正文

你是否也有过野心勃勃的青春

愿你野蛮生长,最终闪闪发光 作者:李娜 著


第一章
愿你野蛮生长,最终闪闪发光

你是否也有过野心勃勃的青春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里说:“假如你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把巴黎换成北京,就是我的整个青春。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姑娘看《北京女子图鉴》时会忍不住湿了眼眶。北京,这座令人倾倒的城市,它是我们的战场,也是命运的胎记。

如果当初知道在北京奋斗得这么艰难,我还会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乡吗?

跟随着剧情的节奏,我好像又回顾了一遍我的青春——

四川女孩陈可家境和学历一般,她本来可以像多数女孩那样,早早安定下来,结个差不多的婚,过个差不多的日子。可是,她不甘心。

镜头掠过热闹的市井,人们悠闲地打牌、聊天、买菜,公交车徐徐穿行,一派熟悉的岁月静好景象。

陈可的妈妈托关系给她安排工作,月薪2000多块:“你不知道多少人打破头想进来。”

又被安排相亲,对方抽烟、抖脚,对她作为四川人却“不喜欢打牌”表示震惊。

闺密结婚,两家人为份子钱而算计,女孩淡定地挑着婚纱:“等我生了儿子,一切还不都是我的。”

这一切都令陈可窒息:小城市工作机会有限,反智风气,狭隘单一的价值观,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彼此相互制约的家庭关系……

必须离开的念头,像一只小野兽在噬咬着她的灵魂,令她,和千千万万的我们,夜不能寐。

我们这样的姑娘,注定会离开家乡去闯荡的。

因为对熟悉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做不到“理所当然”地接受;因为对远方和未知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用双脚去丈量,怎么肯甘心;因为胸口写着“勇”字,心里住着乱世,野心勃勃的人,自带天真的勇气。

陈可终于来到北京,“这座闪光的城市”令她兴奋眩晕。可是,她也很快被现实狠狠教训:投了那么多份简历,期待的月薪从6000元降到5000元,再到不敢提要求。

是的,北京到处充满奇迹,这是一座恢宏的、巨大的城,总让人喟叹皇城泱泱、山河浩荡。长安街无比宽阔,整个城市高楼林立,高架桥四通八达,地铁呼啸而过。它如此辽阔,如此立体,如此丰盛、包容、自由,它是无数人追梦的热土。可是,它也残酷而冷漠,势利而疏离。

没做好头破血流的准备,别想在这个城市活下来。

《北京女子图鉴》最触动我的,是它的真实:每个年轻女孩都想过靠男人,也都有虚荣心。

陈可刚到北京时,投靠了清河的一个男同学。她帮人家洗衣服,分摊水电费,却在某天晚上遭遇男同学性骚扰。

原来她以为的友情如此不牢靠。把对方暴打一顿后,她仓皇离开,又咬咬牙回去,争取到一个创业公司前台的工作机会。

一个女孩子,单枪匹马闯北京有多难?陈可拖着行李住到老乡佳佳的家里,没有想到,多年前就来北京的佳佳外表看起来时髦又洋气,却租住在半地下室,花800块买一只假的Gucci(古驰),为了一条裙子可以对男人处心积虑的撒谎,外加撒娇。

陈可借佳佳认识了吴总,被吴总带着去见识北京的高端饭局,体贴地帮她挑蟹肉、开车门,她的眼睛在一只漂亮杯子上多停留了几秒,饭局结束马上就收到那个杯子作为礼物。

当她心动地以为爱情来临的时候,吴总往自己衬衫上喷白酒,大方地承认“老婆管得紧”。原来她只是老男人饭局上的一道点心。

陈可换了新工作,也终于交到势均力敌的男友。可是再次跳槽拿到更高薪水时,男友却不高兴地说“有欲望的女人,让男人不喜欢”。

他计划着两个人回他的家乡买房结婚生子,带她吃“金钱豹”还精打细算做攻略,给她的生日礼物是网购的299块的仿LV的吊带睡裙。

陈可主动提出分手:“我爱你,可是我好像更爱我自己。”是的,他的地图没有她要的风景。

分手后的陈可立即申请信用卡去买了一只LV包——是的,站在我这个年纪,早已对名牌包云淡风轻,可是当我只有二十出头、月薪几千的时候,也是踮着脚尖想拼命够到我当时买不起的奢侈品。

虚荣心,是我们年轻时必须要穿越的魔障,也正是这份想要最好物质的虚荣,让我们后来走得更远。

剧中有个女高管顾总,是陈可的偶像。

顾总在北京有好几套房,开好车,拎名牌包,活得又美又自由。她把房子租给陈可住,陈可忍不住问她:“你怎么赚到这么多钱的?”

