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谪仙下凡,文武兼修

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诗传 作者:柳夏 著


第一章 少年意气与春争

谪仙下凡,文武兼修

打开历史长卷,穿越时光的洪流,望红尘烟云过处,数残红点点。那清冷筝琴,那月辉皎皎,那西山残阳,那潺潺溪流……

沏一壶香茗,品百态人生,墨香描画,拨开繁华,寻君一生路。

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开元盛世,民间一派祥和,圣皇的光辉照耀着五洲四海,也照耀着偏远宁静的青莲乡。青莲乡是山清水秀的地方,与山纠缠,和水交颈,是这繁华盛世里的一叶青莲。

开元,是繁盛的一个顶点,葡萄美酒醉了汉宫秋,夜夜灯宵美如昼,小民藏米万担,国家库存殷实,私人仓库也丰足。社会安稳,每一天都是吉日。

杜甫《忆昔》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这就是历史上的“开元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璀璨繁华的记忆。

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结束了多年的战争,百姓也开始新的和平生活,唐太宗李世民开辟了“贞观之治”,唐朝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把唐朝推向了辉煌的顶峰。

盛世,圣主,亦多圣贤。

唐玄宗李隆基用人不拘一格,敢于起用前朝老臣姚元之,并对其青睐有加。在这样的朝代不会有人再担心是否有用武之地,而是要充实自己的学识,为这太平盛世献上一份力。

圣皇的恩泽普照着青莲乡,青莲乡有一少年,踌躇满志,也要立于朝堂之上,振威于四海之内。朝廷激辩,文采飞扬,为皇上分忧,为百姓造福。

这少年即是后世传诵的“诗仙”李白。

人生百转,愿望会与现实异路,他当时不会料想到,他的诗词会流传千古。他也没有想到,盛世流年没有成全他的一腔热血,他的未来怀才不遇痛了千年。

微风徐徐,伤了梦,浸了酒,是什么让回忆可以这么甜、这么美,却让现实充斥着无所不在的骨感。

溪水潺潺,漫了草,绕过山,在这个安静祥和的小山村里缓缓地流淌,伴着李白的青葱光年。

我们了解一个人,总习惯追根溯源,在残梦中牵着先祖的碎影。李白何许人也?

对于家世,古代文人极为看重,它被看作是一种隐形标志。出身钟鸣鼎食之家的,自然是殊荣;出身贫寒微末的,也总要追根溯源,找出一点儿华丽的牵念。

此种风气,李唐时期为盛,李白也未能免俗。他曾不止一次地暗示自己与李唐天子的宗亲关系。天子,是天命的尊者,带了天子的光晕,底气总是会强半分的。这件事真实与否,却留下了诸多疑惑。可越是无法定论的东西,越是令人着迷。

李白,在生命之初,就留下了不可参透的谜。

据唐朝李阳冰的《草堂集序》记载,李白乃五胡十六国之一的西凉国创建人武昭王的九世孙。隋朝末年,李白显赫的家族发生了一次变故,他的某一位祖先犯了罪,一家人只好背井离乡流落到西域的一个小镇,隐姓埋名,客居他乡。

多年的流浪终于盼到了归期。直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李白一家才从西域返回内地,在西蜀绵州的昌隆定居下来,并恢复李姓。

历史细节已经淹没在时光中,无从考证,只能留待后人兀自思量。

李白的父亲名客,有客居之意,说不清道不明的,有些悲伤的意味。定居昌隆以后,李客始终过着不求仕进的隐逸生活。远离红尘,也就鲜为人知,有了些神秘的色彩。

李客赋闲在家,他常常教孩子们读书,李白后来还回忆起父亲令他诵读《子虚赋》的情景。李白这位旷世奇才,大概就是在这位神秘的乡间隐士手中发蒙的。

关于李白的母亲,现在各种史料中唯一提到其母亲的,就是说李白出生时,她梦见长庚星坠入怀中。因此李白取名白,字太白。

这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给李白母亲的身份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世代流传,却无人可以捕捉真相。诸多谜题,等待着世人的追寻。而我们要追寻的,依旧是这位诗仙的传奇人生。所有看透,都是在迷惑里沉沦后的懂得。因此,当时当处当执着。

