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节 力排众议要削藩

康熙传 作者:胡泽 编著


第二节 力排众议要削藩

三藩俨然成了三个独立王国,不仅在藩属内拥有独特的军事、财政大权,而且在政治上直接干预清廷中央。亲政后的康熙一直把三藩问题当作头等大事。鉴于历代因藩镇势力强大而引起的大战乱,甚至危及国家存亡,他对此不得不怀着高度的警惕心,为此事还几番绞尽脑汁,用康熙自己的话来说“朕自少时,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而且他还把三藩及河务、漕运三大事夙夜牢记,并将这些事写下来悬在宫中的柱子上。

早在顺治年间,一些有识之士就纷纷上奏朝廷,要求收回三藩的特权,并对其势力加以抑制,但在当时,三藩对于西南、东南边疆具有屏藩作用,中央未有足够重视。康熙初年,朝廷开始对三藩釜底抽薪,逐渐削弱他们的实力,先后把云贵总督赵廷臣调任浙江总督,把张勇调任甘肃提督,将王辅臣调任为陕西提督,马宁调为山东提督,李本深调为贵州提督,吴得功调为湖广提督,严自明调为广东提督,刘进忠调潮州总兵,王建功调为福建提督。清廷就通过这样的人事调任,对云贵、两广、福建地区的军政大员来个大换血,免得三藩地方势力盘根错节,到时候不好对付。同时还解除藩王总管云贵两省的事务职位,刚一开始,吴三桂同部下张国柱、李本深等人以“目前边疆叵测可虑”来威胁清廷收回成命。清廷态度非常坚决,回复说“当今地方已平,若令(平西)王复理事务,恐其过劳,以致精力大损。如边疆遇有军纪,王自应料理”。也就是说将其政治权力收回,只在军事上还有一定的权力。而且还规定,藩王下属成员不得任督抚。

除了釜底抽薪外,清廷还收缴吴三桂大将军印,裁减兵员饷额,严禁欺行霸市、借势扰民。当然,为了不过早打草惊蛇,康熙还要竭力装出一副信赖三藩的姿态,来笼络他们。顺治年间,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继茂南下时,分别将各自的长子吴应熊、三子尚之隆(后来又将长子尚之信送到京师入侍),二子耿昭忠、耿聚忠送入京师给皇帝当侍卫,实际上是当作人质来换取清廷的信任以便自己大权在握。康熙当时对这些藩王子嗣也给予优厚的待遇,招他们为驸马,提升他们的爵位,如吴应熊被提拔为少傅兼太子太傅,耿聚忠、耿昭忠、尚之隆也都为太子太傅。当然对于这些“人质”,康熙也非常宽待,他们要回去省亲就让他们回去,他们要回去承袭王位、代理军务也让他们回去。

在中国的历史上,随着朝代更替,不断上演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一幕幕历史悲剧,所以削藩这事也在三藩藩王心中投下阴影。为了保存自己的权位和实力,三藩都有所戒备,在一定范围内,还时不时做出交权的种种姿态。平南王尚可喜最先想要隐退,早在顺治十年,他就以南部底定、喉疾发作为由,请求解甲归田,当然他希望清廷能够赏赐一些良田美宅,好让自己安度晚年,顺治帝以广东不大太平为由,拒绝了这一请求,说是以后再议。吴三桂在平定云贵后,也担心自己功高震主,也怕重蹈兔死狗烹的覆辙,还特意请教洪承畴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权位永固。洪承畴只说不要让边疆一直平安无事,吴三桂心领神会,经常让部下制造边疆挑衅事件,以引起朝廷对边防的重视。

康熙十二年,尚可喜听从幕僚的建议,愿归老辽东,不过提出让他的长子尚之信承袭藩王爵位。康熙接到尚可喜的奏疏,喜出望外,当下就批准尚可喜的要求,但对于是否由尚之信承袭王位,得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和户部、兵部、吏部商议,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大清有“藩王见存,子无承袭”的律例,否定了由尚之信承袭王位的要求。随后,兵部在康熙的指示下,等尚可喜父子迁移后,绿旗兵仍然驻扎广州府,归广东提督管辖,官员的升迁调任则由吏部处理。

尚可喜归老辽东和康熙撤藩的决定迅速传遍朝野,吴三桂和耿精忠得到这个消息后,惶惶不可终日,他们两个可从来没有尚可喜那种功成身退的想法。那么要不要自请撤藩呢?如果不这样做,清廷迟早会将两藩也撤掉,到时自己就陷入被动;如果自请撤藩,清廷肯定会立刻同意,权力尽丧,也不是本意。耿精忠权衡再三,于是上疏请求清廷撤藩。

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得知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请求解甲归田之后,早就派人送信给他远在西南边陲的父亲,现在耿精忠也自请撤藩,便赶忙加送加急快信催促吴三桂说:“朝廷现在对父王久存疑虑,现在尚可喜、耿精忠二藩都上了辞职疏,而父王还没有,这就使得朝廷对您猜疑更深,请父王急速派人来京,或许可以消除朝廷对您的疑虑。”吴三桂斟酌再三,自视为西南长城,实力强盛、威望卓著,估计清廷不会动他,如果自请撤藩或许会像吴应熊所言,可以消除朝廷对他的疑虑,但他心中又盘算着自己能够“世守藩封”,就像明朝的沐氏一样,子子孙孙都能受封为黔国公,镇守云南。思前想后,吴三桂抱着试探和侥幸的心理,给朝廷上了一道自请撤藩的奏疏,向耿精忠那样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护卫边疆的耿耿忠心,既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疏请撤藩并非所愿的心情,又解释了自己为何没有及早请求引退的缘由,可谓用心良苦。

