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拜谒梅花岭

人文钱学森 作者:王曦,王文华 著


第11章 拜谒梅花岭

1930年7月至1931年8月钱学森在杭州养病期间,对于他心灵撞击最大的,莫过于拜谒岳王庙、岳飞墓。他为岳飞精忠报国的崇高气节而内心久久激动。

一天,他在父亲的书房里翻书。钱均夫走过来,从书架上取下一本《鲒琦亭集》,翻到金祖望撰写的《梅花岭记》,递给钱学森说:“你读一读这篇文章吧,这对你很有用。”

钱学森知道父亲总是希望他多读一些史书。在钱均夫看来,一个有抱负的青年,要想经世治国,务必先读史书,了解历史。因此,这位学者总是把读史书看得很神圣。

果然,《梅花岭记》对钱学森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他深深为文章中记述的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忠贞坚毅的品格所感动。由此,梅花岭常使他魂系梦牵。

1931年春天,钱学森征得父母同意,独自乘火车从杭州赶往扬州,为的是瞻仰梅花岭的风采,寄托他对那位民族英雄的哀思和崇敬之情。

梅花岭在扬州市广储门外。所说的岭,并不是天然的山脉,而是一座土丘,据说是明代扬州府吴秀疏浚运河河道时,用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积而成的。以后,便在这土阜上栽植梅花而得名。

1644年清兵攻占北京,次年南下,围攻扬州。其时史可法以东阁大学士(职同宰相)外出督师,镇守扬州。他坚决拒绝了清军多次劝降,誓死抵抗,奋战七昼夜,孤军无援,城破被俘,壮烈殉国。

钱学森记得,金祖望在《梅花岭记》中写道:“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于梅花岭’,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得,乃以衣冠葬之。”这就是说,史可法之墓,原本就是一座衣冠冢。

史可法墓在梅花岭右侧,与史公祠相连,通称史公祠。墓和祠均坐北朝南,墓前有砖牌坊一座,上嵌隶书“史忠正公墓”石刻。牌坊两旁围以短墙,墓碑上刻“明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之墓”,墓周围松柏森森,野花绚丽。钱学森采得一束鲜花,恭恭敬敬地放在墓碑前,然后又行大礼,默立良久。《梅花岭记》中的文字这时又跃入脑海: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拥南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

一幕悲壮的史剧,此时也展现在钱学森的眼前。他看到,史可法被俘后送到和硕豫亲王多铎那里,多铎起立而迎,口称史可法为先生,敬茶敬酒,待之如宾。还以善言官爵相诱。面对清人的百般诱惑,史可法不为所动,他大义凛然地回答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志不可屈!”就这样,一代名将惨死在清人的刀下。

一阵脚步声,将钱学森从对历史的追忆中唤回,他转身又来到史公祠。从碑记中他得知,史公祠是乾隆三十七年修建的。这引起了他的深思,一个抗清将领死后,清王朝的地方官吏竟然为他建祠纪念。这里既有大清王朝收买民心的良苦用心,同时说明史可法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也征服了大清王朝。

1964年,重修史公祠,朱德委员长题写了“史可法纪念馆”横额,郭沫若撰写的楹联是“骑鹤搂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梅花岭之行,给钱学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对于他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