李白正是在沦陷红尘后,在世事的旋涡里打转挣扎,才得以让灵魂羽化成仙,练就诗骨仙风。

诗情画意的文人的生活梦想,却是缘分才能使然。是什么样的仙风傲骨造就了李白的一生?又是什么让他郁郁不得志?是那美丽的梦想还是那惊艳的时光?纵然一路拼搏得到的是苦痛与失望,他亦无悔于曾经血脉偾张地执着过。

他记得,某个骤雨的傍晚,天空像被蒙了一层灰白色的布,本是只能听见那窗外暴雨的声音,却被那映在窗纸上的身影吸引。

一阵风吹过,烛火一晃,刹那的昏暗后更加明亮。

他持剑挥舞,虽不是江湖大侠之风,却也如游龙戏海,翩若惊鸿,一翩翩佳少年,面若秋月,眉目疏朗,身躯亦不高大强壮,也不瘦小文弱,转身回首亦是顾盼生姿。

那一时,他是火山迸发后的熔岩,等待着淘尽人世悲欢后的涅槃。

明日绕着凉秋,他时而在口中滔滔吟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那声音清晰流畅,高低音停顿错落,声音不浓不淡,如庄子那般逍遥自在。

少年时的李白对科举这种制度算不上排斥,却也是不屑的。他觉得“贴经”是靠着死记就能写得好的,算不得什么学问,更是束缚人的个性,哪会有什么上乘之作。

这也正是他的父亲发愁的一点,儿子不屑于“进士”,又怎么食得君王禄,伴君左右寻个一官半职。

正思索着这些烦心事的李客感到院中有清明悦耳的舞剑声,他微笑着推开窗,见儿子正在练习剑术。儿子的剑术虽不高明,却有一股子神采在其身姿中幻彩发光。

一招一式间能见到少年眉眼中的英气。李客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不仅仅是因为读书刻苦的李白小小年纪就能作得好诗,五岁识字,十岁便能通读《诗经》《尚书》,还因着儿子的思想与众不同,颇有大家风范,更是遂了父亲的心意。

自从李客隐居至此,便将剑术荒废了,直到整理家中杂物的时候将自己的一柄祖传宝剑“龙泉”翻了出来,便一时心痒练了几招几式,不料被李白看了去,此后便每日缠着父亲教他练剑。李客没有理会儿子,不想却被李白这个精灵古怪的少年偷学了去。

渐渐地,李白得知了当今圣上求贤若渴的愿望,便萌生了位列朝臣的念头,这也是少年李白初次萌生的对于未来的梦想。

理想的种子渐渐在李白的心中发了芽,生了根。但是现实总归是现实,它和理想有着距离。

就这样,“位列朝堂之上,为吾皇分忧,与三公同朝”,成了李白最初的愿景,却也成了他最终的伤痛。

天资聪颖,才华初绽

时光让生命老去,也会赋予生命非同一般的意义。每一个生命的开始,也是一段未知命运的开端,或许当时的李客并没有想到,“李白”这两个字,会在历史的光阴流转中传承下来,成为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成了锦绣盛唐中一个璀璨的标识,成了民族魂里永远活着的“谪仙”。他为后世子孙,造就了无数浪漫仙逸的梦境。而他的人生,更是一段浪漫而真实的传奇。

李白在诗中从未提及自己的母亲,所以他母亲的身世也就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蛰伏在每一个关注李白的思想里。

谜,是一朵有灵性的花,会在人们的思索里,展现各色美态。人们不禁会想,是否就有这样的一位女子随了李客,然后孕育出了半个盛唐的见证人呢?李白的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又是否来自他的母亲?然而岁月埋葬了诸多真相,留下了诸多亘古的谜题。这一切的一切,唯有时间才知晓。

李白的兄弟姐妹很多,其中有一个名叫“月圆”的妹妹。

李月圆比李白小两岁。相传她是个貌美娇俏的才女,儿时月圆和李白一起跟父亲读书,平时自己也喜欢吟诗作对。偶尔妹妹月圆还会比李白略胜一筹。

相传李月圆年轻时,为代哥哥李白尽孝,虽许配人家,但留而未去,于是李白为妹妹建造了粉竹楼作为绣楼。

李月圆死后,就埋在陇西院后的山坡上。《彰明县志》记载:“李氏月圆墓,县西十五里天宝山陇西院旁,道光八年培修。”

在墓前不远的地方,有一方石刻,上面的诗句让人回味:

