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节 八岁登基称帝

康熙传 作者:胡泽 编著


第二节 八岁登基称帝

尽管孝庄太后对玄烨的培养教育耗费诸多心血,但玄烨年轻的父亲顺治对这位皇三子并不重视,有时甚至显得冷酷无情。当然,顺治不喜欢玄烨的原因不在于玄烨本身,而是在于顺治与玄烨之母佟妃的关系并不太亲密。顺治在婚姻上非常反感孝庄给他先后迎娶两位博尔济吉特氏的皇后,他全不顾政治因素,只是追求纯真的爱意。只要是顺治不喜欢的后妃,都是备受冷遇,像那两位皇后,根本就没能给顺治生下一儿半女,相比之下,玄烨的母亲佟氏能够生下玄烨,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顺治十五年(1658年),董鄂妃所生的四皇子仅仅三个多月就夭折,顺治非常痛心,还特意追封这一尚未命名的四皇子为和硕荣亲王,并按照亲王的礼仪建造陵寝,还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根据当时的情形和顺治的性格,皇四子如果一直健在,皇位就轮不到玄烨,所以说玄烨登基称帝并成为一代明君,冥冥之中似有天定。

董鄂妃的儿子夭亡后,玄烨才开始真正步入顺治的视野。顺治的长子牛钮两岁就去世,当时就只有二子福全和三子玄烨年龄比较大,他们以下的四个弟弟都非常年幼,虽然他俩都是庶妃所生,其生母都没有受到过顺治的宠爱,在玄烨六岁时,他们才在乳母的带领下得以见到顺治。看着玄烨天庭饱满、眉清目秀而且又端庄沉稳,顺治顿时起了爱怜之意,听到玄烨谈吐不俗而且举止大方得体,顺治非常高兴,便逗着问他们将来长大了要做什么。福全当时年纪较大,面对父皇的提问显得非常谨慎,思索片刻才缓缓答道:“愿在父皇之下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亲王。”玄烨倒是快言快语道:“我长大了也要像父皇一样,把天下治理好。”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就有如此远大的抱负和如此坚定的口吻,顺治听了暗自称奇,心中已经有了将玄烨选为储君的准备。

顺治帝

顺治亲政后,由于全国统一的战争仍在继续,而且时值开国之初,百废俱兴,各种事务都得让他去忙碌,再加上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挫折也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和心理。顺治十七年(1660年),刚刚二十三岁的年轻皇帝已被折磨得精疲力竭、心力交瘁。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在前往悯忠寺参加亲信关良辅的削发出家仪式之后,顺治在返宫途中就一病不起,后来才发现自己患上天花,时日不多。于是顺治忧心忡忡,开始思虑皇位继承人的事宜。在病重卧床之际,顺治派人去征询平日里很受自己尊敬和信赖的钦天监监正、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汤若望则认为玄烨只比福全略小,但已经出过天花,有了免疫力,而福全未曾出过天花,很有可能重演顺治这样的悲剧。所以,汤若望最后的意见是选择玄烨为皇位继承人。

顺治觉得汤若望说得很有道理,毕竟皇位继承人关系到清朝政权在全国统治的稳定性,现在统一全国的军事作战仍在继续,顺治曾经想在他的兄弟辈中挑选一个合适的人选来继承皇位,因为当时清朝并没有父死子继的明确规定,顺治的想法并不存在违背祖制的问题。在这种举棋不定的关键时刻,孝庄冒出来了,她带着几位亲王让他们拥护玄烨继位,就像当年拥护幼子福临即位一样。顺治听从了母亲孝庄的建议,下定遗诏确立八岁的皇三子玄烨为太子。

能够继承大统的储君是选定了,但自古以来,新君年幼即位,一般都会有母后临朝听政,外戚辅政,亲王摄政,先君主指定重臣辅佐幼主。皇太极病逝时,顺治皇帝才六岁,满族贵族会议决定实行宗室亲王摄政,即由顺治的两个叔叔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随后,势力强大的多尔衮将济尔哈朗剔除辅政行列,自称摄政王,并擅自加封为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等称号,简直就是一副一手遮天的姿态,完全将自己凌驾于皇权之上。幸好在顺治七年,多尔衮在一次射猎中死去,顺治这才收回全部大权,不然久而久之,随着顺治的成熟和多尔衮的专权跋扈,二人必定会发生严重的冲突。鉴于历史教训,顺治、孝庄和上三旗大臣都不主张亲王摄政,对于类似的母后临朝、委政外戚的辅政方式都被排除,最后他们一致决定遴选辅助大臣,不过辅政者必须出自于上三旗,而且还必须接受宗室大臣的监督。

