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人小志大 少小顽童显神威

少年赵匡胤 作者:南宫不凡 著


第三章 人小志大 少小顽童显神威

第一节 夹马营“骑兵大元帅”

打架打出的“元帅”

公元933年(后唐长兴三年)秋天,赵匡胤快七岁了,几年来父疼母爱,加上相对富裕安宁的家庭环境,让他无忧无虑地成长着。他的身体更加健壮结实,对于各种兵器和武艺也更加迷恋,家里的一般兵器他都能轻松拿起放下,有时候还会拉动弓弦,比出一副弯弓射箭的样子。

这天,小匡胤拿着一把木刀跑到街上玩,远远看见几个小孩正拿着弹弓射鸟雀,他觉得好玩也跑了过去。这几个孩子八九岁的模样,比匡胤高出一大截,他们看见匡胤年龄小,不屑于与他一起玩,看他过来都跑开躲到树后。匡胤随即追到树后,大孩子们又躲开去,几个人就这样追来追去,倒像一个好玩的游戏。突然,一个孩子从匡胤身后窜出来一把夺过他的木刀说:“给我吧。”说着,拿着木刀就跑,匡胤转身就追。两人离得越来越近,前面抢刀的孩子回头舞动木刀说:“你再追我就砍你了。”

匡胤人小胆大,涨红着脸并不答话,而是一个箭步冲上来就要夺刀。前面的孩子闪身躲开,挥刀直刺匡胤的软肋。匡胤也不含糊,他迎着刀尖伸出双手牢牢抓住木刀,丝毫不放松。对方没想到匡胤抓刀,用力过猛,顺着匡胤抓刀的力量一下子趴到地上,摔了个狗啃屎。这时,所有躲藏在树后的孩子一起跑出来,看着地上的孩子拍手大笑。

摔在地上的孩子恼羞成怒,站起来拍着身上尘土冲匡胤叫道:“来,我们再较量较量,看看到底谁厉害!”说着,他拉开架势握紧拳头似乎要与匡胤大战一场。

婴戏图

匡胤把木刀放在地上,摩掌擦拳等着对方进攻。结果,两个孩子你一拳我一掌打着打着扭成一团,足足打了半个时辰,最后两人累得不能动了,才停下打斗坐在地上喘息。旁边观看的孩子呼啦围上来,朝着他俩指指点点,原来两人身上都挂了彩,鼻青脸肿,好不狼狈。匡胤擦一把脸站起来就要回家,与他打斗的孩子却喊住他说:“你别走,明天我们再在这里比试比试,看看谁厉害!”

夹马营驻扎不少军官家庭,他们的孩子跟随父母在此居住,个个从小学武,都有些手段。与赵匡胤打架的孩子名叫刘承嗣,他的父亲刘知远因为救助石敬瑭有功,又善于巴结,所以是石敬瑭的心腹将领。刘知远跟随石敬瑭在河东驻守,他的妻儿却留在了洛阳。刘承嗣兄弟好几个,他们从小就练武,功夫不错,倚仗父亲的势力在夹马营一带十分霸道,强迫其他孩子称呼他们为大元帅。今天,刘承嗣与赵匡胤打了个平手,自然不爽,所以叫他明天再来打斗。

赵匡胤一点也不犹豫,大声回答:“你等着,我明天一定来。”他握着大木刀,大步流星朝家赶去。

回到家里,杜夫人看着一身尘土,满脸伤痕的匡胤惊叫道:“匡胤,你怎么啦,与人打架啦?”

匡胤不想回答,转身就要跑开,杜夫人大声喝问:“匡胤,你干什么?连母亲的话也不听了?”

匡胤对母亲极其恭顺,听此喝问忙站住脚,低着头述说了刚才的事情。杜夫人拉着匡胤的手仔细端详,心疼地说:“瞧瞧,手都破皮了。孩子,你还小,不要到处乱跑。”匡胤说:“我明天还要和他比试呢!我不能当逃兵,一定要去。”杜夫人望着倔强的儿子,知道他不肯轻易认输服软,想了想说:“那你以后出去要叫上下人,让他们陪着你。”这是命令,匡胤只好点点头。

第二天,匡胤担心母亲会关住自己,所以吃过饭后早早地溜出家门,他飞快地跑到昨天打架的地方,左右张望着寻找昨天的对手。果然,不一会儿刘承嗣在兄弟们的簇拥下走来了,后面还跟着一群看热闹的孩子。他原以为赵匡胤会吓得不敢来,没想到小匡胤先到一步,而且独自一人,不免轻笑着说:“好啊,早来了,很识趣啊!”

匡胤并不说话,只是紧紧盯着刘承嗣。刘承嗣想起昨天打斗多时,匡胤一直十分勇猛,自己反倒被多打了几拳,如今依旧疼痛,他唯恐今日打斗仍不能取胜,眼珠一转说:“我们今天不比打架了,我们比试射弹弓,看谁最先射到麻雀。”

匡胤听了,有些迟疑,原来他很少玩弹弓,要想与刘承嗣比试,恐怕输多赢少。看到他不答话,刘承嗣得意了,追问着:“怎么,不敢比吗?”

“比就比,”小匡胤生气地答应着说,“不过,我要先回家取弹弓。”说着,他转身回家取弹弓。当他跑了一半时,一个比他大三四岁的男孩追过来递给他一个制造精良的弹弓说:“你用我的吧!我这个弹弓已经用了两三年了,可好用了。”

当时,弹弓是男孩子的必备物品,他们携带弹弓外出涉猎、比赛竞技,是比较有趣味和有意义的一种玩具。

匡胤接过弹弓看了看说:“多谢你了。”

男孩说:“我叫郭融,你不用谢我,你只要打败刘承嗣就行了。我告诉你,别看刘承嗣这么威风,其实他特别胆小,你只要提出与他单独去树林里射麻雀,他肯定会吓得一只也射不中。”

匡胤认真听了郭融的话,拿着弹弓回来后果真提议和刘承嗣去不远处的林中比赛。刘承嗣本不想答应,可是看到周围人多不好耍赖,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两人来到林中,茂密的树木遮挡了阳光,里面有点阴森的感觉。刘承嗣拿着弹弓的手不住颤抖,他接连射了几次,却什么也没有射到。赵匡胤镇定自若,他悄悄观察,发现一棵小树旁正停着一只小灰雀,于是拿起弹弓瞄准怒射,结果一弹中的。赵匡胤高兴地捡起灰雀跑出树林高喊着:“我赢了,我赢了!”

刘承嗣灰头土脸地走出树林,依旧不服气,气哼哼地说:“我们明天接着比。”说完,带着人走了。

林边只剩下郭融,他走过来对赵匡胤说:“刘承嗣明天还会找你打架的,你可要做好准备。”

赵匡胤点点头,和郭融玩耍起来。他从郭融的嘴里得知,刘承嗣自以为武艺高强,又仗着兄弟多所以让大家叫他大元帅,在夹马营的孩子之中可算是一霸。赵匡胤听了气愤地说:“我明天再打败他,叫他不能当大元帅!”