阿兄文坛早蜚声,妹冢亦存输社名。

读并传民意重,太白月圆共长生。

纵使今生不复相见,兄妹情意长生于天地。

李白的父亲李客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才子,而他的母亲似乎毫不逊色。那是在李白只有三岁时的春天,一家人坐在院中正观赏着满园的春光美景,李客随口说出了“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

而李白的母亲则微笑起来:“火烧叶林红霞落。”在李树下玩耍着一朵白色李花的李白似是无意地举起白花:“李花怒放一树白。”那时的李白只有三岁。时光流逝,李白慢慢长大了。尽管他没有表现出比其他小孩更加突出的才能,但是父亲还是把早就准备好了的桑弧蓬矢挂在了屋前,希望李白他日可以大展宏图,不要像自己一样隐居在这里过一生。

任何事物都像是有着既定的轨道,井然有序地走向自己的繁华、衰败,抑或是平凡。

盛唐皎洁的月光照耀着一寸寸光阴里平凡或不平凡的故事,然后陈酿出独特的历史味道。

孩童的世界里总会充满奇异和浪漫。小时候,李白听到大人关于神仙的谈话,他说:“月亮就是神仙的镜子,那些神仙还时常会照镜子。”

听到月亮中有月兔在捣药,李白就会马上问那些药是给谁吃的,还自言自语地说:“给我吃哩!蜜蜜甜!”说着还咂咂嘴。

母亲笑着摸摸这个调皮的孩子的头发,嗔怪他又在扯谎了,但是在旁边的奶妈却说:“我带的娃娃从不扯谎。小孩家多半说起风就是雨,长大懂事了,自然就不会这样‘神说’了。”

但是,随着时间一年一年地流逝,李白的“神说”却完全没有停止。

当父亲教会了他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他就会说自己看见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云梦大泽。他还能够清楚地说出那里的山石花草是什么样子,恍如那梦境,是他真实到过的地方。而读过《楚辞》和《庄子》以后,他就更加“神神叨叨”了。

每当李白远眺群山的时候,总会说从雾霭中看见了“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而当他漫步在波光潋滟的江边,他又会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的想法。年幼的李白,迷恋在一个又一个古老而仙逸的幻境里。

父亲李客对李白的幻想感到不解,可是他却没有想到,正是他教给儿子的那些古人典籍为儿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儿子有了各色古怪的幻想。

儿时这样的经历,也正契合了后来李白创作的大气磅礴、想象丰富的诗篇。是性格与环境的造就,亦是命运使然,他注定要背负起一段盛唐繁华时光。

李白是受后世瞩目的星光耀眼的才子,幼时,他同样和其他孩提一般,有烂漫活泼的童年。

小时候的李白很淘气,和很多小孩子一样,不喜欢大人们强加的学习任务,更喜欢自由地去游戏。但一次非同寻常的见闻,却让他有所顿悟。

一次,李白偷偷地从无聊的课堂溜出来到河边玩耍,他看见一位老婆婆在石板上磨着一根粗大的铁杵。李白的好奇心油然而生,便兴致勃勃地跑上前去问婆婆在做什么。

然而婆婆的答案却是令人费解,她竟要将这样的一根铁杵磨成绣花针!

在李白难以置信的眼神中,婆婆轻轻地说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这件事触动了李白的心灵,让他有所顿悟。

李白收起到河边戏耍的想法,对婆婆道了谢之后,就跑回了学堂。

功到自然成!这故事在光阴里传承了下来。今时揭开,我们看到了神秘之下的奇光异色,有人说那位老婆婆是天上的神仙,下界来点化李白的。

且不论传奇的真实与否,这个故事揭示的是一个朴素而永恒的道理,那就是坚持。

正是这样的一个契机,让李白真正明白什么叫作恒心、什么叫作坚持。这才有了李白后来的刻苦读书,泼墨成诗。

在李白十五岁的时候,远方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这位客人在青莲乡的这一个多月,李白几乎是每天都紧随左右。在这些日子里,李白似乎忘记了他平时喜欢的那些游戏和玩乐,整日缠着他还嫌不够。

这位客人究竟有哪些地方如此吸引李白呢?自然是见多识广的心胸和滔滔不绝的文采。他不仅见识了开元盛世的崛起,更有着精忠报国的决心。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李白总是感觉笼罩在一种绮丽的华光中。

这样一位文采斐然、见识广博的客人,更是让李白的心思开阔了许多。本来就爱幻想的李白找到了更多源源不尽的灵感。渐渐地,他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憧憬更加深切。他仿佛能听到心底强烈的撞击声,他渴望去见识一个繁华而锦绣的世界。

