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讲】 角逐太子

儒日中天:汉武帝的辉煌 作者:龙大轩 著


【第二讲】 角逐太子

上一讲讲到,刘彻在当皇帝后,违背了祖母窦太后的愿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摒弃了黄老思想,选用儒学治国。历史学界有一种通说:历史的发展既有其必然性,又有其偶然性。还有一种更激进的说法是:历史中无数的人就是一个个的0,当英雄人物出现时,才在这无数的0前面加上1,才变得有意义。后面这种说法显然是强调了历史的偶然性。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选择儒学作为汉以后两千年的法制指导思想,既有思想史发展的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这个偶然性,正是汉武帝的上台。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汉武帝,儒学能不能为历史所选择,什么时候为历史所选择,就难以判断了。正因为如此,刘彻当太子的问题,就成了我们讨论“儒治天下”的原始起点。假如他当不上太子,也许这一切都等于零了。

那么,刘彻是如何当上太子的?

刘彻是王娡与汉景帝生的儿子。对于王娡,可以用现代京剧《沙家浜》的一句台词来评价:“这个女人不寻常。”她在嫁给汉景帝刘启以前已经为人之妇。

王娡的母亲叫臧儿,是秦末汉初风云人物燕王臧荼的孙女。到臧儿这一代,已经是家道中落,臧儿嫁给了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的寒门布衣王仲,生下一男二女,男的叫王信,大女儿就是王娡,二女儿叫王儿姁。

王娡长大后,嫁给金王孙,生了一个女儿,取名金俗。过着平凡的日子,没有什么远大抱负。但母亲臧儿属于那种“咱祖上也曾经阔过”的人,岂能长久甘心于平民的生活?望着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她总在脑海里编织着出人头地的梦。一天,她找来算命先生看相,算命先生说这两个女儿都将大富大贵。臧儿便要求王娡和金王孙离婚,金王孙不同意,臧儿一意孤行把王娡修饰一番,打通关节,将她送进太子刘启的宫中。不久又把小女儿王儿姁送进太子宫。

王娡来到宫中,隐瞒了已经嫁人生育的婚史。虽然曾经嫁人生女,但她那成熟女性之美,却散发出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很快征服了太子刘启,“太子幸爱之”(《史记·外戚世家》),封她为美人,后来又升格为夫人。

刘启当皇帝后不久,也就是公元前156年,王娡生下了刘彻。刘彻从小就很聪明,行为举止也与众不同。汉景帝有一大堆儿子,一群男孩儿经常在一块儿玩耍。每当景帝来看他们时,别的孩子忍不住还会嬉笑打闹,只有刘彻表现得像个小大人似的,总是恭恭敬敬回答父皇的每一句问话。《汉武帝内传》记载,刘彻三岁时,景帝把他抱在膝盖上玩儿,逗他说:我儿想不想当天子呀?没想到刘彻扬着小脑袋,一本正经地对他爹说“由天不由人”,这种事是上天的安排,哪里是自己想当就当得了的呢?我只想每天住在皇宫里,在父皇面前戏耍,永远做您的儿子!

一个三岁的孩子居然说出如此大道理来,景帝大为惊奇,觉得此子确实聪慧过人。

当太子的事,正如刘彻自己说的,那是“由天不由人”的事。汉景帝共有十四个儿子,都是他的小老婆生的,正妻薄皇后没有生儿子。在这十四个儿子中,栗姬所生的刘荣是老大,刘彻排行不明。班固在《汉书·诸侯王表》中说他排行第九,明代思想家李贽认为他排行第十。但不管排行老几,按照皇位继承“立嫡立长”的原则,刘彻既不是嫡子,又不是老大,没有当太子的命。

公元前153年,景帝立刘荣为皇太子。几个儿子在此前后都被封为诸侯王,其中刘彻被封为胶东王,这年他四岁。

刘荣当了太子,其他人自然没戏了。但刘彻最后还是当了太子,机会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这种打灯笼都难找的机会,正是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拱手相送”的。栗姬犯了几桩致命的错误,从而使儿子丢了太子宝座,大好江山,拱手送人。

