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少年就有大志向

康熙传 作者:胡泽 编著


第一节 少年就有大志向

恰好在八旗铁骑入关后的第十个年头,也就是顺治十一年(1654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里,北京紫禁城的景仁宫里传来一阵清脆的哭叫声,第一个入主北京城的大清皇帝——顺治帝的第三个儿子诞生了。然而就在此时,这个孩子的父亲,年仅十七岁的顺治,正忙于指挥千里之外平定南明政权的战争,根本无暇顾及儿子诞生一事,整个宫中也没有一点喜庆的气息,可谁也不曾料到,这个婴儿会在七年之后继承皇位,并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并有着丰功伟绩的一代明君。

那个初生的婴儿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康熙帝,姓名爱新觉罗·玄烨,生辰为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在顺治的三个儿子当中,玄烨为佟妃所生,长子牛钮两岁时就夭折,次子福全也是妃子所生。说起玄烨的母亲佟妃,她本是汉族人佟图赖的女儿。由于佟图赖是汉军八旗中的骨干,在随清太宗、清世祖南征北战中立过不朽战功,后来又被编入汉军正蓝旗中,官至礼部侍郎,受赐世袭三等子爵。按照清廷旧制,后妃只能在满蒙旗人中选出,顺治的母亲孝庄太后还曾谕令“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而且还将此谕旨悬挂在紫禁城北门之内。但汉人八旗不是一般的汉人,他们成为旗人后都要遵照满洲旗人的习俗,所以汉族旗人女子根本就没有缠足。顺治朝中,为了缓和满汉矛盾,也为了提高汉军八旗的地位,宫中便开始在汉人八旗中选妃,康熙的母亲佟氏也就正因为这样才被选为妃子。

佟氏被选入宫中后,虽被封为妃子,但并不受顺治的宠爱,反倒受到婆婆孝庄太后的青睐,这也是孝庄太后也同样喜欢佟氏所生之子玄烨的原因之一。佟氏十五岁就生了康熙,等到康熙亲政时,为了感念生母的恩情,还特意把佟氏的亲兄弟佟国纲一脉抬入满洲镶黄旗,并赐姓佟佳氏。但不管怎样,这位千古一帝康熙的身上始终流着满汉两族人的血液。

玄烨儿时的命运特别不好,甚至可用凄凉来形容,清宫内有母子不能同居一宫的规定,出生没多久的他又患上了令人谈及色变而又传染性特强的疾病:天花。所以玄烨自幼就被抱到宫外去养育,而养育他的就是内务府正白旗汉军包衣曹玺(曾孙就是鼎鼎有名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妻子孙氏。由于孙氏的悉心照料,玄烨的天花竟然奇迹般地痊愈,这也是称帝后的玄烨对曹家几代都非常感激的原因。不过患了天花又痊愈的玄烨,脸上总是留着几颗稀疏的麻点,这可能是玄烨长大后永远也抹不平的创伤,他在回忆幼年与父母关系时,总是感慨万千地说:“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

玄烨的母亲没能照顾他、疼爱他可能是宫中规定所碍,他的父亲顺治居然一天都没有过问这个在宫外抚养的皇三子,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顺治那时一直在跟董鄂妃热恋,二人如胶似漆的亲密关系在整个历史上都很难见到。玄烨四岁的时候,董鄂妃为顺治生了皇四子,顺治欣喜万分,喜色溢于言表,还将皇四子称之为“朕第一子”,并为之举行隆重的庆典,以此向世人昭示,这位新生的婴儿就是未来大清帝国的皇位继承人,而且把心思全部放在董鄂妃母子身上。相比之下,玄烨就只能在乳母、保姆和其他用人的照料之下成长,自幼没有得到父母的疼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亲情上的缺失。

