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蝶恋花

宋词三百首全解 作者:[清] 上彊邨民 编;王景略 注


蝶恋花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1],浮雁沉鱼,终了[2]无凭据。欲[3]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4]柱。

【注释】

[1]尺素:一尺长的白绢,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句。[2]终了:终于,终究。[3]欲:别本作“却”,似较为恰当。[4]秦筝:传说筝发明于秦地(今陕西),故称秦筝。赵磷《因话录》说:“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

【语译】

我在梦中进入江南烟水迷离的路途,但是寻遍整个江南,也无法与那离别的人儿相遇。睡梦中黯然销魂的情感无人可以倾诉,醒来后,虽察觉这情感只是虚幻,但现实反倒更使人惆怅。

想要把这种心情写信告诉你,然而雁在高空,鱼沉水底,说它们能够传信,终究只是毫无凭据的传说啊。我也想缓缓地拨弄着筝弦,弹奏离愁别绪,但肝肠寸断之际,几乎把筝柱都给移坏了。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开篇从梦境发端,词人梦见回到了江南,可见所思之人正在江南。梦中的时空概念与现实世界是不同的,所以才能“行尽江南”,虽是夸张修辞,却也符合梦的特征。岑参《春梦》中有“枕上片时春梦中,行进江南数千里”句,也是同样的意思。但是江南之地,水网密布,烟雾蒙蒙,这既是实际情况,也是梦景,词人想要在梦中寻找心爱的人儿,却总是寻找不到。

然后词人从梦中醒来了,回想梦境,因为寻找不到心爱的人儿,又是哀愁,又是焦虑,一度是如此的销魂——“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因为与爱人分别,难以重聚,所以这种情感在梦境中得以放大,并且无人可以倾诉。与爱人分别,这是一重哀痛,就连梦中都难以见面,又是一重哀痛,销魂滋味无人可以言表,再是一重哀痛,短短几句内就叠加了三重哀痛,情感的激越几乎已达顶点。但是词人还不肯作罢,还要在这痛苦上别加一层——“觉来惆怅消魂误”,醒来以后,终于醒悟到梦中的哀伤、焦虑都是虚幻的,既然如此,心情本该平复下来才对,然而事与愿违,词人反倒更觉惆怅。因为梦中遍寻爱人而不得见的离情,并非凭空生成的,而是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醒觉时哀伤的延伸和放大,所以表面上说“消魂误”,其实并没有误,表面上说梦境是虚幻的,但终究还是实景的投影。

上阕写梦境以及从梦中醒来后的情感波澜,下阕接写醒来后的举动。这样的梦境,似乎值得写入家信,以向爱人表达自己浓郁的相思之情了,然而却不知道该怎样传递这封家信呀。“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这种意象倒并不罕见,和其父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中“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是同一含义,这是在上阕的惆怅中,别添一层无奈。

既然书信难寄,就只好用别的方式来寄托惆怅了。“欲倚缓弦歌别绪”,别本有作“却倚缓弦歌别绪”的,“却”是承接上句,字面上意思是转身,内中含义是因为无法达成上句的目的,所以只得如何如何。因为书信难寄,于是“却”而弹筝。筝声本就哀怨凄凉,而“缓弦”,以示节奏之舒缓,应当能够增添哀怨之声,用这种音色去表达“别绪”,是非常合适的。但可惜的是,词人因为“断肠”,却导致“移破秦筝柱”,连筝都无法可弹了呀。筝的柱,因为斜行排列,也叫“雁柱”,现在通常称为“码子”,乃是筝弦和面板的传振支柱,一般用木制作,也有用牛骨或象牙制成的(现代偶尔也用塑料)。每个码子支撑着一根弦,在弹奏的时候,弦的振动由码子传递到面板,再通过共鸣体而产生效果,码子可以左右移动,以调整音高,有时也稍作前后移动,以适当调整音质。词中所写的“移破”,就是指左右或前后移动、调整筝柱的时候,一个不慎,把筝柱给弄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断肠”二字,是说明词人情感激荡,难以自控,所以才会犯下这种错误。

全词一气呵成,主要的修辞手法就是将哀伤的情感、无奈的氛围层层叠加,上阕由离别而至梦中不见,再由梦中不见而至销魂,继而魂消却“无说处”,然后虽“消魂误”却别添惆怅,下阕则在此之上,再加音信不通,转而寄之于声律,最后“移破秦筝柱”,连音乐也无法演奏了。层层叠加的结果就是情感的层层递进、层层浓郁,直至余响悠然,遗恨无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