首先,是对形势认识不足。

栗姬认为儿子刘荣当了太子,皇后桂冠指日可待,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但其实还是潜藏着不确定因素的,只是栗姬目光短浅,没有看到。但没有看到不等于没有。

汉景帝立刘荣为太子后不久,就废掉了原配妻子薄氏的皇后之位,理当再立刘荣生母栗姬为皇后,然而他却迟迟不决,这就是信号。

汉景帝刘启这个人性格隐忍。史称他“多病志失”(《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体弱多病,缺乏坚强的意志。体弱的人往往做事不太果断,性格较为隐忍,对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不会当场反对,而会隐忍不发。刘启死后被追封“景”的谥号,意思就是“耆意大虑”。就是喜欢深思熟虑,不露声色。景帝之所以对栗姬封皇后的事一拖再拖,说明他心里有顾虑,只是嘴上不说。顾虑什么呢?

栗姬心胸狭窄,嫉妒心超强,根本容不下人。这种人怎能表率后宫呢?如果让她做了皇后,还不得把三宫六院搞得鸡飞狗跳呀!此顾虑之一也。

顾虑之二,景帝体弱多病,自己一旦早去,刘荣继位,母壮子少,依她的性格,肯定干预政事,吕后为害宫廷的故事可能重演。

正是有了这些顾虑,景帝才迟迟不立栗姬为皇后,希望磨一磨她,好让她有所收敛,有所改正。栗姬是个浅薄之人,她哪里懂得景帝的用心,不但不加改正,反而更加张扬。

其次,得罪了馆陶长公主刘嫖。

馆陶长公主刘嫖何许人也?她是窦太后的掌上明珠,景帝的亲姐姐。按汉制,皇帝的女儿为公主,与列侯一个级别;皇帝的姐妹为长公主,与诸侯王一个级别。

刘嫖得知刘荣当了太子,想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许给刘荣,以后阿娇就是皇后了。于是托人来向栗姬提亲。这应该是栗姬进一步巩固自己权势的绝妙契机。

聪明的人善于把握契机,而愚蠢的人恰恰会把契机变成危机。栗姬就是这么一个不长脑子的女人,她看不到刘嫖背后的权力网络,会对自己稳固地位有帮助,她只看到刘嫖就像她名字一样,是个拉皮条的,老是从外面弄些美女送入宫中,把我老公景帝迷得神魂颠倒,害得我独守空房。哼!这下倒好,你也有求我的时候。于是她对刘嫖提的婚事断然拒绝,可能还说了些不中听的话。当栗姬正在享受报复的快感的同时,也树立了一个死敌。

阿娇与刘荣的婚事不成,刘嫖打算在另外十三个皇子中找个乘龙快婿,听说王娡美人生的刘彻天资聪慧,决定托人向她提亲。王娡出身基层,有过婚史,社会经验丰富,又工于心计,一看权势煊赫的长公主派人求婚,那真是“当然可以,完全就要得”啰,满口答应。

刘嫖出身皇室,关系网多,人力资源丰富;王美人工于心计,两人结为亲家,那可是强强联合。刘嫖在栗姬那里受到了从未受过的侮辱,发誓要扳倒栗姬,经常在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她说:栗姬这个人嫉妒心太强,经常叫自己的侍者在背后向其他嫔妃诅咒吐口水,“挟邪媚道”,大搞迷信活动、邪门歪道。景帝对栗姬的性情早有所知,念在她是太子生母,只好隐忍不发,现在又经常听姐姐念叨,对栗姬的不满逐渐升级。

