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绪言

中国古典诗歌句法流变史略 作者:孙力平 著


绪言

一切文学作品都以语言为其物质手段,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赖以存在得以流传的根本因素。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精品,诗人从实际生活中获得的感受、生发的意象,归根结底要通过某种语言形态呈现出来,离开了特定的语言形式,诗歌的艺术魅力就不复存在。既然如此,“我们在把握诗学精神时,自不能停留于情志、境象、气韵、趣味之类较虚的层面上,还要进一步将其落实于语言文辞”(1),“对诗歌的结构、语词、声律等方面的艺术技巧的分析研究,理应成为诗歌理论的主流。”(2)

在诗歌文本中,诗歌词汇和诗歌句法无疑是两大主要构成因素,因为任何诗歌都是诗人运用词语加以创造性组合的产物,中国古典诗歌的“诗化语言”,恰恰是由一套典雅精致的词语系统和营造诗语的句法规则构成的。

在古典诗歌词汇和古典诗歌句法两者中,句法又有其独特的作用。关于这一点,闻一多先生曾说:“中国的文字,尤其中国诗的文字,是一种紧凑非常——紧凑到了最高限度的文字。……这种诗意的美,完全是靠‘句法’表现出来的。”(3)句法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是与诗歌这种体裁的性质和特点密不可分的。钱志熙先生在论述宋代黄庭坚重视句法时对此有简明扼要的阐发:

诗歌比之散体之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句(包括两句构成的联)相对全篇的独立性大大地突出起来。字包括在句之中,而篇章则由句构成,所以句法其实包含着字法,而章法实际上也是以句法为前提的。所以诗人之能事,其实最主要地表现在造句之工。而最能见诗法之精及诗人一家之诗法,就在于句法,创造独特的诗歌风格,也必须有独到的句法作为保证。(4)

由此可见,研究古典诗歌句法,揭示其规律和特色,有助于深入地认识古典诗歌,认识其句法结构在表达思想内容、形成风格特色上的作用。这对于从本体形式上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机制,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大有帮助。

然而,与社会影响、情感内容、风格流派、审美特色等比较,古典诗歌的词汇和句法这两大要素的研究相对冷落。特别是除少量论文外,基本无人涉足诗歌句法史研究。因此,古典诗歌句法状况及其历时流变情况并不十分清楚,诗歌句法及其演变在诗歌史中的诗学效应也不甚了了。正如有学者所指出:“以前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重内容而轻形式,对作品艺术成就的分析往往只是一些大同小异的评语,或者是研究者用抒情笔调所写的赏析,但并非对艺术形式的学术性分析。现在,艺术形式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成为研究者的共识,所以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5)

从语言研究的角度看,随着汉语史研究的发展,汉语书面语语法的研究自然取得了前代无法比拟的成绩。但是,与《左传》、《论语》、《史记》等散文句法的研究比较,韵文句法的研究仍显得薄弱,而古典诗歌句法史的研究更为不足。这与中国这一诗的国度(拥有浩如烟海的诗歌语言材料)是不很相称的。显然,这是个值得发掘的领域。

本书尝试在诗歌语言层面上实施“对艺术形式的学术性分析”,以中国古典诗歌句法为对象,“对中国古代文学在艺术上的进展作比较充分的历史考察”(6)。试图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中国古典诗歌的句法发展史,把握各个时代、不同诗体句法的特点及其演变脉络,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古典诗歌。具体分成如下几个主要部分:

“古典诗歌句法研究史”——对本课题研究状况进行回顾,综述自宋代至今相关研究的内容、特点和成就。主要涉及中国古代诗论中“句法”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句法”概念之内涵和外延,北宋至清末诗歌句法研究概况,以及现当代学者有关古典诗歌句法研究的成败得失等。

“古典诗歌句法描写论”——肯定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句法研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界定古典诗歌节奏、句式和结构等的准确涵义,阐述以结构(词组)为基础描写中国古典诗歌句法的理念和方法,为描写历代诗歌句法结构奠立理论基础。

“古典诗歌句法源流论”——从四言为主的诗经、六言为主的楚辞,经五言古诗,到五、七言近体,不同的体式体现在语言上是不同的句法结构。本部分是对历代诗歌句法的调查和描写,将分章重点阐述先秦句法、汉魏句法、六朝句法、唐诗句法等。由于中国古典诗歌数量庞大,难以进行周遍性研究,上述各代句法,分别选择《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南朝文人五言诗、杜甫近体诗等为主要对象。同时,适当地辅之以对不同时代、不同体式诗歌句法特点的比较分析,以揭示其承前启后的流变脉络。

“古典诗歌句法变异论”——古典诗歌的句法结构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再趋变,由平直松缓到精警浓缩再到错位变异的历程。本部分主要阐述古典诗歌从“文句”到“律句”再到“拗句”的发展进程,探讨句法变异之成因,剖析韵律结构与诗歌句法、句法结构与语用规则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本书是对中国古典诗歌句法流变史的初次探索,希望从文本形式上深化对汉语古典诗歌的认知,进一步拓宽中国古代诗歌研究的领域,填补诗歌句法流变史这一空白。古典与现代一脉相通,把握中国古代诗歌的句法结构及其发展规律,对新诗创作和理论,或许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

(1)陈伯海:《“言”与“意”——中国诗学的语言功能论》,《文学遗产》2007年第1期,第4页。

(2)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巴蜀书社1997年版,第469页。

(3)闻一多:《英译李太白诗》,原载《北平晨报》副刊(一九二六年六月三日),见《古诗神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第173页。

(4)钱志熙:《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页。

(5)教育部社政司科研处组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高校“十五”科研规划咨询报告选》,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6)教育部社政司科研处组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高校“十五”科研规划咨询报告选》,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