隔天,赵匡胤和刘承嗣之间的争斗更引人关注了,夹马营大大小小一二十个男孩子都聚拢来,看他二人打架。这次,刘承嗣提出他和赵匡胤分成两派,每人带着自己的“人马”互相打斗,他还说这才能体现他大元帅的威风。

赵匡胤年龄小,还没有结识几个要好的朋友,他看到刘承嗣身边一大堆孩子,于是说:“谁愿意和我一起战斗。”郭融带着几个孩子站过来,他们说:“我们支持你。”

经过简单组合,赵匡胤身边聚集了六个男孩,比起刘承嗣一边来要少一半。不过赵匡胤还是非常高兴,他挥舞拳头,带着几个孩子冲到一处高坡上,居高临下观察对方动态。刘承嗣见他们人少,随即追杀上去。赵匡胤带着自己的“人马”奋勇抵抗,一次次打退对方的进攻。后来,赵匡胤见对方疲惫了,带人冲下去一举“擒获”了刘承嗣,打斗以赵匡胤一方胜利告终。

从此,赵匡胤在夹马营孩子们中名声大振,他经常带着一帮男孩子冲杀拼斗、打架游戏,很快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真正的“大元帅”。不久后,他学会了骑马,骑术非常高超,孩子们就以“骑兵大元帅”称呼他。

临别赠剑

赵匡胤被同伴们称作“骑兵大元帅”,也和郭融成为至交好友,两人经常一起骑马练武,武艺进步非常大。这天,赵匡胤正要去郭融家,就见郭融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说:“匡胤,不好了,前方又有战事,我父亲奉命出征呢!”郭融的父亲正是郭威,与赵匡胤的父亲关系不错。郭威就是后来后周的开国皇帝,前面说过他出身较低,加上父母早亡,所以在后梁时期只是一名普通士兵,迎娶柴氏后在妻子的资助下才逐步结交文官武将,一步步得到晋升,成为后唐军队中较有名望的将领。

赵匡胤听说又要打仗,当即说:“要是我是大人,现在就可以随军出征了。”

郭融不解地问:“你不害怕打仗啊?我听父亲说每次战争都会死很多人呢。父亲这次远征江南,打算带我和表哥一起去锻炼锻炼,我很害怕!”

赵匡胤为他打气说:“不用怕,你武艺高强,不会有危险的。”

两个人边说边走,在一座小桥头停了下来,郭融顺手折断几条柳枝,拿在手里摇晃着说:“匡胤,你说我父亲为什么带我们去呢?我母亲不同意,怕出危险。”

匡胤想了想,摇摇头说:“我父亲就从不带我出征,我也不知道你父亲的打算。”

就在两人猜测之时,远处走来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面容俊秀,身体颀长,一眼望去就知道是个贵族子弟。他快步走来,看到郭融便大声叫道:“郭融,将军叫你赶紧回去。”

郭融悄悄对赵匡胤说:“他就是我表哥柴荣,能文能武,我父亲经常叫我向他学习。”说完,他回答道:“知道了,我这就回去。表哥,母亲同意我们出征了吗?”

柴荣是郭威妻子柴氏的娘家侄子,柴家几世豪门,家族鼎盛,如今恰逢乱世,他们有意巴结军阀保护自己的势力,所以把柴氏送到后唐后宫,结果李存勖被杀,柴氏被遣放,最终嫁给了没落的郭威。好在郭威身怀武艺,胸有志向,他们也就大力资助他,希望他有朝一日成为一方霸主,自己家也就有依靠了。

再看叫柴荣的少年已经来到赵匡胤两人面前,他和善地对匡胤点点头,然后对郭融说:“这次出征只是与吴国交涉边界问题,估计不会发生较大的战争,所以夫人同意我们随军出征。”

后周世宗柴荣

当时吴国是南方比较强大的国家,与中原相邻,国主虽然姓杨,大权却掌握在徐温手里。徐温采取与中原和睦相处的策略,所以双方已经多年没有发生战事。可是,徐温的儿子犯事被国主的舅舅击杀,徐温的养子徐知诰趁机夺取政权,控制了朝廷。后唐闻知此事,担心吴国内乱导致边境不稳,所以派郭威出征镇守。

听了柴荣的话,郭融高兴地说:“原来是这样啊!父亲为什么不早说?害得我白白担惊受怕了好几天!”

赵匡胤却不以为然:“出征打仗是大丈夫报效国家朝廷的机会,应该勇往直前,怎么说担惊受怕呢?”

柴荣听赵匡胤如此说,不由得再次看了一眼赵匡胤,见这个年约七八岁的孩子脸庞红红的,眉宇间流露出一股正义之气,当即夸奖道:“说得好!郭融,你应该向你的朋友学习,不能整天怕这怕那的。”

郭融噘着嘴,拍拍屁股说:“走吧,回家吧!”

过了几天,郭融出征的日子到了,赵匡胤专门跑去送行。临行前,郭融拿出当初曾借给赵匡胤的弹弓说:“这个就送给你吧!”

赵匡胤接过弹弓,伸手掏出一把木刀说:“你带着这个,说不定会有用处呢!”两个孩子依依惜别,诉说离别之情。而在此时,郭府内郭威正在接待前来送别的文武官员以及诸多将士,当然,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也在其中。

就在赵匡胤和郭融互赠礼物时,柴荣手里提着一柄精致美观、小巧玲珑的宝剑走了过来,他对赵匡胤说:“这是小时候父亲为我专门打制的,如今我不用了,送给你用吧!”

赵匡胤惊喜地接过宝剑,一手握剑鞘,一手拔剑细细打量,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郭融插嘴说:“表哥,我向你要了多次你都不给,今天怎么舍得送给匡胤?”

柴荣说了句:“你怎么能和匡胤比。”转身对匡胤说:“这柄宝剑虽然短小,可是非常锋利,你一定要注意。”

赵匡胤观看宝剑多时,才收回心神,感激地说:“太好了,我终于有真正的兵器了。”说着,他舞动宝剑做了几个动作。

柴荣看着点头说:“郭融,你看见了吧!匡胤没有练过剑,可是动作气势比一般人都要强,他将来肯定是位剑法高超的将帅。”

郭融眨眨眼说:“那当然了,匡胤现在就是骑兵大元帅,我们这一带的小孩谁不听他的?就连刘承嗣也乖乖地甘拜下风!”

“是吗?”柴荣说,“刘承嗣也被打败了?这可真了不起。”柴荣岁数不大,可是他少年老成,兼修文武,平日里总是懂事地在家里练武学文,帮助郭威处理一些家务,很少出门玩耍。以前,他多次听郭融说起刘承嗣如何霸道、如何欺负人,才知道刘承嗣这个人。后来一打听,知道刘承嗣的出身地位之后还劝说过郭融,叫他不要与刘承嗣作对。没想到今天听说站在他面前的这个年龄不大的赵匡胤竟然打败了刘承嗣成了夹马营孩子们中新的大元帅,他自然对赵匡胤更加刮目相看。

三个人说说笑笑,交谈甚欢。言谈中,赵匡胤觉得柴荣懂得很多事情和道理,比如他讲起唐太宗李世民,说他十岁的时候就会射箭、骑术精湛、在虎牢关一战擒双雄。这些生动的故事让赵匡胤着了迷,他不停地问这问那,柴荣一一解答,并给他们讲了许多兵法技巧,诸如空城计、疑兵计等等。赵匡胤眼珠一眨不眨地听着,激动地说:“打仗还有这么多道理,真是太有意思啦!”

郭融不以为然地说:“这都是书上说的,有什么意思。你以后读书了也会知道这些事情。”

赵匡胤忙问柴荣:“果真书上都有这些道理?”