顾总神秘一笑:“我离了两次婚,拿到不少赔偿金。”

后来的陈可交了一个多金男友,穿一千多块的bra,背几万块的包。可是我敢肯定,女孩子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才会明白男人是靠不住的。

想要在北京真正活得好,你必须彻底断掉依靠男人的念头,因为你为此付出的时间机会和试错成本,可能比自己去踏实奋斗多得多。就像佳佳说的:“在北京,除了你自己,谁也不知道谁几斤几两。”

人生从来没有捷径。你想要的,需要自己去闯出来。“那双可以去参加舞会的水晶鞋,既然全城的女孩都在抢穿,那我不如自己挣钱买一双,或许能到达得更快。”

我17岁来北京,到今天已经15年了。这个城市早已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也终于走过那些欲望和迷惘、自卑与自负、纠结和困顿,关于事业和爱情的理想,都实现了。

是的,后来我们终于自立为王。

可是在回望青春的时候,依然想感谢那个曾经野心勃勃的自己,那个跌到谷底依然不服输的自己,那个哭完之后就会穿上高跟鞋去战斗的自己。

最终决定一座城市是否吸引我们的,是它是否满足我们对生活的雄心。野心高低决定着我们可以多大程度地忍受环境并追求自我可能性。

Paul Graham(保罗·葛兰姆)在那篇著名的《Cities and Ambition(市井雄心)》里说:“你要是在一个城市过得很自在,有找到家的感觉,那么倾听它在诉说什么,也许这就是你的志向所在了。”

献给我始终热爱的、野心勃勃的青春。

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野蛮生长

每次放长假或出门旅行,我都会计划彻底放松一个礼拜,但是到了第三天,一准会感觉手痒,不写点什么,生活似乎少了点滋味。近年来越发觉得,持续的纯粹放松和娱乐没有太大的乐趣,还是每天完成工作之后喝杯茶、做个运动、追个剧,或者出门跟朋友聚个会,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更有快乐和满足感。

成功从来没有什么捷径或秘诀,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如果你还要仰仗手里的这份工作,就少一点抱怨,努力做得更细致一点。每天进步一点点,也许当下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但当你把时间的尺度拉长,驻足回望,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走了那么远的路。

山河湖海,从来都不是一天跨越的。

这个时代,焦虑是种流行病,很多年轻人都不再有耐心去等待一朵花开。

焦虑的本质,是对未知的恐惧。克服焦虑的唯一方法是少点空想多做实事,少关注别人多反省自己,不相信任何速成法,想明白自己要什么,踏踏实实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

让自己平静下来。

可以试试每天晚上关掉手机一小时。在这一个小时里,可以读一本书,或者给自己泡一杯茶,或者安安静静地打坐冥想,做什么都可以,屏蔽掉环境的噪音,试试和自己独处。

别再被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折磨,一切都来得及。

人还是得在宏观上理性一点。我的方法是做规划,规划要具体量化目标。比如我的工作就是写作,写什么、写多少,都没有人限制我,我就给自己布置任务,每个月写20篇文章,每周做一次精品读书课、去健身房3~4次,这就是我的量化目标。

具体到每周,我的工作量是很清晰的,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每个工作日早起写一篇文章,每隔一天去一趟健身房,每周把读书课准备好。

工作的时候工作,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其实没那么复杂,沉浸在你做的每件事情中,活在具体的生活里,把该做的做好,日复一日地坚持就好。

回想这些年,我在任何境遇里都能坚持自我,活在自己的轨道和节奏里,取得了一点成绩,并且大部分时间内心都是平静喜悦的,有两大重要心法和大家分享下。

第一个是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就是你对生活的最低要求。我喜欢划好底线,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亲密关系。