青年爱新觉罗·玄烨

按照清宫的规定,皇家子女的乳母是由大太监指令,由内务府包衣旗人的监督人负责,从包衣旗人的妻子中筛选出来。包衣旗人的妻子一旦被选为皇家子女的乳母,对这些皇子公主既要尽心护持,又要悉心教导,也就是说不光要照料温饱,言语行动方面还得按照皇家的礼仪、规矩来教导他们,要做到面面俱到,无不周详。当然了,付出如此多的艰辛与呵护,皇家乳母备受尊敬。与玄烨相处最久的乳母就是曹玺之妻孙氏,玄烨非常铭记乳母的恩情,即位后还特别授予曹玺江宁织造这一肥差,而且孙氏也受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又让曹玺之子曹寅十六岁就入宫充当玄烨的御前侍卫,此后又接替曹玺之职。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就有四次住在曹寅府中,可见玄烨对曹家人的信任、尊敬与厚爱。有一次,玄烨同乳母孙氏相见,便十分亲切地指着孙氏说“这是我家的老人”,然后又当面嘘寒问暖并给予丰厚的赏赐。这时,恰好庭院中萱花开得正盛,玄烨性情大好地挥笔御书“萱瑞堂”三字赐给曹家,以作纪念。

玄烨离开乳母孙氏之后,又有若干内监服侍他,而且内监也教他饮食、言谈和行走之类的皇家礼节。但玄烨的成长与成才,都离不开祖母孝庄太后殷切的期盼与教导。说起孝庄太后,那可是一位端庄贤良而且又有远见卓识的奇女子,玄烨能够登基以及创建文治武功,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祖母孝庄。孝庄太后为博尔济吉特氏,是科尔沁蒙古贝勒寨桑之女,她本是清太宗皇太极孝端文皇后的侄女,十四岁就嫁给皇太极,后来被封为永福宫庄妃。皇太极去世时,孝庄才三十二岁,其子顺治帝福临才六岁,当时皇太极的九弟多尔衮和皇长子豪格都要争夺皇位,而且他们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势力都很大。按理说,福临登基的可能性非常小,但孝庄太后以其过人的谋略和胆识,先是争取了礼亲王代善,使他拥护福临;然后又极力笼络多尔衮,使他放弃对皇位的争夺并拥戴福临,最后多尔衮还是心甘情愿地拥护福临称帝。就这样,政治天平全部倒向福临一方,福临就顺利登基,改元顺治。顺治和康熙父子二人都得到孝庄太后的极力辅佐,才得以登基称帝,大展宏图。

蒙古科尔沁部的博尔济吉特氏非常显赫,有“戚畹贵族”之称,努尔哈赤的一位皇后,皇太极的一后四妃,顺治的二位皇后都是出自博尔济吉特氏。孝庄太后处心积虑,为了巩固自己家族在皇宫中的势力,就将自己的亲侄女立为皇后,但是年纪轻轻的顺治根本就不太在意母亲为他所做的这个婚事安排,在顺治十年(1653年),就将这位皇后废掉。孝庄太后竟然不顾辈分,又将自己的侄孙女嫁给顺治为皇后,除此之外,恭靖妃、淑慧妃、端顺妃、赠悼妃无一不是出自博尔济吉特氏,显然这都是孝庄太后希望博尔济吉特氏能够为顺治生下儿子,然后继承大统。但令她失望的是,任性的顺治偏偏一个也不喜欢,更别说为他生儿子了。

其实不管顺治与哪位妃子生子,都是孝庄太后的亲孙子,后来的孝庄看上了玄烨的母亲佟氏也是有些机缘巧合,佟氏怀孕时,与孝庄怀顺治时都有相同的吉祥征兆,所以孝庄这才异常喜悦地对近侍说:“生子必有大福。”等到玄烨出生后,孝庄就一直关注这个孙儿的成长。再加上玄烨天生就惹人喜爱,史书描述他的时候说他:“天表奇体,神采焕发,双瞳日悬,隆准岳立,耳大声洪,徇齐天纵。稍长,举止端肃,志量恢宏,语出至诚,切中事理。”这是《清圣祖实录》里的记载,虽然不乏溢美之词,但幼年的玄烨五官端正,双目有神,口齿清晰,举止端庄的确是毋庸置疑的。