最后,伤透了景帝的心。

大约在公元前151年—前150年,三十八九岁的景帝得了一场大病,担心自己不久于人世,对栗姬说:我对我这十几个儿子不放心呀!我死以后,你一定要好好待他们。景帝说这话,一是有点临终遗言的意思;二是还想立她为皇后,条件是要善待诸皇子。再蠢的人也能听出景帝的言下之意。

没想到栗姬完全被嫉妒的怒火蒙蔽了眼睛,史称“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史记·外戚世家》)。她听了这话,不但没有伤感之意,反而还生气了,不肯答应景帝的要求,甚至还出言不逊。至于她究竟说了什么不逊之言,正史上没记载,但《汉武故事》说她居然骂景帝为“老狗”。哎呀妈哟,猪八戒咋死的——笨死的!栗姬真是愚蠢到了极点。或许她是真的没懂得景帝的意思,还在耍小性子;或许是她懂得了景帝的意思,但眼看你这老家伙就要一命呜呼了,我儿当了皇帝,我就是太后啦!我是太后我怕谁呀?老娘凭啥照顾那些狐狸精的崽子们?但不管出于哪种情况,她这种态度真是让景帝很受伤。景帝伤心到了极点,只是没有表露出来罢了。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过错,栗姬此时已经危机四伏,只要有一根导火线,就会引发矛盾大爆炸。虽然她自己没意识到,别人却看得清楚明白,这个人就是刘彻的母亲王娡。她趁景帝正在气头上,暗中唆使主管礼仪的大行官奏请立栗姬为皇后,别人还以为她是个贤淑礼让的道德标兵,实际她是在火上浇油。

《颛顼历》

《颛顼历》是一种四分历,以十月为岁首,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后九月。《颛顼历》名为《颛顼》,实则是周人托古所作。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颁行,一直沿用到汉武帝时。

公元前150年春正月(此时执行秦《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春正月相当于第四个月),大行官向景帝奏请道:“‘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无号,宜立为皇后。”

大行话音刚落,景帝大怒,咆哮起来:这也是你该说的事吗?隐忍内心的愤怒终于爆发,连下两道诏令:

一是诛杀奏事的大行官。

二是废刘荣的太子之位,转封临江王。

栗姬眼看到手的富贵丢了,不久就气死了。

后世《隋书》中说:“故汉时栗姬有罪,其子便废。”(《隋书·文四子传》)刘荣被废,和他自己全无关系,完全是她母亲一手造成的。

现在太子缺位,自然给了其他皇子以机会,新一轮争斗又开始了。其余十三位皇子中,刘彻年方七岁,但自幼睿智过人,成为竞争太子的种子选手。当然其他皇子自然也不乏聪明的,但从史书记载来看,这些皇子似乎都没有参加太子的竞争。

这样看来,刘彻在兄弟之中就没有竞争对手了,太子之位简直就是“坛子里面捉乌龟——手到擒来”。然而刘彻却有来自兄弟之外的竞争对手。这个人是谁呢?正是他的小叔梁王刘武。刘武是景帝的弟弟,窦太后的幺儿。

是支持刘彻呢,还是支持刘武?景帝和他的家人分成了三派。

一是“挺彻派”。景帝姐姐馆陶长公主支持刘彻做太子。前面讲到,刘嫖和王娡成了儿女亲家,双方往来密切,两个小家伙也成双成对出入,亲密得紧。《汉武故事》中记载,有一次,刘嫖把刘彻抱在膝上玩耍,逗他说:“儿欲得妇否?”你想不想讨老婆啊?刘彻说:当然想哟!刘嫖指着身边若干侍女,问他喜欢不?刘彻说不喜欢。最后,长公主指着阿娇问他:“阿娇好否?”刘彻这才笑着说:“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这就是“金屋藏娇”的典故由来。

《汉武故事》

又名《汉武帝故事》。此书是一篇杂史杂传类志怪小说。其主要内容是武帝为求长生不老而求仙问道的故事,同时也写了当时一些历史人物的逸闻逸事,如“金屋藏娇”“相如论赋”等。其行文简雅拙质,不事雕琢,然能注意渲染气氛,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对后代传奇小说产生一定影响。

