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不向命运屈服的英雄:贝多芬 作者:晓树 主编


前言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年)是德国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称他为“乐圣”。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莱茵河畔非常美丽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指挥,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个女佣。贝多芬自幼就显示出非凡的音乐天赋,父亲为了想把他培养成像莫扎特一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8岁的时候,贝多芬就已经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

1787年,贝多芬到维也纳去请教莫扎特,而莫扎特听过他的音乐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会震惊全世界。

如莫扎特的预言,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体现了他坚强的意志和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具有浓烈的英雄主义情感,激奋人心。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容易被听众接受和理解。

贝多芬的创作道路是非常坎坷的,他从1796年便感觉听力下降,但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后来,他的耳朵完全聋了,只能靠笔和别人交流。但即使他失去了可以听到美妙音乐的听力,他仍以对音乐的巨大狂热,用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创作了许多经典传世之作。如代表了他乐观主义的第三“英雄”交响曲。又以坚韧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在贝多芬的作品第九“合唱”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三、第四、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月光”钢琴奏鸣曲、“悲怆”钢琴奏鸣曲、弥撒曲等等中,都摆脱了古典主义,将自由、热情贯入其中,开创了音乐的新领域。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虽然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亲人陪伴在他身边,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有许多人来为这位音乐大师哀悼,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以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1828年,音乐大师舒伯特去世时,人们按照他的意愿将他安葬在了贝多芬的墓地旁边。1888年,两位音乐大师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园。

作者

2009年6月于北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