柴荣说:“孙子作《三十六计》,就是讲兵法的,你长大了也可以学。不过兵法讲究临机应变,灵活运用,读书还要结合实际应用。”

赵匡胤十分认真地说:“我懂了,打仗光有武艺不够,还要有知识,知道兵法,这才是真正的本领。”

柴荣高兴地说:“匡胤真是聪明!”

他们又说了一会儿话,出发的时刻到了。赵匡胤送他们一直到了很远的地方,才依依不舍地转回自己的家中。小小年纪的他似乎心事重重,步履比平日慢了许多,他是舍不得好友离去,还是另有心事呢?这次离别会对他产生什么影响呢?

诸葛亮用空城计智退曹魏兵

第二节 初读诗书的日子

追问先贤

赵匡胤一手拿着弹弓一手拿着宝剑回到家中,前脚刚刚跨进门坎就听有人喊道:“公子回来了,夫人,公子回来了。”随即,一连串急促的脚步声响过,杜夫人在丫鬟小翠的搀扶下走过来,挡住了匡胤的去路。

赵匡胤抬头看着母亲,不解地问:“母亲,您怎么不让我进去?”

杜夫人脸色阴沉,盯着匡胤手中的武器喝问:“你整天在外面打架,不知道母亲在家担忧你吗?说,弹弓和宝剑是哪里来的?”自从赵匡胤被孩子们尊称为大元帅,他的生活变得丰富而且充满了乐趣,有时候他会整天和同伴们聚在一起玩耍,很晚才回家。杜夫人担心他的安全,经常批评管教他,但是哪里能管得住?今天赵匡胤一大早就出去了,直到现在才回来,居然还带着武器,杜夫人当然十分生气。

匡胤举起两件武器,一五一十地说了它们的来历,然后突然问:“母亲,我什么时候才能读书?”

杜夫人听说匡胤去送别郭融,还与他和柴荣互赠兵器,已是转怒为喜,刚要夸他几句,猛然听他问何时读书,不由得惊喜地说:“匡胤想读书了?这真是太好了,前几天我刚向你父亲提起此事,你父亲说你还小,过些日子再说。现在倒好,你自己提出要读书,我想你父亲不会反对了。”她一面兴致勃勃地说着,一面拉着匡胤的手走向内室去见赵弘殷。

听说匡胤想读书,赵弘殷也很高兴,他很快就联系上了当地一所私塾,把匡胤送到那里去读书。私塾是一位姓张的先生开办的,在夹马营也算颇有名气。因为此地多是军人,家中风气多尚武,相对来说上学读书的孩子就比较少,所以教书先生也不多,一般人家无法请先生上门教书,只好把孩子送到张先生的私塾里来。私塾里有七八个孩子,他们来得早的已经跟张先生读了两三年书,短的才入学不久。赵匡胤第一次踏进私塾,看见这么多孩子一个个摇头晃脑、咿呀背书,颇觉好玩,也坐下来随着大家一起念唱。

念了一会儿,赵匡胤坐不住了,他瞅瞅这个,瞧瞧那个,心想,念来念去老是重复一句话,有什么好玩?渐渐坐不住的匡胤开始溜号了,他一会儿看看窗外的鸡飞狗叫,一会儿瞥一眼张先生抖动的胡须,一会儿又拉一下身边同窗的衣袖,真是手脚乱动、无法安定。

张先生看在眼里,无法忍耐下去,喊起赵匡胤教训一通,让他安心读书。赵匡胤坐下不久,老毛病又犯了,又开始溜号玩耍,无法集中注意力读书。

一来二去,张先生觉得赵匡胤太调皮了,有意好好惩罚他一下。这天,他带着学生读了一段《大学》,然后吩咐他们朗读背诵。中午放学时,先生叫住赵匡胤让他背诵文章,恐吓他说如果背不会就不让他回家吃饭。

赵匡胤一听就傻了眼:一上午自己光玩了,哪里背过一句文章!这可怎么办?要是不回家母亲会担心生气的。看他焦急的神情,张先生得意地说:“怎么,不会背了?好,你就留在这里背书,其他学生可以回家吃饭了。”

赵匡胤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高兴地离开私塾,张先生也起身要走,他大声说道:“先生慢走,你让我再看一遍书,我一定很快就能够背会。”

张先生睨了一眼赵匡胤,心想,平时一段文章读好几天都不会,怎么可能今天一看就会,肯定是吹牛,好,就给你一次机会,你也好心服口服!于是他一口应承了匡胤的要求。

赵匡胤迅速翻出《大学》,从头到尾读了读,随即合上书本朗声背诵。张先生侧着耳朵仔细听,发现匡胤背得一字不差,不由得惊讶地想:“这个匡胤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真是个奇才。”他只好放赵匡胤回家了。

孟母三迁图

过了几天,张先生讲解孟子求学,讲到精彩处不由得眉飞色舞、声情并茂。孟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之一,是伟大的思想家,在历朝历代帝王和百姓心中的地位仅次于先贤圣人孔子。孟子小时候,他母亲为了让他好好读书而三次搬家的故事流传很广。今天张先生正是对学生讲孟子如何刻苦求学读书,如何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以此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在古代读书人心目中,先哲们无所不能,超越古今,受到特别推崇。

张先生边讲边看学生们听得认真,颇为得意,他正要结束自己的讲解,赵匡胤突然起身问道:“先生,那孟子会骑马吗?”

张先生一愣,支支吾吾地说道:“骑马?孟圣人……喜欢四处求学,出游各国,应该经常乘坐马车……”

“那他会舞刀耍剑吗?”赵匡胤紧接着问道,“他是不是武艺高强?”

张先生想了想说:“孟子是思想家,舞刀耍剑干嘛?不过他与当时的很多将军有来往……”

没等张先生把话说完,赵匡胤“噗哧”一声乐了:“先生,那孟圣人一不会骑马二不会舞剑,还有什么本事?怎么能称他为圣人呢?我认为他不过是会读几本书、会写几个字的小老头而已,先生却这么夸他,让我们向他学习,太过分了!”

这席话引得所有学生都笑出声来。

张先生勃然大怒,训斥道:“你竟敢这样污蔑圣贤,你才太过分了!”气得扔下书本走出私塾。古时学习制度非常严格,要求学生对老师必须毕恭毕敬,不但不能随意质问老师,更不能在课堂上随便说笑,一般情况下,学生只能安静地听老师讲,按照老师的要求读书写字,老师备有责打学生的戒尺,稍有差池就会挨打受罚。

因此,看着先生离去的背影,有几个孩子慌忙对赵匡胤说:“不好了,先生肯定去你家告状去了。”

赵匡胤说:“告什么状?难道我说错了吗?先生天天让我们读书、背书、写字,这有什么用?能上阵杀敌吗?我要学习真正的本事!”