孝庄太后

孝庄之所以非常喜欢玄烨这个孙儿,还有一层原因便是她看重玄烨自幼就有的许多非凡品质,而且具有不少君主的特质。所以在玄烨刚开始能够走路说话时,孝庄就按照帝王的标准严格训练他,只要是玄烨在饮食、行走、言语等方面稍微表现得有不到位的地方,孝庄就加以督促让他更正。所以在日后玄烨登基后,不论是与诸臣商议大事,还是与讲官谈论历史,抑或是与亲属闲话家常,都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非常端正稳重。玄烨不到五岁,孝庄就派自己多年的侍女苏麻喇姑去专门教他满语。苏麻喇姑敏慧灵巧,凡是宫中后妃的衣冠式样都是由她一手制作,而且她知书达理,非常有学识,很受宫中人的推崇,玄烨也蒙受了她的启迪,由她手把手地尽心教导。

在五岁的时候,玄烨正式到上书房读书,按照清廷严格的规矩,皇子都要刻苦读书、练习武事。宫中给皇子们聘请的师傅无一不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饱学之士,由于这些师傅们受皇家重托,所以大多都本着“严有益,而宽多误”的要旨,殚精竭虑、孜孜不倦地教育皇子们。皇子们除了每日按照规定的课程读书、写字、熟背诗文外,还要在下午练习骑射等武事,直到天黑了才离开校场。玄烨小时候就是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而且不论是在读书还是骑射方面,他都一丝不苟。玄烨每天所读的书,都要一字一句地背下来,而且从不自欺欺人,如果实在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询问师傅,并反复思考,直到自己领悟透彻为止。玄烨读书的范围也很广泛,按照史书的说法就是“凡帝王政治、圣王心学、六经要旨,无不融会贯通,洞彻原委”。也就是说有关帝王政治、圣贤哲学和传诵的经典等书籍,都在他涉猎的范围之内。

在骑射方面,玄烨也没有偏废,他跟一位叫默尔根的侍卫学习过骑马射箭。默尔根在骑射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凡是姿势、方法上稍微有一点差错,他就直言不讳地去更正,从不马虎,也不将就,这一点使得玄烨受益匪浅,并且给玄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玄烨后来回忆说:“朕于诸事谙练者,皆默尔根之功,迄今犹念其诚实忠诚,未尝忘也。”由此可见,玄烨幼时就具备了不错的骑射本领,这也为后来他御驾亲征,乃至远赴漠北平定叛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玄烨在八岁登基后,又是孝庄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呕心沥血地辅佐并培育他。由于孝庄对玄烨倾注了非常多的心血和期盼,以至于幼小的玄烨竟有些吃不消而一度体弱多病,还需经常靠针灸治疗。后来玄烨长大成人,还是很怕针灸,甚至闻到针灸用的艾叶味道就感到头痛。玄烨十一岁时,生母去世,孝庄就把他收养在慈宁宫中,朝夕教诲。用玄烨后来的话说:“念朕甫(刚刚)八岁,世祖章皇帝即宾天,十一岁慈和皇太后又崩逝,仰赖圣祖母太皇太后鞠养教诲以至成立……”他还说,“设(假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就”。

皇宫中各方面人物对于玄烨的教育相当严,虽然也有吃不消而体弱多病的时候,但玄烨还是以其独特的毅力,坚强地成长起来,成了一位德学兼具的皇帝,没有辜负亲人尤其是皇祖母孝庄对他殷切的期盼。法国传教士白晋给玄烨以很高的评价,认为玄烨有极高的天赋、过人的才能以及诸多美好的品德,其中还特别指出:“他的嗜好和兴趣高雅不俗,都很适合帝王的身份。”玄烨成年之后,也深有体会地说:“教子必自幼严饬之始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