比如我对生活的底线是,只要活着、吃饱,我就能去追求我的理想、做我想做的事,任何困难或者旁人的任何意见都阻止不了我。

我对伴侣的底线是,必须忠诚,在忠诚的基础上再谈陪伴、价值观及其他。

划好底线的好处,就是心态会很稳、很轻盈。最差又能怎样呢?最差的情况我已经想好了,也能接受,那就尽最大的努力去追求更好吧。

很有意思的是,底线思维反而让我过上了高配的生活。

第二个是长期主义价值观。

看问题,要把时间尺度放大。

举个例子:很多人问我,自己业余时间也喜欢写作,怎么才能通过写作迅速赚到钱?我让他们把写过的作品传给我看看,一般会得到这样的回答:还没正式开始写呢。

我不禁哑然失笑。那就写下第一个句子吧,从每天练习写1000字开始,日复一日坚持,量变一定会带来质变的飞跃。

我从六岁开始,每天读书、写日记,之前的二十几年,写作没有带给我一分钱的收入,可是它最终成就了我。

把眼光放长远,热爱一件事就坚持下去,不必羡慕人家一夜暴富。多数人的厚积薄发,都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悄无声息地完成的。

我喜欢慢慢积累自己的技能、慢慢往上走的感觉,我也是这么做的。

我坚信,一个写字的人长期学习和输入,提升并磨炼自己的能力,写得越来越好才是最重要和有价值的事。无论时代和平台如何变迁,保持开放心态,坚持学习和成长,永远不用担心赚不到钱。

与其看哪里有风口就往哪儿跑,不如问问自己最喜欢和擅长的事是什么。任何行业,在把自己的一技之长打磨到顶级水准后,都能赚到顶级的收入。

不管你在哪里,在做什么行业,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野蛮生长的能力。

愿你野蛮生长,最终闪闪发光

《欢乐颂2》里的邱莹莹的戏份儿,让我总忍不住要快进——她也太蠢了吧,整个一个脑回路异于常人的二百五,永远拎不清——她谈恋爱遇渣男,还因为渣男丢了工作;失恋之后,老爸带她去买了一堆成功学鸡汤,她每天在家里看视频打鸡血;安迪帮她分析成功学的逻辑错误,她还因此生安迪的气。

这样一个相貌平平、脑子不太灵光、父母眼界格局都分外狭窄的女孩,在上海这样精英聚集的大都会被淘汰,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季里,邱莹莹交了新男朋友,没想过图他什么,却歪打正着地找了个物质条件不错的IT男,连樊胜美都羡慕“90后都有房有车了”。可是,看似老实又安全的IT男,竟然因为莹莹不是处女就要和她分手——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怒了。

但是,仔细想想,邱莹莹所经历的一切,不正是千千万万普通女孩在二十多岁的年纪要经历的成长之路吗?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到邱莹莹在挫折中野蛮生长的状态——不要忘了,她第一次失业之后,很快就转变了思想观念,不再执着于找一份坐办公室的工作,而是欣然接受了一份卖咖啡的工作,并且把线上销售经营得有声有色。

曲筱绡讥笑她坐等客户上门,建议她拎着咖啡挨家挨户去推销,卖出一包都是胜利。她照做了,傻里傻气地拎着咖啡去跑市场跑了一天,没想到竟然卖出了7包。她一向讨厌这个富二代曲妖精,却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对方的建议,改变固有的认知和思维模式,这是多么难得的成长和进步啊。

我们都羡慕又美又有钱、内心自由强大的女王,可是20+的时候,我们可能都是那个不太聪明、不怎么优秀、需要踩过很多坑才能有所长进的邱莹莹。

没有什么完美人生,女王也不是一天炼成的。

就连安迪都说,她花了很长时间看心理医生,才改掉了吃饭速度快的毛病,因为她是孤儿,在福利院长大,经历了太多三餐不继的日子……

刚毕业的那年,我拿着5000块的实习工资,找房子的时候也会因为几百块钱斤斤计较。当时跟我合租的女孩刚从日本回来,她花掉收入的大部分去报一个学习课程。我们一起逛超市时,我看着她拿起一块酱牛肉,眼睛迅速瞄过标签上的价格,又假装不喜欢放下。

晚上我们就着小区微弱的路灯灯光跑步,经过一排复式楼时,从敞开窗帘的落地窗看到里面豪华的水晶吊灯、装修考究的大客厅、整面墙的书柜,暖黄的灯光倾泻下来,仿佛一个特别遥远的梦境。当时我在心里跟自己说:什么时候我才能住这样的房子,开车去超市不用看价签?