经过反复的斟酌和考虑,顺治和孝庄最后选出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个人共同担任辅政大臣。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六日夜半,顺治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急命太监传唤原学士麻勒吉与学士王熙两人来养心殿听旨。等他们二人遵命前行,来到顺治的病榻前,顺治就对王熙说:“朕出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当下,顺治就口授遗诏。完毕后,顺治又叫麻勒吉把遗诏放在怀里,然后同侍臣贾卜嘉一起去告知皇太后孝庄。次日半夜,顺治就驾崩于养心殿。初八日朝廷就颁布遗诏,指定玄烨为皇位继承人,其中还特命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除此之外,顺治还在将近一千字的遗诏中列举自己十四条罪状,使得遗诏更像一道罪己诏。

正史是说顺治于当夜驾崩,但野史硬说他没死,而是因为一生挚爱的红颜知己董鄂妃去世后,多情的顺治哀伤过度,后来又看破红尘,在观摩亲信削发出家后深有感慨,便想出“装死”之计,并从此隐姓埋名,后来到五台山当了和尚。

不管怎样,八岁的玄烨还是按照顺治遗诏,在祖母孝庄的亲自主持下,于正月初九登基称帝。当天,玄烨分别派遣官员祭告昊天、地祇、太庙、社稷,他又亲自到已故父皇顺治灵前行礼受命,之后又穿着礼服到祖母所居慈宁宫行礼,然后才到太和殿升宝座,文武百官前去向新任小皇帝行礼,礼毕后又颁诏大赦天下,改次年为康熙元年,定顺治帝谥号为章皇帝,庙号世祖。康熙一词在满语中的原意是安定太平,按照汉语字面意思则为安康熙宁。玄烨年号康熙,也表明清朝当政者在长期的战乱之后,渴望出现长治久安的太平局面。

八岁就当上皇帝,朝政当然需要靠能人来协理,其中最操心的当然要数玄烨的祖母太皇太后孝庄。在康熙即位后的第五天,孝庄就召见王公大臣,说:“尔等思报朕子皇帝(顺治)之恩,偕四大臣同心协力以辅幼主,则名垂万世矣。”不过,孝庄这样明确地召见诸王大臣的例子并不多,而是她非常注重指导康熙如何才能做个好皇帝。在康熙即位不久,她就告诫说:“从来都说当皇帝难,众多百姓对高居其上的皇帝给予殷切的期望。所以皇帝必须深切领会‘得众则得国’的道理,使民众都能安乐富庶,国家的统治才能永远巩固。你要宽裕仁慈,温良恭敬,一言一行,时刻谨慎,以便承担起你祖父和父亲留下的基业,这样才好让我放心。”

八岁的小皇帝康熙即位后,形成了以孝庄为中心,四位异姓大臣为辅弼,在诸王贝勒监督下的中央政权格局。康熙也在孝庄的全力辅佐与教导下,开始学习政治经验,培养治国才能,以便自己早日亲政。

由顺治钦定的四大辅臣,都在开创大清朝的基业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索尼、遏必隆、鳌拜为黄旗人,在皇太极逝世时,他们三个人极力拥立皇子福临继位,曾因此受到多尔衮的打压,遭受过免死解职的惩罚。苏克萨哈属于正白旗人,在多尔衮死后,从拥护多尔衮立马转向支持顺治的立场来,因此他们都备受顺治信任。四大辅臣在康熙即位初的几年里,对清朝的局势产生过重大影响,让我们来看看四个人的基本履历:

索尼,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原先就是皇太极的嫡系大将,早年就为清朝的兴盛立下过赫赫战功。皇太极死后,他与两黄旗大臣盟誓于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没入关时,是清朝的首都)大清门,宣示他们拥立皇子福临。顺治初年,多尔衮对索尼几番拉拢不成,便屡屡打击索尼,最后将其革职,让他去守昭陵。顺治亲政后,感念索尼的恩德,便授予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等要职,参议军政大事。索尼忠心耿直,敢于直言进谏,在顺治十八年,他都已经是六十多岁的四朝元老,两朝顾命大臣,便位列四大辅臣之首。