“什么是真本事?”一个孩子忍不住问。

“当然是兵法和武艺。”赵匡胤肯定地回答,“武艺高强才能冲锋陷阵杀敌卫国,懂得兵法才能行军打仗不会失败。”原来他当初主动提出读书正是受到柴荣的影响,他认为读书就可以学习兵法,懂得作战技巧,哪里想到整天读些与战事毫无关系的“之乎者也”,难怪他今天如此追问先贤的事迹。

孩子们觉得匡胤说得有理,围拢过来,七八个人叽叽喳喳探讨关于战争以及武艺的事,全然忘记这是在学习四书五经的私塾里。

再说张先生,他气呼呼离开私塾跑到赵匡胤家,把赵匡胤追问先贤扰乱课堂的事告诉了他的父母,叹口气说:“我教书多年,第一次遇到这样侮辱先贤的学生,我以后可怎么教他?你们知道,目无尊长可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他絮絮叨叨讲了很多关于孔子制作礼乐的事情以及礼的重要性,好像赵匡胤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大错。然后又把匡胤上课东张西望、不认真听讲的事也一一说了,最后说:“我没有能力,教导不了贵公子,还是请赵将军另请高人来教他吧!”

赵弘殷夫妇一边恭敬地听张先生述说,一边赔礼道歉,表示一定严厉管教赵匡胤,请他千万不要赶走匡胤。不知道赵匡胤这次会受到哪些惩罚?他还能不能继续自己的学业呢?

替人受过

赵匡胤追问先贤气走了先生,他在私塾里与同学们高谈阔论,议论时政和武艺,丝毫没有察觉出面临的危机。中午时分,大家见先生没有回来,商量以后各自回家吃饭。赵匡胤高兴地走进家门,看见父母面色阴沉,他上前说:“匡胤给父母请安。”

杜夫人强压怒火没好气地说:“你还知道回来?你上午都做了什么?不好好读书把先生气走了,你还想不想读书了?”

赵匡胤愣了片刻,随后说:“先生说孟子学问好,爱读书,还有一身本事。我就问先生孟子会骑马舞剑吗?先生说他不会,我就说不会骑马舞剑怎么能算有本事呢?结果先生就走了。我说的是实话,不知道先生为什么那么生气?”

赵弘殷厉声打断匡胤的话,指着他的鼻子说:“你小小年龄懂什么!孟子是先哲圣人,历朝历代的君主和百姓都很尊崇他,你竟然说出这种侮辱圣贤的话,真是该打!”

匡胤不服气地说:“父亲,你说历朝历代都尊崇孟子,可是我看当今天下到处都在打仗,像孟子一样有学问的人有几个能带兵打仗?我认为只有那些武艺高超、懂得兵法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才能创立一番大事业。”

听他说出这番话,赵弘殷又是惊讶又是担忧,惊讶的是匡胤年龄尚小却有如此认知和见解,担忧的是匡胤不爱读书将来会成为一介莽夫,前途堪忧。于是他大声训斥说:“你还敢顶嘴!我看你就知道玩,一点也不想认真读书求学问。”

杜夫人却另有见解,她制止丈夫并说道:“匡胤,你是不是想学兵法?你知道吗,学兵法也要先认识字,像你这样光有雄心没有真才实学,到最后什么也不会!你赶紧回去给老师认错,再继续读书。”

“可是我……”匡胤很想说现在就要读兵法,很想说自己没有错,可是看看父母明显不快的脸,他只好恭敬地回答:“匡胤知道了。”

接着,赵弘殷夫妇又轮流着教训了匡胤大半天,大意无非让他尊敬师长、认真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赵弘殷还以自身为例说:“我征战沙场也够勇猛的,武艺不比人差,到现在不过一个小小的指挥使,就是没有学问的原因。”匡胤听着,虽有不服却始终没有辩驳。后来赵弘殷夫妇没让他吃饭就把他赶回私塾,让他向先生赔罪。

匡胤回到私塾时,同学们已经都到了,一个个捧着书本默默读书,谁也不说话。张先生半躺在一张睡椅上,似睡非睡。匡胤犹豫了一下,来到张先生面前低声说:“先生,匡胤给您赔礼了。”张先生睁开眼瞅瞅匡胤,没有理他翻过身去继续假寐。下面的同学开始叽叽喳喳议论,有人小声说:“匡胤,张先生生气不给我们讲课了。”匡胤再次转到张先生面前说:“先生,匡胤给您赔礼了。”

张先生不好继续躺着了,坐起来叹口气说:“匡胤,你脑瓜聪明,怎么就不知道读书呢?刀枪剑戟终是乱世所用,太平盛世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再说了,你笑话圣人先哲没有本事,也太狂傲无知了!”

听着先生一顿数落,匡胤默默无语,不过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却产生了很深的印象,他突然有了一个新的问题:乱世与太平盛世有什么区别?生于乱世长于乱世的他,很难设想一个没有战争、生活富足安乐、人们和睦相处的美好世界。确实,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直到他长大成人屡历战争,从人们对于和平的渴望之中,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差别,并且试图努力创造一个太平世界。

带着这个困惑,匡胤的学习态度有了转变,很快他就熟悉了《论语》《大学》等基础知识,成为同学中进步非常快的学生。不久,张先生回了南方老家,一位姓辛名文悦的先生接替他成为了匡胤新的老师。

辛文悦与张先生不同,他不但熟读经书还善于关注时事,采取应时而教的方式教导学生,有时候还与学生谈论战事和武艺,甚至教授他们一些基本的拳脚功夫。这下,匡胤高兴了,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对于辛文悦也特别尊重。

一天中午,辛文悦躺在睡椅上休息,不知不觉睡着了。几个调皮的学生在院子里玩了一会儿,捉了两只螳螂跑进屋里,他们见辛文悦睡着了,就把螳螂放在老师的肩膀上取乐。赵匡胤来到私塾,正要坐下读老师新教的一段文章,却看见两只螳螂爬到了老师的脖子上,他立即走上去捉住螳螂,同时,他使劲瞪了一眼那几个调皮看热闹的学生。

就在这时,辛文悦醒了,看见赵匡胤手拿螳螂站在自己身边,还有几个孩子站在远处偷偷嘻笑,以为赵匡胤拿螳螂戏弄自己,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他夺过螳螂一脚踩死,喝令赵匡胤站到外面去。

赵匡胤委屈地张张嘴,却什么也没说,默默地走出屋子。

初秋的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院子里没有一丝凉风,好似一座蒸腾的火炉。赵匡胤站了一会儿就汗水直流、脑门发懵,脸庞更红了,但他直直地站立着,始终没有为自己辩解,也没有表示一点退缩和胆怯的意思。

屋子里,辛文悦讲了一堂课,让学生们自己读书,然后他从窗子向外看了看,见赵匡胤依旧一动也不动地站在烈日下,汗流满面,神情倔强,想了想走出屋子来到匡胤身边,盯着他问:“怎么,还不服气吗?”

赵匡胤回答:“匡胤不敢。”

辛文悦看他一眼,没说什么就走回屋子。在他看来匡胤犯了错误还如此倔强,也不知道赔礼认错,就该在烈日下多站一会儿。

就这样,赵匡胤整整站了一个下午,直到天黑放学大家都走了,他才被允许回家。

这件事过去后,事情的真相还是让辛文悦弄清楚了,他不由得为赵匡胤替人受过、尊重师长的行为所感动。他亲自到赵匡胤家中表扬了赵匡胤的所作所为,并且感叹说:“为他人着想,不为自己开脱,这是多少年积累才能取得的修身养性之本,匡胤不过是八九岁的孩子,却做到了宽容别人、原谅别人,他以后肯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物。”

两位老师,两次差异巨大的家访,使得匡胤父母又惊又喜,对儿子的前程再次充满了期待与信心。此时,渐渐喜欢上读书的匡胤还迷恋武艺吗?日后他精湛的骑射技艺又是如何练成的呢?