明明是一堵墙,墙角长满了青苔和未知名的花朵,可是他的心中仿佛已经看到了墙的另一边广阔天空和壮美山河,即使他仍不知道那种花的名字。

繁华的京城长安,古香古色、蔓延着云翳的东都洛阳。万籁俱寂的夜晚,萤火虫和暖暖的夜光带来的浪漫,肃静幽寂的山乡,奏着《秦王破阵乐》的骁勇战士……那里,是如仙如幻的繁华境地;那里,富贵遍地开花,盛景在流年里不曾衰颓。

当访客告别时,他激动地对李客说道:“令郎绝非池中之物。”李客笑着答道:“青莲乡或许对他来说真的有些小了。”命运是个神奇的东西,也许从生命的开始便为传奇埋下了伏笔。

纵使山水波折,每一个人,都将到达属于自己的彼岸。贝多芬是为音乐而生的,即使命运多舛的他丧失了听力,但他还是孜孜不倦地在音乐的世界中创造自己的天空;凡·高因为不受人们的赏识,最终走向了自残的道路。但是后人却无法否定,他那独有的细腻狂野的笔触和色彩的配合,并不是仅仅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在他的生命开始之时,涓涓流淌在他的血液中的,便是艺术。

李白的生命中,无疑是被嵌入了诗的灵魂,还有一个朝代的气魄。命运锻造了他放浪不羁的性情,而豁达与经历,无疑是造就了他的诗文与众不同的原因。“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李白的才华,绝对是担得了此言。强烈的渴望呼之欲出,李白知道,是时候出去见识一下在这个小村庄里他所见不到的风景了。

于是,随着岁月的风雨交替,李白便开始了生命的流转。其实从幼时,李白就有了举家迁移的经历。现在许多人仍旧不明所以,不知道几代生活在碎叶城的李家为什么会东归回内地。或许是因为李客早就知道自己的儿子会大展宏图,这也算是神说了。

那是一次艰辛的迁徙,旅途中满是马蹄和骆驼的声音。碎叶城虽然是李白的出生地,但青莲乡却是李白的故乡。那里承载着李白成长的记忆,连地名都带着李白式的浪漫——漫坡渡。这里的水是那样清,远远地看去似云气蒸腾似的,有些淡淡的白雾,天和水是不大分的……举目是一片淡黄色的树,夹杂着一些青竹,有些缥缈,有些空虚。

虽然是第一次离开家乡,但是李白好像天生就能适应这样的生活,那时的艰苦没有带给李白任何不好的回忆,他反而是那样的兴奋,再次萌生了远游的愿望。一开始,他先是在附近的一些小州县逛了逛。随后又去了锦州州治所在的巴西、龙州州治所在的江油、剑州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就这样,渐渐地,李白走过很多地方,寻过一些故事,也经历了真实的人生。在风风雨雨的人生路上,他渐渐地丰满了自己的羽翼。随之,他生命的疆界,便更加广阔了。

别师远游,风光尽览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春色总是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柔暖。微风吹拂着水面,漾起细细的波,声声犬吠,在春色里撒欢儿,露珠在春光里晶莹闪耀了一下,便倏地滑过了桃花粉色的蕊,带走半片芬芳,留作回忆。

这清美的诗,是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本是一处幽寂的湖光山色,却被带上一层模糊的伤感。幽幽的,带着春光笑意,又带着半抹忧愁。正如他彼时的青春韶华。

又是一年春好处,十八岁的李白听闻便在绵州东南部的梓州,拜会了一位叫赵蕤的人。

赵蕤,字太宾,居住在梓州郪县城外的长平山上,人们称其为“赵处士”。赵蕤年轻时立志要经国救世,曾访察民情到过很多地方,但是在应试屡次不第后便放弃了这个愿望,从兼济天下变为独善其身。

赵蕤在隐居后,最大的乐趣就是著书。在李白拜会之际,他刚刚完成了关于王霸之道的《长短经》。开元盛世,正是唐朝繁盛之际,赵蕤曾多次受邀回朝廷做官,但是年过半百的赵蕤已经自由惯了,便没有接受。于是便有了“赵征君”这个称号。许久以来,李白对这位盛世中的隐客十分仰慕,然而李白拜会过赵蕤后,对其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才华,他的品学,他的情操……都让李白十分敬佩。