现实如此灰暗逼仄,二十多岁的迷茫,是漂浮在海面上看不清来路和方向的困惑。

我打着一份不喜欢的工,很难休息一个完整的周末,在人人称赞的安稳境遇里,不断怀疑着自己的选择。我去相过无数次亲,遇见过各种各样的奇葩男,无数次情绪低到谷底,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会孤独终老。

二十多岁是一个女孩最差的年龄,除了青春,一无所有。既看不清这个世界的规则和玩法,也看不懂自己内心的理想和方向,甚至都根本没有勇气去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东京女子图鉴》里,女主角的高中老师问她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她说,想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人。

回首十年前,我们都有过不可一世的野心和虚荣,从小地方来到大都市,费尽心机去超越我们原本的阶层,可是很快就会在现实面前头破血流。

大概每个姑娘都会在特别悲观无助的时候想过,大不了找个有钱人嫁了。只是,这最后的退路和底牌,最终也只能作为自己偶尔自嘲的把柄。谁还没拒绝过几个有房有车有钱的男人呢?

最终我们还不都是跌跌撞撞地成长着,学会了把坏情绪和委屈生生咽下去,收起敏感脆弱的玻璃心,在压力和变数面前,学会了处变不惊。

一个没有家世背景的普通女孩想要在大都市里立足,活得光鲜体面已经实属不易。

二十多岁的时候,我根本想不到我三十岁的时候可以离开不喜欢的行业,做着真正梦想中的事,也没想过自己可以和那么投缘的人在一起,把婚姻经营得还不错,还可以支付自己想要的生活,眼界和格局早就超越了北京的一套房子。

二十多岁的年纪,本就是用来试错和野蛮生长的。我们犯过傻、踩过坑、遇过渣男,真的一点也不可怕。

这个年纪的危险是,有人会跑来告诉你:如果你的青春不能折现,用来换取房子车子和安稳无虞的后半生,那你的青春就不值钱。这才是最可怕的价值观。

很多女孩子在二十七八岁的时候,会感觉到来自生活最大的恶意——如果你还没有把自己嫁出去,如果你的人生还没有走到安稳的境地,你的一生将暗淡无光。

所以,多少姑娘本该光芒万丈,却囿于直男癌的价值观,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获得暂时的圆满和平。可是,再往前走一走,她们就会发现,锦绣繁华如梦幻泡影。

如果她们顶住压力,往更深更远的地方走去,会发现只有真正的自我实现,才能带来美好、自由、强大,并且超越世俗的评价体系。

我们都会幸福的,不要怕,我在青春的这一岸,等待你穿越20+的迷茫困境,最终成为闪闪发光的自己。

高级的性感,和胸无关

几年前,为了排节目参加公司年会,我们请了一位拉丁舞老师来上课。老师个子不高,微胖,五官也算不上精致。这样一个女子,放在人群里绝对算不上出众。可是当她跳起拉丁,舞动腰肢,眼波流转,却好像整个人都在发光。你会瞬间被她吸引住,觉得这个女人太性感了,连身为同性的我也不自觉地被她曼妙的舞姿打动,感觉她生命的活力和女性的魅力鲜活流动起来。

舞蹈家金星在《掷地有声》一书里讲过,她在美国、在欧洲和在中国最大的不同感受就是,在中国的都市里感受不到男女之间那种性张力、那种荷尔蒙的味道。中国的女人大都是不性感的,可是在巴黎、在罗马、在马德里,你会觉得每个女人都在展示着自己的性魅力。

当我真正开始在都市里面生活,还没到剧中女主角的年纪,就发现大部分姑娘都过早地放弃了自己——她们灰头土脸地赶地铁上班,有时连妆都顾不上化,早餐都顾不上好好吃,更别说去保养头发、做指甲,为自己仔细挑一款性感的高跟鞋。

我们中国女人大多数是不性感的,连公认的美女一般也没什么生气。五官是精致的、标准的,可是中规中矩的,沉静而肃穆,可能和她吃完一顿饭就会失去兴趣,失去探索的欲望。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几千年的文明把女人禁锢了起来。

这种禁锢不仅是身体上的,比如女人必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古代大家闺秀的闺房通常都在顶层,只有一个小小的窗户,切断了和外面世界天然的联系。

精神和性意识上的禁锢更为深重:女人不能读书,不能有独立的思想,必须三从四德,贞操比生命更重要。即使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一提到性,很多人还是会觉得是脏的,是不道德的;一提到女人的性感,就觉得是放荡,是水性杨花。

前几天我和杨静讨论什么是女人的性感。是白皮肤、大眼睛、锥子脸、丰乳肥臀才叫性感吗?