第三节 武艺长进

驯服胡马

一天下午放学后,赵匡胤一边玩一边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过一处空地时,他看见几个军士正牵着一匹马在试骑。这匹马毛色灰白相间,个头不算高大,但是精神颇佳,高昂的头颅摇来摆去,似乎不愿意被人驯服。

匡胤喜欢骑马,学会骑马后骑术也很有长进,只是这段日子光顾读书,便很少骑马了。特别是惹恼张先生后,父母对他要求严格,几乎不让他接触马匹、兵器。所以他每次见到有人骑马或驯马都特别入迷,一看就是半天,今天也不例外。他站在场地外边看了多时,见那几个军士轮流上去驯服马匹,第一个军士爬上马背,他的一个同伴帮他紧紧地拽住缰绳。一开始,马还比较老实,一动也不动,可是突然间一声长嘶,它的两只前蹄刨起老高,前半身树立起来,马背上的军士“咕咚”一声便摔倒在地,摔得满脸满身都是泥土。这时,拽缰绳的军士用尽力气拽住马,生怕它一溜烟跑走了。

几个人好不容易把马稳定下来,过了一会儿,另一位军士身子一纵又跃上了马背,看上去他的骑术比较高超,姿态十分潇洒自如。但是他刚一跃上马背,马便开始四蹄乱蹶,一会儿甩头,一会儿耸臀,马背上的军士坐不稳当,吓得一个劲喊叫。可是他喊叫声越大,马蹦跳得越凶,最终,随着大声惊呼,这个军士也十分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一头栽落马下。

《滚尘马图》,作者是著名的书画家赵孟頫,他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

场地上一时无人敢上前驯马,几个军士吵吵嚷嚷地说:“这匹胡马野性太重,不好驯服,不如交给将军处理吧!”

赵匡胤站在一边看得入迷,听到他们议论不知不觉走了过去,伸手抚摸着马肚皮上的毛说:“让我来试试吧!”

有个军士认识赵匡胤,忙说:“赵公子不要乱来,这匹马太野了,不好骑。”

赵匡胤说:“驯服野马才有意思,我试一下。”说着,他跃上马背。军士们见了吓得大呼小叫,试图劝匡胤下来。匡胤却满不在乎地说:“你看这匹马多听话,你们就让我骑一会儿,不会出错的。”

说也奇怪,赵匡胤骑上马后,这匹马出奇地安静,不管匡胤在马背上顺骑、倒骑,还是拍打马屁股、抓它的鬃毛,它也是一动不动,仿佛睡着了一般。

几个军士面面相觑,不由得惊叹说:“真是奇怪呀!这马好像认识赵公子似的。”

赵匡胤趁机对攥着缰绳的军士说:“把缰绳给我,我骑它走走。”

手握缰绳的军士举起缰绳说:“这可太危险了,公子坐一会儿就下来吧。”

匡胤伸手抓过缰绳说:“哪有那么多危险?”说着,他轻轻抖动缰绳,就见马儿立即迈步徐行,朝前走去。几个军士一边跟着马慢慢走,一边啧啧称奇。

然而让他们大惊失色的事很快发生了,马走着走着,突然抬头嘶鸣,接着撒开四蹄狂奔,冲着前方疾跑。几个军士吓得一边大叫一边拼命追赶,可是哪里追得上发疯一般奔跑的马!眼看着,那马驮着匡胤冲出空地直奔远处一座小山坡而去。

山坡正在寺院旁边,马跑过去围着山坡转起圈来,足足转了四五圈才停下来,昂着头嘶鸣几声,踢打了几下地面而后垂头不动。一会儿,军士们追赶而来,他们看到赵匡胤安然坐在马背上,一副神气十足的样子,这才放下心来。再看马,乖乖地听从匡胤的指挥,好似原本就是他的坐骑一样。一位年轻军士气喘吁吁地问:“公子,你是怎么驯服这匹烈马的?”

匡胤说:“它喜欢跑,就让它跑个够,现在它不就听话了。”

一位年龄稍长的军士呵呵笑着说:“公子很懂得驯服烈马的技巧啊!”

年轻的军士不解地嘟囔了一句:“刚才我们骑上去怎么不行呢?”

年长的军士说:“驯服烈马既需要技巧,还需要胆量,如果上去就怕被摔下来怎么能成功?”说的也是,刚才两个军士一个使劲控制马,一个骑上马背就吓得乱喊乱叫,当然刺激马的烈性发作。

此时,赵匡胤得意地骑在马背上在军士簇拥下赶回空地,一路上大家不住夸奖他的骑术高超,他听了心里喜滋滋的。快到空地时,赵匡胤远远看到父亲和老师辛文悦并排站在那里,父亲一脸怒容,他心里一紧,心想:糟了,我偷偷骑马肯定又要挨骂了。

赵弘殷和辛文悦是如何得知匡胤驯马并来到空地的呢?

蹴鞠比赛

原来,天色渐晚,匡胤依然没有回家,赵弘殷夫妇十分担心,就派家人去私塾打听消息。辛文悦听说匡胤没有回家,也就随着家人前去赵家问候。结果,在路上辛文悦听说赵匡胤去骑烈马了,就急忙让家人回府禀报,然后他站在空地上等待匡胤。过了不久,得到消息的赵弘殷也匆忙赶来了,两个人寒暄后焦急地等待着。

终于,赵匡胤骑着马神采飞扬赶回来了,赵弘殷上前怒喝道:“这匹烈马是从北方俘获的,我让军士们驯服它,你跑来捣什么乱?下来!”

辛文悦从一边劝说:“匡胤小小年纪驯服烈马,可见勇气过人,将军不该动怒,应该高兴才对。来来,匡胤,和我讲讲你是如何驯服烈马的。”

匡胤从马上跳下来,一手牵着马缰绳,害怕父亲训斥不敢回答。旁边年长的军士把刚才匡胤驯服烈马后说的话对大家讲了讲,并极力夸赞他懂得驯马的技巧。

辛文悦高兴地说:“将军,匡胤生性聪睿,勇谋双全,我教学多年第一次遇到这么出色的学生啊!”

在大家一致夸奖下,赵弘殷阴沉的脸色渐渐缓和,众人又闲聊了一会儿,各自回家去了。

这件事情却给辛文悦带来一些想法,这天,他带着学生们学了一下午,看他们一个个打不起精神,就提议说:“我会一种游戏,你们想不想学?”

“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

辛文悦笑眯眯地拿出一个球状物,对着孩子们摇晃几下说:“以后每天下午我们都玩会儿蹴鞠游戏,包准你们不再没精打采了。”

蹴鞠是战国时期从齐国兴起的一种游戏,类似今天的足球比赛,比赛时,参赛人员分成两组,双方都去争抢一个像足球的物体,哪一方踢得好哪方得胜。当然,蹴鞠游戏不局限于此,比如一个人也可以蹴鞠,两个人也可以蹴鞠。唐朝时,蹴鞠游戏深受皇室贵族喜欢,因此得以流行推广,到五代时期已经十分普及。

孩子们看到辛文悦手中的球,一下子欢呼起来。辛文悦把球交给赵匡胤,然后带着孩子们出去玩球。来到院子里,匡胤把同学分成两组,等候辛文悦来指导。辛文悦看了看生龙活虎的孩子们,用脚踢起球潇洒自如地玩耍起来。孩子们被吸引住了,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球看。

蹴鞠在我国唐宋时期最为繁荣,女性也会加入其中,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有趣的东西总能吸引孩子的好奇心,他们也乐于学习。很快,孩子们就学会了蹴鞠,他们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玩得十分开心。从此,辛文悦的私塾热闹起来,前来读书学习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一天,匡胤正带着几个孩子蹴鞠,就听外面一阵马嘶,几个武官模样的人走了过来。他们是辛文悦的同乡,听说辛文悦在此教学特地来找他玩。看到院子里的孩子在蹴鞠,他们笑呵呵地说:“来,我们也来玩一玩。”

武官与孩子各在一组,展开一次蹴鞠比赛。赵匡胤带着几个孩子左冲右突,闪转腾挪,竟然牢牢控制了球,几个武官前后争抢也无法突破孩子们的防线。经过一番激烈拼抢,武官们一个个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而孩子们却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显然已经占了上风。

这时,辛文悦从外面回来,看到此情此景哈哈笑着说:“怎么,输给小孩子了还不承认?”