赵蕤的院子中养了上千只五颜六色的鸟。鸽子、鹦鹉、喜鹊、画眉应有尽有。他对待鸟儿,就如同老朋友一般亲切。他还给每一只鸟儿取了名字,每次叫出名字,就有鸟儿前来啄食。可见他对这些鸟儿的喜爱。赵蕤久处山林中,心思已与这自然中的万物生灵融合在一起了。也或许因此,高官厚禄对于他来说,已在这可爱的鸟儿面前失色,人世喧嚣,淹没在了鸟儿的啁啾里,难有半分入襟怀。

赵蕤不仅性情洒脱、随和,剑术也着实不错。而且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甚至是麻衣神相他都无所不知。互相赏识让他们彼此更为默契。赵蕤非常欣赏李白这个洒脱不羁的弟子,他甚至可以预见李白非同凡响的作为。

赵蕤开始教授李白学习《长短经》,而李白渐渐成为他训练珍禽的得力助手。

闲暇时,他们临风对月,把酒问天,好不自在。时光倏尔划过,岁月悠然静好,一段时间过后,两个人就成了忘年之交。

赵蕤的《长短经》共有六十三篇,合为十卷。书中主要是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陈述了国家兴亡、权变谋略、举荐贤能、人间善恶四个方面。

李白师承赵蕤一年多,赵蕤将自己的文韬武略悉数传给了李白。赵蕤的传教方式也很不一般,他不是找些书叫李白死记硬背,而是两个人坐下来研讨一些人物历史,品评那些历史的兴衰和历代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都喜欢历史,更爱那些英雄,喜欢那种豪气。

时间久了,李白自然就记下了那些贤人辅士的事迹和名字,心中也沉淀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思路。渐渐地,李白便在心中为自己勾勒好了未来:功成、名遂、身退。正如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正如不辱使命的程婴,带着赵氏孤儿报仇;正如张良为刘邦决胜千里之外;正如诸葛亮鞠躬尽瘁保蜀国……

这些成功的名士是李白心中最真实的梦。可是,该如何让梦想走入现实呢?

赵蕤用自己的经历真实地验证了,若想要崭露头角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对考取进士这种事情也是嗤之为“赚人术”。进士这种尴尬的地位,虽然谓之“白衣公卿”,但难有似锦的前程。且不论考取进士有多么艰难,就算考上了,也是将自己的文采性情都隐藏,然后循规蹈矩、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一辈子,多少风流不羁的才子败在了进士脚下,到那时,所有的激情和文采,便都淹没在功名的浮华里。

李白并不想在他激情满怀的时候,被阻断了梦想,所以他向师傅请教除了科举以外的方法,希望可以功成名就。

赵蕤清楚现在的世道,开元盛世,天子的开明也是需要人来辅佐的,招贤纳士一定并不局限于科举这种制度。只要有五品以上官职的人赏识并看重李白的才情,那么他出人头地的未来便有了保障。

而如何赢得举荐呢?李白抢过老师的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遍干诸侯,历抵卿相。”

师徒二人相视一笑,便作为饯别又痛饮了一番。酒,让他们忘记了不悦,充满了豪情。

赵蕤教给李白的不仅是他的满腹睿智,更是给了他希望的种子。他让李白带着自己年轻时未实现的梦,去闯出一片天地来。他的儒家风范和豪侠性情都深深地影响着李白。那时,人们还对其二人冠以“蜀中二杰”的称号,人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那夜,李白在梦中,化作大鹏,展翅飞向了浩瀚的天空。

开元八年(720年),盛世太平,盛唐一片锦绣和繁华。那一年,李白二十岁,正是青春韶华,他意气风发地来到了成都。唐代的成都是益州的首府,也是剑南道大都督府所在地。剑南道有三十多个州,岷江从岷山出来,分成了内外两江。

流经成都平原的岷江活像是系在腰间的两条飘带,恣意蜿蜒,又格外壮美。峨眉山就矗立在成都的正南,像是一道美丽的屏风横亘在华夏大地上。就如同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中所描摹的一般,“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晋傅玄《琴赋序》中讲到过:“楚王有琴曰‘绕梁’,司马相如有‘绿绮’,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

山水在诗人的笔下,点染成了一片仙境。而读过诗的人,对蜀山更加向往,“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大气磅礴,就像李白的心胸。那位名叫濬的蜀僧为李白弹奏的乐曲,带着李白进入了一个奇异的世界。云气缭绕、雾霭重重,远处似有七色光芒闪烁在天际。在这胜景里,李白被迷醉了,也许,这就是仙境吧!