那是中国式流水线的审美,却不叫性感。我觉得,真正的性感,是能够激起人的探索欲。

水木丁曾在《法国式性感和日本式性感》里这样描述法国女人的性感,我觉得特别精妙——

这性感在于她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优雅柔软,又孤独疏离,既放浪形骸,又脆弱顺服,她们的魅力在于,她们身上会有一种神秘感,这神秘感来自她们的人性中有很多种不同的可能性……她既复杂,又简单。但最重要的是,她不是做一次爱就会被人了解和搞定的那种女人,即便你可以进入她的身体一千次,却依然觉得她不属于你,你不能完全将她占有。


真正的性感,从来和胸无关。


1. 性感的女人,一定活出了人的自由

当一个女人真正被当作人,而不是被物化,她才是有灵魂的、自由的个体。她有欲望,有思考,有智识,才能散发出生命的活力,有生命活力的人才有性魅力。


2. 精神独立是更高级的性感

为什么有些漂亮女人,你对她越了解就越失去兴趣?因为除了一具漂亮的躯壳,她脑子里空空如也。一个精神独立、有着丰富内心风景的女人是性感的,这种性感使你越了解她,就越觉得她丰富和神秘,越激发你的探索欲。


3. 性感的女人必然是懂生活的,有趣的

一个热爱生活,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遇,哪怕住在租来的房子里,依然可以把每一天过得有色彩、有欢乐的女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因为她有一种超能力,能把平凡人生过得有趣,你和她在一起永远不会沉闷和厌倦,而是充满惊喜和发现。这样的女人是性感的最高级。

我永远无法讨厌物质女孩

有人说伍迪·艾伦的电影《蓝色茉莉》是美国版《我的前半生》。我在一个有金色阳光的秋日下午重温了一遍这部电影,却有截然不同的领悟。

电影里有大片大片的金色,那是上流社会的流光溢彩、纸醉金迷,也是甜蜜醉人的幻象背后,真实粗粝的冷漠势利。我曾天真地以为,这是个虚荣女子堕落的故事,我曾也怀着草根心理,去揣测富人的世界有多么黑暗与冷血。

现在我发现我错了,我对“物质女孩”有着天大的误解。

其实Jasmine(茉莉)的问题恰恰在于她没有钱。她曾是个被领养的小孩,匍匐在社会的最底层,那是最残酷的世界。贫穷的经历对人最残酷的侵蚀不是物质上的,而是心理上的。这种侵蚀最显著的体现是,哪怕以后变得很富有,却依然摆脱不了那种至深的恐惧感,以及想拼命证明自己今非昔比,自己已经是买得起爱马仕的女孩了。

Jasmine在离婚破产之后去另一个城市投奔她的妹妹,却依然要坐头等舱、穿香奈儿、拎爱马仕,跟邻座的陌生旅客聊天时,谎称自己是人类学家。她对追求自己的底层男子和中产阶级男人感到愤怒——怎么,你也有资格喜欢我?

虚荣的本质并不是爱物质,而是恐惧:对退回到更低阶层的恐惧,对匮乏的恐惧,对生活毫无希望的恐惧。

人类有两种最基本的核心驱动力,一种是愉悦,另一种就是恐惧。

因为恐惧,Jasmine在富有的时候对妹妹是避而远之的。她迫不及待地想要和过去的一切都切割干净,以为这样就永远不会和那个世界有什么关联,这就是恐惧。

我太熟悉这种恐惧感。前些年出国旅行,我第一次在LV买包,导购给我推荐当季的新品,让我伸手抚摸高级牛皮的纹路和质感,我心里只有一个声音在不耐烦地咆哮:谁要买这种看不出牌子的款式?我只想买一个印满logo的经典款,我要别人远远地看过去就知道我是个用LV的女孩。

现在想来,那时的自己真是面目可憎。

“物质女孩”和“物质女孩”是不同的,一种是被恐惧驱动的,另一种是被愉悦驱动的。

这些天,我一直在追章小蕙的公众号。

章小蕙最为大众熟知的标签恐怕还是“拜金女”“物质女”“买到两任富豪丈夫都破产”。近日她忽然从传奇故事里走出来,在公众号发布过去写的专栏。我这才发现,她文笔多么好,对一件披肩、一双鞋子那种饱含情感的爱意,使得物质在她笔下充满文艺浪漫的气息——