宋代的画家苏汉臣是宋徽宗时画院的侍诏,他绘制了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了宋太祖、宋太宗和近臣赵普、党进、石守信、楚昭辅等蹴鞠的情景。明代画家钱选临摹了这幅画,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

几个武官这才停下来,转身来到辛文悦面前说:“好啊,你不在阵前杀敌,跑到这里来当孩子王啦!”边说边和辛文悦一起走进屋内。

匡胤带着孩子们战胜武官,好不得意,他们继续玩耍了一会才各自回家。

蹴鞠比赛不久,匡胤发现辛文悦有了很大变化,他不再终日迷迷糊糊地睡觉休息,而是只要有空就伸展腿脚,有时候还让匡胤陪他练武耍刀、骑马射箭。有一天,匡胤来到私塾时特别早,看见辛文悦已经在舞剑了,神态专注,匡胤站了半天他都没有发现。

不仅辛文悦有了变化,匡胤发现自己的父亲也变得忙碌起来,一天到晚不在家,有时候还在家里长吁短叹,似乎遇到什么特别不顺心的事。匡胤小心地观察着,却不敢追问原因。这天,他正要去私塾,却见辛文悦匆匆来到家里,进门后直接去找赵弘殷,两人躲在室内半天也不出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匡胤悄悄来到窗下倾听,只听父亲说了句:“我们是武将,又能怎么办呢?”辛文悦好像很生气地说了一句:“契丹人虎视眈眈,早晚会入侵中原。”接着,两人的声音越来越低,匡胤什么也听不见了。

事后,匡胤大着胆子问母亲:“是不是契丹又入侵边关了?”

杜夫人立即制止他,让他不要提这样的问题,并且表情严肃地说:“你年纪还小,长大了就会明白了。”匡胤心里的疑问更重,他多次听辛文悦讲契丹侵略边关的事,他还经常和同学们议论说长大了一定要驱逐契丹,像汉武帝、唐太宗时一样,让北方游牧民族不敢肆虐边境。可是契丹现在又入侵了,为什么父母不敢正义凛然地讨论抵抗契丹的事,反而缩手缩脚十分小心,唯恐遭遇不测呢?

其实,也难怪赵家一家人如此慎重谨慎,当时恰是公元936年末,后唐政权正经历着一次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动。自934年李嗣源去世,他的儿子李从厚、养子李从珂、女婿石敬瑭之间就展开了明争暗斗。帝位虽然由李从厚继承,但是他对李从珂和石敬瑭不放心,于是挑起事端,下令让他们二人对调,交出兵权。李从珂当然不会同意,在凤翔起兵反叛,石敬瑭也赶了过去,碰到出逃的李从厚,两人就到屋内密谈。跟随石敬瑭的刘知远知道他们是死对头,为防万一,就暗地派石敢悄悄保护石敬瑭。

果然,李从厚见石敬瑭没人保护,便动了杀机,幸好石敢舍身相救,才救下了这个日后遗臭万年的“儿皇帝”。石敬瑭将皇帝李从厚囚禁在卫州,这样一来,李从珂取代李从厚当上了皇帝。

可是,李从珂与石敬瑭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当年,李嗣源当皇帝,石敬瑭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初李嗣源并不愿意起来造反,但是石敬瑭劝他,既然走了这一步,就要把这一步走好,不然只能自取灭亡。李嗣源无奈,只得同意了。李嗣源当了皇帝之后,封石敬瑭为“竭忠建策兴复功臣”兼六军诸卫副使。身为朝廷大员,手握兵权,又是当朝驸马,地位尊崇,石敬瑭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加上他多年来善于收拢人心、培植势力,渐渐形成一股可以与朝廷抗衡的力量。

李从珂了解石敬瑭,认为他野心勃勃,肯定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于是他们二人之间的斗争越演越烈。为了保命,也为了自己的野心,石敬瑭使出了手段:他一方面在京城大臣面前装出羸弱的样子,并上奏折说自己身体不好,没有精力治理地方政务;另一方面,他几次以契丹侵扰边境为名,向李从珂索要大批军粮,说是囤积以防敌入侵,实际是为以后打算。

公元936年,石敬瑭觉得时机成熟了,他站出来鼓噪李从珂不是李嗣源的亲生儿子,没有权利当皇帝。在精心准备和人心躁动不安的局势下,战事一触即发。石敬瑭驻守河东多年,多次与契丹打交道,这个时候他再次想到了契丹,于是让桑维瀚和契丹谈判,达成了割地称臣、进贡称子的可耻条约。很快,在契丹支持下,石敬瑭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至此,历时十三年的后唐终结了。石敬瑭改国号晋,史称后晋。他封刘知远为侍卫亲军都虞侯,领保义军节度使,将兵权托付给了他。

辽太宗耶律德光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对刘知远很是欣赏,将石敬瑭送到潞州准备回去的时候,指着刘知远说:“这个大将作战勇猛,只要不犯过于严重的错误,千万不要舍弃他。”由此,刘知远掌握兵权,为后晋覆灭埋下了伏笔。

这次政权的动荡更迭发生时,赵匡胤正在辛文悦的私塾里读书学习。不足十岁的他自然不会深切了解这些国家大事,但他素有志向,所以听到父亲与辛文悦谈论契丹时,他非常敏锐地感觉到发生了战争,还有种跃跃欲试驱逐契丹的雄心。那么,这次朝政更迭给赵匡胤一家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变化?小小年纪的他听说石敬瑭投靠契丹后会有哪些反应呢?

第四节 东迁开封

拒绝东迁

天下未平,乱世再起,石敬瑭取代后唐建立后晋,再一次活泛了中原人民尚未完全安定下来的心思。一时间,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文官武将各怀心事:有人想趁机巴结新皇,谋求高官厚禄;有人想趁新朝不稳起兵造反,也来过一下当皇帝的瘾。

前次到私塾找辛文悦的武官们,就是怂恿他一同起事的,辛文悦有意劝说赵弘殷,所以前去找他。赵弘殷身为禁军指挥使,多年来官位一直没有变化,但他比较保守,没有同意辛文悦的劝说。不久,石敬瑭下令迁都开封,并将开封称作东京,朝廷官员随即东迁,赵弘殷也在搬迁人员之内。

临行前,赵匡胤辞别辛文悦,不解地问:“先生为什么不一起去开封呢?”

辛文悦黯然地说:“国破家亡,在哪里都一样。”

赵匡胤问:“我听人说新朝新立,先生怎么说国破家亡?”