耳畔的琴声仍旧绵延不绝,带着净涤的情怀容纳了每一位有缘的萍客。深山被夜色染上了浓墨,古刹中传来声声钟响,宁静悠扬,在深山中回荡。

一曲终了,不见了蜀僧。万物来去,都是一种缘分,所以李白并不急迫,只是自顾自地欣赏这蜀山的风景。蜀山是仙山,最出名的当数峨眉山,而关于这座山上的神明之说更是不可胜数,从小便挚爱神仙之说的李白更想与骑羊子同游仙山。骑羊子是传说中的神仙葛由。据说葛由喜欢雕刻木羊,而那些木羊再经他吹口气后又都变成了真正的羊羔,但是当有人想要向他学习仙术时,他却不见了。

李白来到这蜀中,他渴望在这仙隐之地追逐他们曾经的气息,亦渴望能如名士一般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成都的历史悠久是仅次于长安的,号称“天府”的成都不只是个称号而已。沃野千里,横亘古今,人才辈出。司马相如以他的经国大略让帝王青睐;杨子云也以他贯古博今的才华名垂青史;严君平的术数更是令他成了神一般的人物。

成都的气候温和,四季花开不败,翠树常青,山峦要么高耸入云,要么温秀仙名。那山间长青的松柏和高大浮云的楠木,漫山遍野犹如心中的桃花源。

春天,柳树枝条垂入水中,随水逐流;夏天,荔枝、桂圆成熟,南国风光并无任何违和感,怒放在这满季的繁华里;秋天,桂子飘香,直达千里外,树上的果实用娇艳欲滴的颜色告诉人们它的美丽;冬天,梅花争先欲开,一开就是一片片,不像油菜花般漫山遍野,但也似美人一般“犹抱琵琶半遮面”。

成都的奇珍异兽也是不在少数的,翡翠鸟娇小可爱,锦鸡则艳丽高傲,画眉声声婉转动人,犀象和猩猩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见到的,甚是珍贵。传说古蜀国始祖望帝化作了一只杜鹃鸟,每到暮春季节,便从午夜叫到天明:“快黄快割,快黄快割……”直到口中流出鲜血,化作了漫山遍野艳丽红艳的杜鹃花。

那些美丽凄婉的传奇,让蜀中山水更显奇美。

唐代的长安有一百余坊,而成都同样也有一百余坊。长安分有东市和西市,成都亦然。只不过成都的西市叫作少城,也就是小城的意思,大致是城中之城吧。这里像是山川峰峦一般层层叠叠,大街中有小巷,小巷中夹着大铺档和小摊位。不仅有各种各样的玩具、小吃、土特产,更是有奇珍异怪的各种各样说不上来的东西,总会吸引人们驻足观赏。

集市上的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好不热闹,有西域来的商人,也有从番邦来的侍女。成都这样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观,浓郁的人文风情,怎能不吸引李白前来游玩驻足?

这个神往已久的历史古城果然与众不同,也不枉李白从梓州辞别赵蕤之后特地绕路前来游历。

许多人想行云流水过一生,却总是风波四起,劲浪不止。

满腹才华,比肩相如

生命中的每一个契机,都是不可多得的缘分。

相距成都这座古都还有四十里的时候,正巧遇到礼部尚书苏颋,其正前往成都上任,出任益州大都督府上的长史。李白听说后,兴奋溢于言表,对于这个苏颋他早有耳闻,他不仅是朝廷要员,敕封许国公,更是著文无双。苏颋和兵部尚书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

结识朝廷命官的良机,李白怎么能够错过呢?这时李白完成《明堂赋》《大猎赋》没多久,刚好带在身上,正好求见这位长史大人。

他走到驿亭求见并呈上二赋,等了片刻,便听见一人叫他:“长史大人有请!”李白到了驿亭,看见一人坐在亭中最中间的位置,绫罗绸缎、威而不猛,颇有大家风范,而他的手中正拿着李白刚刚呈给他的文章。

李白行过礼以后便被邀请坐下来,苏颋面带微笑简单地问了李白几句,便对他的下属说道,这个年轻人十分有才气,看他下笔不休,洋洋洒洒,千有余言。通过祭明堂,猎渭滨,将我大唐国威写得有声有色。苏颋对李白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与相如比肩也。”李白听后很欣喜,谢过苏颋后便谦虚道:“那司马相如只是写得一手好文章,汉武帝也不过是以俳优畜之。晚生不才,窃以为大丈夫志在经国济世,进不能为管、葛,退亦当为鲁连。诗文乃余事耳!”