她写《舞女鞋》:“太着迷Christian Louboutin(克里斯提·鲁布托)绑带舞女鞋。没人比他更会做出更出色的歌舞表演Cabaret style(卡巴莱风格)高跟鞋。一颗一颗Swarovski(施华洛世奇)水晶钻在老工的手上变成了迷魂钻粉洒在丝缎鞋面上;朵朵烟花似的闪着,每走一步路,视线很难不被它们勾住。”

她写《披肩中的极品》:“十年前首次触到shahtoosh沙图什时,哎呀一声叫出来,手感之柔软轻盈、朦胧薄纱般,卷在手心里手掌马上发烫,实在非一般市场上羊绒可比,相近都没有。”

章小蕙从来不追逐潮流,却在不知不觉中引领潮流很多年。现在风靡全球的Manolo Blahnik鞋,2000年左右的时候凭借《欲望都市》火起来的,而章小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囤了几百双。

如今人手一瓶的Jo Malone London(祖·玛珑)香水,章小蕙在2005年的采访里就提到过“我每次都涂Jo Malone的玫瑰香水,就算在电梯、餐厅、候机室、飞机上……无论男女老少,总有人会跑过来问:小姐,你好香好迷人。”

我问姑娘们:“你们会讨厌章小蕙这样的‘物质女孩”吗?’结果不出所料,多数姑娘都表示根本不讨厌。《蓝色茉莉》里Jasmine还要对妹妹解释一番:“你知道吗,其实有钱也没有必要觉得羞耻啊。”

我很庆幸这个时代的女性终于敢正视自己的欲望和恐惧了,而我则喜欢章小蕙这样的“物质女孩”。因为被愉悦感驱动的人,她们身上没有咬牙切齿感,没有从底层攀爬上来的虎视眈眈。人到中年,我越发欣赏那种轻盈、悠闲、从容不迫的姿态。

这种轻盈和悠闲,当然是从小在丰盈富足的环境里浸淫出来的。章小蕙之所以可以甩如今的时尚博主几百条街,就是因为品位可以培养,但一个人生命的底色无法被模仿或涂改。章小蕙是从四岁起就跟着妈妈逛连卡佛买衣服,十二岁就跟小伙伴研究如何搭配香奈儿的富家女。就像我们感叹王菲女儿李嫣的闺密团一小会儿就花掉了十几万,可那只是人家小姑娘的日常而已。

对物质的精细触觉和迷恋讲究,我过去并不明白。就像《红楼梦》里,妙玉请宝玉黛玉宝钗喝私房茶,泡茶的水要讲究到什么程度呢?“这是我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淳,如何吃得?”

初初看过去,觉得妙玉真是矫情。直到前几年我在一个茶馆里喝茶,读一本蔡澜写的书,说他小时候住在南洋,每天清晨父母都要喊几个小孩去收花园里的露水,把露水收集起来泡茶喝。我这才懂了富贵人家的那一份讲究。

被焦虑占满心胸的时候,是欣赏不来这份对物质的情趣的,总会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愤怒,也会失去对生活的感知能力。这个世界上有一些看不见的高墙,当你真的穿越到另一个世界,恐怕才能懂得,简单粗暴地用虚荣去评判所有“物质女孩”,是多么的狭隘。

物质有着最真诚的治愈能力。

我越来越爱物,而不是镶嵌在物质上的某个logo。买来一盏心仪的古董灯,走在路上的脚步都是飞扬的;秋天的时候我会花重金买一件羊绒大衣,那软糯轻柔的温暖,会治愈寒冷季节的日常颓丧;买到一双好鞋,也会迫不及待地去更远的地方看看这个曼妙的世界。

我越来越能沉下心来,去领略平淡日常中的细微美感。坐在咖啡馆写作,会被一小段大提琴的旋律感动,会抬头看看秋日辽阔高远的蓝天,为金黄的叶子落了一地、被风吹起来的那种萧索感深深震动。

台湾作家蒋勋喜欢透过家里的窗户能够看到淡水河,这是很重要的,“活得像个人,才能看到美”。

我为什么永远无法讨厌“物质女孩”,因为爱的本质是美,美带来感动和从容。

去年的衣服再贵,今年也不喜欢了

和老闺密逛街,看中一款连衣裙,标价五千多。我想到北京的房子每个月铁打的贷款,还有现在做自由职业收入也不稳定,所以略纠结。

闺密猜透我的心思,悠悠地说:“实在喜欢就买下,反正再贵的衣服明年你也就不喜欢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