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瑞鹧鸪

苏轼词选 作者:刘石 注


瑞鹧鸪

观潮[1]

碧山影里小红旗[2],侬是江南踏浪儿[3]。拍手欲嘲山简醉[4],齐声争唱浪婆词[5]。 西兴渡口帆初落[6],渔浦山头日未欹[7]。侬欲送潮歌底曲[8]?尊前还唱使君诗[9]

【解读】

熙宁六年(1073)八月十五日作于杭州。

唐人孟郊句云:“侬是清浪儿,每踏清浪游。笑伊乡贡郎,踏土称风流。”(《送淡公》其五)写弄潮儿嘲笑书生文弱,夸耀自己的勇健。其实文弱的书生也对弄潮心向往之。早于东坡数十年的潘阆,有《酒泉子》一词咏观潮:“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晚于东坡二百年的周密,也有《观潮》一文写弄潮:“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武林旧事》卷三)这长长的一段形容、刻画,用词句来表达,可不就微缩成了“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一联、“碧山影里小红旗”一句?

与潘阆词“忆”观潮不同,东坡词是“观”潮。上片写迎潮,下片写送潮,弄潮儿或手持红旗,劈波斩浪;或开怀豪饮,齐声高唱。中间插入“西兴渡口”二句写景,展示了时间的推移,也舒缓了紧张的节奏。与此词同时,东坡还写了《八月十五日看潮》七绝五首,其中有“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的句子。以同一题材同时入诗词,这在东坡是常有的事。


[1] 观潮: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观潮”:“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此风俗至今为然。

[2] 碧山:喻潮水掀起的巨浪。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小红旗:弄潮儿手执之物。

[3] 侬:我。

[4] “拍手”句:《晋书•山涛传》载,山涛之子山简嗜酒,常出游,每饮必醉,时有儿童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茗艼无所知。”茗艼,同“酩酊”。唐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5] 浪婆:波涛之神。古时弄潮儿要饮酒拜波涛之神。唐孟郊《送淡公》其三:“铜斗饮江酒,手拍铜斗歌。侬是拍浪儿,饮则拜浪婆。脚踏小船头,独速舞短蓑。”

[6] 西兴渡口:在今浙江萧山西,与杭州隔江相对,是当时吴越一带重要的渡口。

[7] 渔浦:在今杭州,与六和塔隔江相对,是当时的繁华之地。欹(qī七):斜。

[8] 底:什么。古时弄潮,开头唱迎潮曲,结束唱送潮曲,故有此句。

[9] 尊:通“樽”,酒器。使君:知州的别称,指当时与其同游的杭州知州陈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