言外之意,李白虽欣赏司马相如的文采,但是却更希望做对国家社稷有用的人,诗文歌赋只是娱乐而已。

苏颋听到这样的豪言壮语更是欣赏,只觉得这个年轻人意气风发,将来必成大器。便告诉他,当今天子任人唯贤,需要的就是德才兼备的人才,等到自己上任后便上表举荐李白,让李白先在成都的驿馆住下,等候消息。

苏颋的嘉奖算得上是对李白的肯定。李白的才学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对他也是一种激励,让他更加努力。

“设太白不经苏颋之赏识,或将终其身不出夔门,蛰居蜀地,度其豪奢生活而未必以诗鸣。经颋之鼓励,太白方自觉为可造之才,而志气益加恢廓。于是‘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才情兼备的李白得到赵蕤和苏颋的赏识之后成长了不少,不像以前那般目中无人、自大狂妄,而是成长为一个胸怀经国之才、以辅佐天子为理想的有志青年。不论是漫坡渡的宁静,还是成都的繁华,都已经束缚不了他那不羁的灵魂了。他从不专属于何处何人,他永远都是天地之间最洒脱的诗人。

李白已经在为他的雄心制订计划和做准备了。他早就下了决心,要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才情过人的学识为大唐谋得更繁华的未来。

听到苏颋的话,李白自然是大喜,千里马刚刚挣脱缰绳,就遇到了自己的伯乐。一个光明的未来,正徐徐开启。

高兴之余,李白还想求苏颋指点,忽见从僚属中走出来一个人,说明来由,原来是来接即将上任的长史大人。

李白不好再追问,只好起身告辞。不料自己却被来人叫住,经问话知道李白是商人之子,其表情便呈现了浓重的鄙夷之色,随即口吐粗鄙之词。那声声辱骂像是一盆盆脏水,泼向李白,李白来不及辩解,便被两个侍卫架了出去。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姜尚辅佐周文王之前不还是朝歌的屠户、渭滨的钓叟?傅说在辅佐殷高宗以前,不也只是个筑墙的工匠?……这些人不也都是“工商贱民”?

苏颋是位大度量的人物,定能明白其中道理,李白也就没做什么争辩,翻身骑上马儿,驰骋而去。

来到成都正逢二月仲春,到处是盛开的花朵和摩肩接踵的行人,好不热闹。繁华的胜景吸引了李白的目光,他决定好好地游历一番,也不枉此行。

隋代的蜀王杨秀曾建了一所散花楼,就在成都的东北隅。金碧辉煌的楼亭高数十丈,登上最高的一层,大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眺目远望,美景无限,美丽巍峨的山脉,波光粼粼的江河。无限壮美的景色尽收眼底,心中的烦忧便也在瞬间化成了碧空中的轻云,随风而逝了。

《登锦城散花楼》中就真实地记载了李白登上散花楼之后所见到的美景和当时激动的心情。

这眼前万物,激荡于胸,随着天地间的风云流转,便化成了芳馨墨迹。乘着快意的心境,李白又游访了司马相如的抚琴台、扬子云的草玄堂、严君平的卖卜处,当然还有诸葛孔明的祠堂,其是他心中的楷模,自然是崇拜有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蜀就是行万里路的起始,一个华丽的开端。李白望向未来的光明,却依旧难以预料明日的路途,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走好今时脚下的每一步。年方二十的李白身着青衫、腰佩宝剑、仗义疏财,一诺千金的他一路上结识了不少豪气的朋友。

峨眉山上的僧侣曾用一曲琴音给予李白天籁般的享受,那是一个契机,李白开始钻研音律,迷上了音乐。它总能表达心中很多想说又说不出的心情,正如古琴的清远悠扬,李白的心情也会随着琴音净涤干净。

音乐,在李白的生命中标注了不同的音符。他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西域人都酷爱音乐,这不可能不影响到他。毫无疑问,蜀僧的琴音也带给了他很多从未感受过的心境。李白后来琴艺大进也让许多朋友为之折服,其也算是李白的一个很好的怡情的方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