辛文悦看看一脸稚气的匡胤,叹息说:“匡胤啊,现在我们成了契丹人的奴隶了,你知道吗?”他把石敬瑭割地称臣的事说给匡胤听,拍着匡胤的肩膀说:“你想想,我们做这样国家的臣民还有意义吗?”

匡胤早就怀疑契丹对中原不利,今天终于了解了事情真相,他的怒火爆发了,脸涨得通红,声音重重地说:“先生,匡胤也不做亡国奴!”

后晋献给契丹燕云十六州图

“有骨气!”辛文悦兴奋地站起来,回身从床底下抽出一把钢刀,交给匡胤说,“这是我以前用过的大刀,砍杀过好几个契丹人,现在你拿去留作纪念吧!”

匡胤接过刀,抚摸着碧光闪烁的刀锋,仿佛看到当年辛文悦挥刀斩杀契丹人的场景,他热血沸腾,激动地说:“先生,匡胤多谢了。”随后,师徒二人又聊了一会儿时政,辛文悦还特地传授了匡胤一套简单的拳脚功夫,送给他几本诗书和兵法书籍。匡胤小心地收藏着,与老师告别。这段师生情谊对匡胤影响深远,后来他做了皇帝还专门派人去请辛文悦进京做官,感谢他当年对自己的培育之恩。

匡胤拿着辛文悦赠送的物品回到家中,看到父母和家人正在收拾行装,他上前阻止说:“父亲,石敬瑭做了儿皇帝,难道我们也要跟着他一起受辱吗?”

赵弘殷夫妇大惊失色,杜夫人一把拉过匡胤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

匡胤向来孝顺父母,很少顶撞他们,今天却出奇地倔强和大胆,挣脱母亲的手说:“我不去开封,我要去边关杀契丹人!”

赵弘殷忍无可忍,挥手给了匡胤一巴掌,低声怒吼道:“小小年纪有什么能耐,敢这样说话?真是不想活了!”匡胤第一次挨父亲责打,一时间有些发懵,愣在当场一动也不动。

杜夫人心疼儿子,再次拉过匡胤说:“母亲多次跟你说,你年纪小,有些事情等你长大了自然会明白,像你这样莽撞说话行动会有什么好结果?你没看到吗,乱世之中,杀人如家常便饭,哪怕身为皇家贵族,说灭亡就灭亡了,何况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

匡胤紧握钢刀,咬着嘴唇一言不发。

过了几天,赵家搬迁的日子到了,全家上下都在忙碌地往马车上搬行李、运东西,突然,小翠跑来说匡胤独自到后面的寺院去了。杜夫人想了想,带着小翠去寺院寻找匡胤。正值春光明媚的时节,寺院里牡丹盛开,香气馥郁。杜夫人见此情景,不由得想起当年匡胤出生的事情,转眼间十一年过去了,匡胤由婴儿成长为今天健壮威武、能文善武的聪俊少年,期间经历了多少酸甜苦辣,想起来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杜夫人一路寻找着匡胤的踪影,看见不少人出出进进,也顺着人流走进去。这是供香客进香的地方,里面香烟缭绕,一位年长的僧人正闭目敲着木鱼,清脆的敲击声不绝于耳。小翠认识他是寺院的主持,上前问他有没有看见赵匡胤。

僧人睁开眼睛指指身后说:“他在他不在,不在如同在。”

杜夫人听了,施礼说:“多谢大师指点了,匡胤年龄小,不懂事,这次他父亲奉旨迁往东京开封,他偏偏不听话,请您劝导劝导他,让他随我们一起走吧!”

僧人脸色平静地说:“夫人,公子贵人天相,胸怀远大,您放心,他一定会跟你们走的。”

原来,匡胤不愿搬往开封,果真逃到了寺院里,打算在这里躲避一时。老僧人听了他的想法,既没有赶他走也没有说什么,就让他暂时待在后院。如今,老僧人见杜夫人找上寺门,并请求自己劝说匡胤东去,他略微沉思,有了主意。

老僧人转身来到后院,见匡胤正站在廊檐下凝思,走过去说:“公子还在为去留的事忧心吗?”赵匡胤眉头紧皱,看上去满腹心事,点着头没有说话。老僧人并不与他继续探讨此事,而是微微笑:“公子,你从小就经常来寺内玩耍,可知道本寺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吗?”匡胤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多得数不清的牡丹。”老僧人点点头,伸手指着周围艳丽多姿的牡丹花,似乎略有所思地说:“牡丹贵为百花之王,无比尊贵,深受人们爱戴,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牡丹为什么会落户洛阳,成为此地之宝。”

匡胤好奇地问:“为什么呢?难道牡丹不是天生就在洛阳吗?”

老僧人摇头说:“当然不是,说起牡丹的来历还有段神奇的故事呢!”

匡胤忙问:“老师父,什么神奇的故事,您能不能给我讲一讲?”他好奇心强,听到神奇二字早已按捺不住好奇的心思了。

老僧人看看匡胤,回头望着满院牡丹,极其认真地讲道:“牡丹本来生在长安,是皇家上苑之中的一种普通花卉。有一年早春,女皇武则天游上苑,发现所有花儿都是含苞待放,一株也没有开放,非常恼怒,于是写诗下诏:‘明早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她命令百花早早开放,以供她赏玩。百花得令,不敢抗旨,第二天争相绽放花蕾,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十分壮观。武则天听说后,再次来到上苑游玩,准备赏赐百花。出乎她意料的是,牡丹竟敢抗命不遵,没有绽放,依旧只是花苞。女皇大怒,下旨把牡丹贬到洛阳,不准在上苑种植。从此,牡丹被驱逐出长安,落户洛阳,遭到冷落。牡丹扎根洛阳后,没有沉沦消沉,反而不屈不挠、顽强生存,竟然成长为非常名贵的花卉,成为最有名望的花中之王。”

中国清代画家蒋锡赐所画的牡丹图

故事讲完了,匡胤面露诧异神色,喃喃而语道:“想不到名贵的牡丹还遭受过如此的磨难?女皇也太霸道了,要不是牡丹顽强地生存下来,恐怕今天的人无法看到这么美丽的花卉了?”

老僧人接着说:“老僧多次想,牡丹从长安辗转洛阳,虽然遭到冷落打击,但是它没有屈服低头,而是选择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生存,这才是它最为贵重的品格。公子你说对吗?”

匡胤细细琢磨,觉得很有道理。

老僧人继续说:“如今国家蒙难,国人蒙羞,老僧以为不管在洛阳还是在开封,屈辱是一样的。要是为了表示反抗就不去开封,恐怕不是真正的英雄所为。请公子想一想,你如果能有牡丹的勇气和决心,东去开封照样可以施展抱负,成长为真正的好男儿,救国救民!”