事已至此,吴三桂、耿精忠也请撤藩的奏疏,让一心想要解决三藩问题的康熙激动了好一阵子,他急忙调动最大的人力物力,来迅速妥善地安插三藩,架空三藩手中的政权、军权和财权,以彻底达到裁掉三藩的目的。但是,当康熙将吴三桂自请撤藩的奏疏交给大臣讨论时,在朝廷内部立即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当时竟然只有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极少数大臣认为既然苗蛮平息,吴三桂不宜继续镇守云南,应该立即撤藩,但朝廷中其他大臣都认为滇、黔苗蛮反复无常,如果撤藩又必须派遣劲旅驻守,而且又要大举劳民伤财,还不如不撤藩。康熙又让诸王贝勒商议撤藩事宜,仍然是主张不撤藩的占大多数。

耿精忠

康熙早就有撤藩的打算了,他认为三藩手握兵权,势力日涨,恐怕有难以驯服的时候,而且吴三桂的长子、耿精忠的弟弟都在京师,谅他们也不敢乱来,于是康熙力排众议,对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了批复:“吴三桂请撤安插,所奏情辞恳切,著王率领所属官兵家口,俱行搬移前来,其满洲官兵不必遣发。俟官兵到后,王来亦不至迟误。余依议。”紧接着,康熙就作了一番准备撤藩的工作,谕令兵部各派一员大臣前往云南、广东、福建,会同三藩藩王及总督、巡抚、提督,准备撤藩事宜。不过几日,康熙又差礼部左侍郎折尔肯、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傅达礼往云南,户部尚书梁清标往广东,吏部右侍郎陈一炳往福建,经理各藩撤兵等事。而且还派一等侍卫吴丹传康熙谕给福建总督范承谟说:“尔向有贤声,与他人不同,且福建边疆重地,海氛未靖(台湾郑氏仍在与清廷对抗),尔益加勉励,副朕简任。”除常例赏赐外,还御赐衣帽、马匹,以表示康熙对范承谟的信任和重视。此外,康熙还手诏谕令,让侍卫专门送给平西王吴三桂,令其迁移家口:

自古帝王平定天下,式赖师武臣力。及海宇宁谧,必振旅班师,休息士卒,俾封疆重臣优游颐养,赏延奕世,宠固河山,甚盛典也。王夙笃忠贞,克摅猷略,宣劳戮力,镇守岩疆,释朕南顾之忧,厥功懋焉。但念王年齿已高,师徒暴露,久驻遐荒,眷怀良切。近以地方底定,故允王所请搬移安插。特遣礼部侍郎折尔肯、翰林学士傅达礼,前往宣谕朕意。王其率所属官兵趣装北来,慰朕眷注,庶几旦夕觏止,君臣偕乐,永保无疆之体。至一切安插事宜,以敕所司饬庇周详。王到日,即有宁宇,无以为念。

在这份谕令上,康熙先是大赞吴三桂功勋盖世,然后再说自己眷念他年事已高,为身体着想您还是告老还乡为好,这样我们“君臣偕乐,永保无疆之体”,何乐不为。为了让折尔肯和傅达礼把事情办得圆满漂亮,康熙特遣一等侍卫吴丹携带御用佩刀和良马赏赐给他们二人,以示对此事的重视和对他们的信赖,万望他们尽心竭力。

九月,撤藩的诏旨送到吴三桂手上。吴三桂当时还真没想到康熙会顺水推舟,而且还会做得这么绝,早知就不会上疏请求撤藩了,没想到弄假成真,而且想如明朝的沐氏一样世世代代镇守云南也不可能了,这真叫吴三桂后悔不迭。不久撤藩就要成为事实,他就要从一方国王的权力宝座上跌落下来,然后只有一顶“平西王”的帽子,自己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的云南也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

正所谓树倒猢狲散,现在吴三桂这棵参天大树就要倒下了,荫庇在这棵大树下的党羽纷纷前来,愤愤然地劝吴三桂直接举事抗清,王爷劳苦功高,居然得不到厚重的酬劳,到现在那个清朝蛮子竟然要过河拆桥,是可忍孰不可忍,平西王麾下的部将官僚全都跳出来说要请战。这些人与吴三桂的关系大多非常密切,不仅有利害关系,而且还有血缘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算吴三桂委屈同意,恐怕手下的将领都不会答应。

如吴三桂的从弟吴三枚,侄儿吴应麒,女婿则为胡国柱、夏国相、郭壮图、卫朴,大将吴国贵、马宝,重要谋士方光琛、刘茂遐等等都是吴三桂集团的中坚,或骁勇善战,或足智多谋,他们都年轻有为、雄心勃勃,都希望在吴三桂这棵大树底下好乘凉,让自己和子孙都能飞黄腾达。吴三桂对他们也非常厚待,荣华富贵不用多说,还有各种各样的特权,如果跟着吴三桂撤到关外,不过最多经营一些田庄,当个土地主罢了。

失去政治上的大靠山和特权,子孙的前途都要受到限制和阻碍,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吴三桂集团内部还有人抱有反清复明的志向。当时的胡国柱就以恢复宗国(明朝)为宗旨,阴结马宝、张国柱、夏国相、方光琛等互为羽翼,向吴三桂渗透反清复明的思想,以备有朝一日起兵抗清,现在终于有机会了,他们迫不及待想要与清廷分庭抗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