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子

冰封的记忆:东北抗联教导旅揭秘 作者:一鸿 著


引子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田汉《义勇军进行曲》

2008年,在俄罗斯远东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市以西75公里、靠近中俄界河黑龙江的维·雅斯克村,当地居民发现了一座被雨水冲毁的二战时期无名军人墓地,墓中尸骨暴露在外。经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历史研究部门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阿尔谢尼耶夫国家历史博物馆鉴定,这里掩埋的竟然是东北抗联战士的遗骨。遗骨共13具,分5个墓穴安葬,当地政府拨款保护,并立了标志和纪念碑。

东北抗联的战士怎么会被掩埋到异国他乡呢?抗联军人墓的出现,揭开一段尘封已久的记忆。

位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也拉不佳镇维·雅斯克村的抗联烈士墓地(安然 摄)

据原苏联远东军区编制序列档案记载,当年驻扎在哈巴罗夫斯克市也拉不佳镇维·雅斯克村的这支部队,是代号为8461的一支旅级战斗部队,其正式番号为苏联工农红军独立步兵第八十八旅(以下简称“八十八旅”)。抗联内部,则称其为抗联教导旅。据考证,这是当时苏联红军编制序列中唯一一支由苏方授予苏军正式番号,而由中共东北党组织直接领导、主要由东北抗联战士组成的部队,也是一支能够遂行侦察、潜伏、捕俘、破袭、无线电侦听等特种作战任务的部队。由于当时苏日关系处在特殊时期,这支以日本占领下的东北地区为作战地域的部队被刻意地掩藏起来。出于各自的原因,尽管双方都知道这支部队的存在,但都不愿揭穿这个事实。加之这支部队存在的时间很短,从1942年8月正式成军到1945年10月撤销番号,仅仅3年多的时间,就更显得神秘莫测,至今还不曾有系统全面的文字记载。

岁月荏苒,沧海桑田。

在抗战结束63年后,随着这13具抗联战士遗骸的出土,这支在东北抗战中浴血奋战却又鲜为人知的特别部队终于破冰而出,一段冰封了60余年的记忆,终于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近些年八十八旅历史研究会会长安然先生走访、调查过的原八十八旅老战士近50位,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黑龙江省军区原副司令员王明贵、黑龙江省原省长陈雷、抚顺电厂原行政处长郝凤武、军委总军械部原雷达局副局长于保合、广州空军后勤部燃料部原副部长卢连峰、吉林化工厂离休干部闫继哲、天津中医医院原党委书记姜焕周、辽宁省原轻工业厅厅长单立志、吉林省军区顾问王明、黑龙江省林业总局物资局原党委书记张卫国、沈阳医科大学原行政处长孟宪德、北京教育学院俄语教授王立平、宜昌市烟草公司原经理陆保平、黑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敏、长春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庄凤、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局原副局长李在德、居住在鞍山的一等残疾军人张正恩、居住在依兰县的老兵吴玉清、居住在哈尔滨的原八十八旅二号农场战士申连玉、居住在沈阳的原苏联远东边防军野战医院护士王玉环、居住在沈阳的原苏联远东边防军野战医院警卫班长兼翻译周淑玲等等。随着时光的流逝,截至2014年,全国仍健在的八十八旅老兵仅存10位。那些老战士年事已高,有的早已经瘫痪在床,但几乎都跟我们提起过原苏联远东哈巴罗夫斯克附近一个叫维·雅斯克的小村庄,说起木刻楞、黑列巴、大马哈鱼、白桦树、转盘枪,说起他们在异国的军旅生活,说起他们从那里出发踏上复国之路,说起他们牺牲的战友,还有他们的爱情,无不老泪横流,唏嘘不已。

2015年5月,笔者在哈巴罗夫斯克市维·雅斯克村八十八旅公墓前献花凭吊

2014年恰逢甲午,120年前的甲午战败成为国人回首历史的焦点,而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日本投降70周年,为了慰藉那些活着或者逝去的老兵们,笔者愿用挖掘出的真实历史讴歌他们的丰功伟绩。

关于他们的故事,还要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说起,随着柳条湖南满铁路的一声爆炸,他们的人生转向了!

  1. 木刻楞:俄罗斯族典型的民居,主要是用原木和苔藓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结实耐用等优点。
  2. 黑列巴:俄罗斯人的主食,也叫黑面包,由荞麦、燕麦等原料烤制而成,颜色较深。
  3. 转盘枪: PPSh41式7.62mm冲锋枪,二战名枪,71发弹鼓供弹,火力猛,俗称转盘枪。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