匡胤恍然大悟,他明白了国家蒙受的羞辱不仅在地域上,更在人们的心灵里。如果拒绝东迁,等于不能面对现实,也难消灭契丹带给国人的种种羞辱,更难恢复国家的荣誉。想到这里,匡胤施礼说:“多谢大师指点,匡胤知道怎么做了。”

老僧微微笑着,指指院门外,然后上指蓝天下指土地,什么话也不说。匡胤静静地看着,猜测老人的意思是让他走出去,即可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他当即高兴地辞别老僧人,转身来到院外。他走出来后就听身后传来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匡胤抬头看着碧蓝的晴空,心情一阵轻松。

杜夫人和小翠回到家时,赵匡胤已经把自己心爱的各种兵器、书籍装到马车上,并挑选了一匹健壮的白马骑上去,只等着她们回来就可以出发了。

路过影子山

赵匡胤一家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洛阳,乘坐着大车快马一路风尘仆仆赶往开封。开封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位于洛阳正东方,是我国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战国时期魏惠王迁都于此,修筑了大梁城。大梁城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是当时比较富裕繁华的都城之一。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开通,处在运河与黄河交汇处附近的开封,漕运商旅往来不绝,经济日益繁荣,很快成为物资和人力汇聚的地方。后梁初建时,朱温曾经在此建都,现在石敬瑭将都城从洛阳再次迁到开封,其用意无非是想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确保社稷安稳。从此以后,开封就被称作东京。

却说赵匡胤随同父母走了一天,傍晚时分他们已经到了离开封不远的一个小镇上,赵弘殷决定在此留宿,明早再进城。赵弘殷夫妇和家人们停好马车到店里休息,匡胤一点也不嫌累,跑出客店到大街上玩耍。这时,店里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跟着跑出来,很快与匡胤成为好朋友。这个男孩名叫石守信,是这家店主的儿子。

小镇上街道干净,来往的人非常少,他们跑着跑着,来到小镇北边,赵匡胤指着前面一座山问:“这是什么山?”石守信说:“这是影子山,人们说影子山是聚宝盆。”匡胤奇怪地看着石守信,不明白原因。石守信认真地为他讲了影子山的故事:以前镇北十里有一位姓张的老汉,以打柴为生。一天,张老汉挑了担柴禾去镇上卖,走到离小镇还有不到两里地远的地方,发现路边一块石板上放着一个闪光发亮的瓷盆,十分好看。张老汉连忙放下柴禾担子跑了过去。他把瓷盆捧在手中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真是爱不释手。可是自己去集上卖柴,带着它恐怕不便。张老汉灵机一动,就在大路边扒个土坑,把盆口朝上放进去,然后埋了起来。他心想,我卖柴回来再挖出瓷盆带回家。他担心忘了地点,就在埋瓷盆的地方培个土堆做记号,这才喜滋滋地挑着担子赶集去了。张老汉卖了柴禾匆忙往回赶,出了小镇北门走了一里多路,忽然被一座小山挡住了去路,他左右张望,不明白地想:难道我走错了路?再仔细看看四周,没有错啊!这正是通往村子的道路。老汉迟疑了一会儿,猛然想起自己的瓷盆,赶紧放下担子去找,可是小土堆不见了,哪里还有盆的影子。这时,老汉抬头只见那小山呼呼往上长。老汉恍然明白小山正长在埋瓷盆的地方———那个小盆是个聚宝盆。张老汉后悔莫及,慌忙朝山上爬,打算爬上去挖出盆来,怎奈山长得飞快,很快就长成了座大山。张老汉累得满头大汗,也赶不上山长的速度,于是他气得一跺脚,大声说:“别长了,聚宝盆我也不要啦!”说来也奇怪,他这么一说,那座山立即不长了。后来,当地人就把这座突然拔地而起的山叫做影子山。

《清明上河图》局部,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开封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赵匡胤听完故事,觉得十分好玩,决定爬上山顶去看一看。石守信看天色已暗,说:“我们明天再来吧!”匡胤说明天他还要继续赶路,一定要趁天黑爬山。

石守信没有办法,只好带着他往山顶爬。山势不算陡峭,一路上野花盛开,似有缕缕香气扑鼻,赵匡胤越爬兴致越高,很快就到了半山腰。赵匡胤自小生活在洛阳,从没有爬过这么高的山,当然格外激动。当他们快到山顶时,月亮升上来了,赵匡胤回首望着山脚下的小镇、不远处的开封城内闪烁着的灯火以及远近的沃野良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大声说:“万里河山如此壮美,我们怎么能够拱手把它让给契丹人呢!”说着,他来回练了几趟拳脚,英气神武,颇显功力。石守信看得入迷,当即请求说:“赵大哥,小弟愿拜你为师练习武功!”

赵匡胤一乐:“我这点本事哪里能当师父?你要想学,不如去洛阳找辛文悦先生向他学呢!”

石守信是个有心人,他缠着赵匡胤说:“我不能去洛阳,我要跟你学。”此地离洛阳一两百里路程,石守信不过十岁顽童,哪有能力去找辛文悦学文习武?

小孩子之间没有隔阂,匡胤也不谦让,站在影子山顶便教起石守信来。匡胤练过一点基本功夫,他一五一十做给石守信看。石守信仔细模仿,学得倒也不慢。两人你来我往,又学又练不知不觉竟然到了深夜。月亮突然消失了,山顶上到处黑漆漆的,石守信胆怯地说:“天这么晚了,我们怎么回去?”赵匡胤朝下观望,发现已经看不清上下山的路径,他想了想爬到一棵树上说:“我们不回去了,就在这树上过夜。”

“可是……”石守信显然十分恐惧,“要是有野兽怎么办?”

赵匡胤禁不住笑出声来:“你刚才不是说这是个聚宝盆,怎么会有野兽?我还想在聚宝盆里多积攒点贵气呢!”说着,他躺到一株粗大的枝干上呼呼睡去。

石守信左顾右盼寻找不到其他办法,只好像赵匡胤一样也盘在树上睡觉。

第二天天未亮便下起了绵绵小雨,两人被雨水淋醒。他们借着微弱的晨光,慢慢走下影子山回到客店。客店里的人整整找了他们一夜,见他们安然归来,真是又喜又气。不说两人的父母如何训斥他们,但说下雨天,赵匡胤一家被阻在客店,一时无法赶路前行。赵弘殷和夫人商量后,决定先派人去开封打听一下消息,安置好府邸物品,然后他们再进城不迟。看来,赵弘殷十分小心,生怕有什么不测。确实,乱世之中,时事变化莫测,多留点心没什么坏处。

石守信听说匡胤一家无法赶路,喜出望外,匆忙喊来几个自己的好友一起找匡胤玩。匡胤在小镇客店里住了下来,这次意外地住店让他结识了许多好朋友,诸如石守信、王审琪、高怀德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他手下大将,一起出生入死,为赵匡胤成就帝业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

天无久雨,客不能长留,随着天气好转,前去开封探路的家人回来了,向赵弘殷禀告一切准备就绪,只等着他们进城回府了。赵匡胤一家辞别店家,准备继续东进开封。石守信得知匡胤即将离开,慌忙告诉他的朋友们说:“赵大哥就要走了,你们快去看看能不能拦住他。”

匡胤有没有在这个小镇停留?石守信等人又是如何与他八拜结交的呢?

十二岁的匡胤来到了汴京,翩翩少年郎,却不爱诗书爱武装,他应时而学,效法唐太宗李世民,习武练剑,日日骑射交游,结交了不少好友,成为汴京城内非常有名的少年。他还偷偷拜师学艺,刻苦研习兵法。有一次,他父母责备他不读书,匡胤说出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让父母非常吃惊。他的志向到底是什么呢?

树大招风,匡胤的名声引起另一位贵族子弟不满,多次千方百计算计他,打算将他比下去。这个人成功了吗?在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匡胤会显示出哪些过人的素质和才能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