苏克萨哈,那拉氏,满洲正白旗人。其父苏纳早年追随努尔哈赤创业,深得努尔哈赤的喜爱,还被招为第六驸马,苏克萨哈就是以驸马之子的身份和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还得到摄政王多尔衮的赏识而被授予二品大臣和一等公爵,但在多尔衮去世后,苏克萨哈率先告发多尔衮的篡立阴谋,因而得到顺治的提拔重用,再加上平定农民起义有功,更是被授予镶白旗护军统领和领侍卫内大臣之职。他与顺治是姑表兄弟,位列于索尼之后为第二辅臣。

遏必隆,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他是开国功臣额亦都的儿子。多尔衮曾经削去他的官爵,还抄没其家产,并逼其回镶白旗,遏必隆因为此事差点送命。多尔衮死后,遏必隆才重新受到重用,不仅重返镶黄旗,还先后受封一等公、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孝庄生病期间,他亲侍左右,废寝忘食,深得孝庄赏识,康熙即位后,他被晋升为少傅兼太子太傅。他一直是两黄旗重臣,被列为辅政大臣,排名第三位。

鳌拜,瓜儿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其父卫齐,为开国功臣费英东之弟。清朝初年,鳌拜随同父兄屡立战功,征战朝鲜,驱逐李自成、剿灭张献忠,无不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由于在皇太极去世后,他与两黄旗大臣宣誓拥立皇子,还为此在多尔衮面前以死相要挟,口气非常强硬,多尔衮也曾三次将其论死,但就是没能处死这位桀骜不驯的悍将。多尔衮死后,鳌拜被任命为议政大臣,由一等侯晋升为二等公,领侍卫内大臣,深受顺治器重。顺治病危时,他就同以上三位被命为辅政大臣。

鳌拜

由此可知,四大臣被委以重任,主要是因为他们都是皇帝亲领的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大臣,而且家世显赫,战功卓著,也因为他们在支持皇统继承和反对多尔衮专权跋扈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坚定,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当中有三个人是领侍卫内大臣,全权掌握全部宫廷侍卫的指挥权,还有一个人是内务府大臣,总领宫廷全部事务。这样的安排着实是煞费苦心,当然这样万般无奈地把辅政重任委以异姓大臣,也是孝庄半生历经风风雨雨的政治经验和充满智慧而做的安排。不过四大辅臣还是心怀不安,因为他们担心下五旗和诸王贝勒对此安排不服,于是他们四个人就提问诸王贝勒,说:“我们四个人奉先帝遗诏,辅佐幼主,国家政务向来都是宗室协理,我等都是异姓臣子,怎能综理?如今只希望与诸王贝勒共同辅政。”诸王贝勒虽然心中有些不服这样的安排,但鉴于先前的流血事件,便只好客气地表示:“大行皇帝深知你们四个人忠心耿耿,所以才委以重任。遗诏中说得很明确了,还有谁敢干预。”尽管如此,四大辅臣仍然心怀顾忌,只好奏请孝庄,孝庄给了他们肯定的答复,就是要让他们辅政。得到德高望重的太皇太后的认可,四个人压制住激动兴奋的心情正式接受辅政之职,还当即在顺治的灵前宣誓:

誓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私亲戚,不计怨仇,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遣,不结党羽,不受贿赂,唯以忠心仰报先帝大恩,若复各为身谋,有违斯誓,上天殛罚,夺算凶诛。

四大辅臣都在顺治灵前向天宣誓,其他的王公大臣也当有所表示,就在玄烨登基后的第五天,诸王贝勒及文武百官齐集御前,设誓于皇天上帝及顺治帝灵前:

冲主践祚,臣等若不竭忠效力,萌起逆心,妄作非为,互相结党,及敌政之人知而不举,私自藏匿,挟仇诬陷,徇庇亲族者,皇天明鉴,夺算加诛。

以上算是四大辅臣、诸王贝勒以及文武大臣信誓旦旦地表示对康熙的效忠了。但当时除了四大辅臣之外,还有议政王大臣会议,这可是清初特设的权力机构,军国大事都要交付给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讨论决定,它的权力很大,就连孝庄和四大辅臣的权力都要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这样复杂的多极政治体制格局,注定了康熙朝政治从一开始就将荆棘密布,但不管怎样,康熙都顺利登基,一个伟大的时代也将从此开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