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飞行史话的启迪

人文钱学森 作者:王曦,王文华 著


第12章 飞行史话的启迪

1934年暑假前,钱学森面临着毕业后选择职业的问题。读上海交大火车制造专业是他自己的选择,他曾为此感到骄傲。那时,他想得很简单,毕业后,要做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设计和制造出大批的机车,发展祖国的交通事业。自从到上海读书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大事,他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也深刻了许多,特别是他还了解到许多国外的信息,眼界大开。20世纪30年代是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当年的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电力技术革命。而此次革命又跟一个伟大发明家的名字分不开,那就是爱迪生。他不仅发明了电灯,还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厂,大大加快了美国电气化的进程。

钱学森得知,在美国科技的高速发展历程中,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这三大发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使钱学森感兴趣的,莫过于美国的航空工业。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在滑翔机上安装了12马力汽油发动机,试飞成功,标志着人类进入航空时代。1918年,美国开辟了纽约到芝加哥航线。到了30年代初,美国成功制造出螺旋桨客机并投入使用,使美国的航空工业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钱学森感到,火车固然重要,但已经落后于时代,蒸汽机要让位于电力。作为新一代中国知识青年,应该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让祖国插上腾飞的翅膀。

钱学森决心到西方取经,到最先进的美国去学习。他要像希腊神话故事中的普罗米修斯那样,从上帝那里窃得火种,点燃祖国大地,照亮九州四海。

1934年7月,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毕业了。就在他尚未派定工作之际,考取了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赴美国留学生,专业是飞机设计。钱学森的这一选择,自然再一次得到了父亲钱均夫的支持,因为,这依然符合他实业救国的夙愿。

为了减少留学费用,又提高出国深造青年的专业水平,当时主持招考工作的叶企孙(1898—1977)先生特意安排钱学森到清华大学进修一年航空专业知识。钱学森在清华大学进修时的两位导师,一位是我国早年航空工程师、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代飞机的王助教授。王助,1916年6月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是波音公司的首任总设计师,为波音公司的迅速崛起和铸就辉煌立下了卓越功勋,被称为“波音之父”。王助教导钱学森重视工程技术实践和制造工艺问题。另一位是清华大学很有名望的王士倬教授,我国航空工业界的先驱,曾任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筹备小组组员、航空工业学校教授和国务院参事。

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前来到他的导师王士倬的办公室,王士倬告诫钱学森:“要记住,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对自己的祖国说三道四。要知道,无论哪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把自己的祖国奉为至尊。祖国富强,人民光彩;祖国落后,我们脸面无光。当然,一个人可以对国家当局批评指点,这是另外一回事儿。祖国是母亲,儿子是不能嫌母丑的,更不能去骂亲娘。在我们国家,谁要是打爸骂娘,不管他是什么人物,都会立刻遭到舆论的谴责,被孤立,变成臭狗屎。这是任谁也无法改变的道德意识。所以,我们称中华民族为优秀民族,这是一个重要特征。”

王助和王士倬两位导师都是爱国知识分子。两位导师不仅注意引导钱学森重视对航空工程实践和制造工艺的探讨,而且,也非常注意引导这位即将留学海外的学生全面了解祖国,更加热爱中华。他们曾在课程中穿插讲述了不少我国古老的航空和火箭技术的科学史话。

原来,早在我国三国时期(公元220年)便出现了火箭这种兵器。当时的火箭自然是非常简单,只是在普通的箭杆前部绑有易燃物,点燃后用弯弓发射出去,中箭的目标便会燃烧起来。这实际上是一种燃烧箭,在战争中多用于火攻。当年赤壁之战中草船借箭的典故,使用的便是这种火箭。

唐末宋初时期,我国开始有了使用火药的火箭。这种火箭的头部绑有火药筒,使用时,点燃筒内的火药,用弯弓射出。火药筒向前喷射烟火,以烧毁对方的城寨、库房以及士兵。这种火箭,其原理与现代的火焰喷射器极其相似。

到了元明时代,我国便发明了依靠喷气推进的火箭。这种火箭以固体黑火药为发射剂,借助于直接反作用力将长箭发射出去,具有发射距离远、穿透力强,同时也可引起目标燃烧的多种功能。它的原理完全符合流体力学。

中国古代火箭图片资料

我国明朝曾有一位担任“万户”官职的官员,后来人们就把他称为“万虎”。万虎为了进行火箭飞行试验,先制作了两个大风筝,将一把椅子固定在两只风筝之间的构架上,并在构架上绑了47支特制的大火箭。一切就绪之后,万虎坐在椅子上,命令手下人用火把同时点燃47支火箭。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喷出一股强大的火焰和气浪。烟雾消散后,实验家万虎却壮烈牺牲了。万虎的试验失败了,但是他为了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却受到世人的称赞,他的技术构想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万虎被国际公认为是试图利用火箭作为航空运载工具的第一人。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刚维尔博士将万虎载入了科技史册。后来,苏联科学家把月球表面的某一地区命名为“万虎海”。

明代,中国人还发明了被称为现代直升机的始祖的竹蜻蜓。

总之,热气球、滑翔机、直升机、火箭等航空器的雏形,都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而且出现的时间比欧美各国早得多。火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大贡献,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火箭,而且在火箭技术改进、提高和使用上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被誉为“火箭的故乡”。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公元前3世纪这一千多年中,在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方面,中国往往遥遥领先,而让西方望尘莫及。”

导师讲授的这些有趣的科学史话,使钱学森深受启发。他进一步了解到祖国古代先人在航空科学技术方面所作的开创性努力和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现代美国人在航空领域所取得的先进成果,实际上包含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实践经验。他深深感到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是值得自豪和骄傲的。

钱学森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曾经到杭州笕桥机场实习。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了落在地上的飞机。那是两架从法国购买的“布莱盖”飞机。后来,他又到南昌、南京两家国民党空军的飞机修理厂见习。在那里,他看到的是6架美国制造的“寇蒂斯”飞机。这是当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美洲总部用募集的捐款购买的。“布莱盖”和“寇蒂斯”就成了钱学森了解、实习和解剖、修理飞机的宝贵实物资料。

当年使钱学森感慨的是,中国空军拥有的这些飞机,竟然都是外国制造的陈旧产品,而中国的航空飞机制造业,还是一片空白。靠这些飞机怎能保卫自己的领空?怎能维护自己的主权?他决心到国外学习飞机制造业,掌握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回国发展民族的航空事业。

在两位导师的教导和启发下,钱学森撰写完成了一篇图文并茂的长篇综述性文章《火箭》,1935年7月发表在《浙江青年》第1卷第9期140—153页,共14页。本刊同期首篇是蒋介石的《为学目的与求学要义》一文。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早在留美深造之前,钱学森就已经在这个领域表现出过人的天赋。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对航空工程理论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钱学森1956年2月17日向中央提出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钱学森在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方面长期担任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