现在刘彻已成为馆陶长公主未来的女婿,她这个准丈母娘自然是鼎力相助,常常在景帝面前美言,说王美人生的彻儿如何如何好。景帝也曾亲眼见过刘彻冰雪聪明,自然要给予高度重视啰!然而因另一派的原因,他也不敢公开支持姐姐的意见。

另一派是“挺武派”。窦太后支持刘武做太子。早在公元前154年,她曾叫景帝将皇位传给刘武,因为窦婴反对而作罢。现在太子刘荣被废,机会重新降临,窦太后自然要活动心眼。你说这太后为什么非要景帝把位置传给弟弟刘武呢?我觉得恐怕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人之常情。父母偏爱幺儿似乎是天下惯例。太后为人之母,对幺儿偏心眼儿也是情理中的事。二是利害考量。景帝身体不好,老太太身体却很硬朗,一旦景帝撒手西去,孙子当了皇帝,自己只能做太皇太后,中间隔了那么一层,指挥起来总归不方便;如果儿子当了皇帝,自己还可以接着做太后,照样威风八面。三是客观条件。刘彻只是乳臭未干的小孩儿,而刘武历经战阵,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建有功勋。他当太子,或许能把国家治理得更好。

再就是“中间派”。景帝夹在中间,既不敢反对母亲窦太后的意见,也不敢公开支持姐姐馆陶大公主的意见,只好默不作声,两边都不得罪,这也符合他隐忍的性格。从人类情感来推测,汉景帝内心恐怕还是倾向于“挺彻派”,父子之间的感情肯定比兄弟之间更亲,这是人性,谁也改变不了,比如现在的婚姻法规定:父子之间是直系血亲,兄弟之间叫旁系血亲,说明两者间是有亲疏之别的!

一天,窦太后在长乐宫设宴,与景帝、刘武母子三人畅饮。酒酣之际,窦太后对景帝说:我听说“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其实也差不多。你“安车大驾”之后,不如让梁王刘武接班。景帝已喝得晕乎乎的,更不好当面扫母亲的兴,顺口就答应说:“诺。”

等从长乐宫出来,冷风一吹,景帝的酒就醒了,想起刚才表的态,觉得大事不妙,赶紧把袁盎等十几个大臣找来,问他们太后说那些话是什么意思?袁盎说:“‘殷道亲亲’的意思是立弟,哥哥死了弟弟接班;‘周道尊尊’的意思是立子,父亲死了儿子接班。”太后是要你立梁王为太子啊!

景帝忙问:“那该怎么办呢?”袁盎说:“汉朝效法的是周道,不得立弟,应该立子。”

每每读史至此,我就会纳闷:这景帝当了二十几年皇太子,是受过正规皇家教育的,怎么会不明白“殷道亲亲,周道尊尊”的意思呢?那他向袁盎等人问这些话又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他采用的是激将法。要立弟,自己和姐姐不愿意;要立子,太后肯定不乐意。他明知故问地和袁盎一问一答,就是要激发袁盎的侠肝义胆,让他去跟太后说,自己不出面。袁盎这人他了解,从吕后时开始做官,在文、景两朝以耿直出名,喜欢仗义执言。君臣的话还没谈完,袁盎就主动请缨说:“臣请见太后白之。”景帝的目的达到了。我老说景帝隐忍,这是从正面来说;如果从反面来讲,他这就是狡猾狡猾的。

袁盎和另外十几位大臣去谏说太后,说:“听说太后要立梁王为太子,那梁王死了又该立谁呢?”太后说:“那就再立景帝的儿子为太子呗!”袁盎于是抬出春秋时期宋国的故事来打比方,说:宋宣公死,立弟弟为国王。弟弟死后,再立哥哥宋宣公的儿子为国王。这时弟弟的儿子就不干了,认为自己应该接父亲的班,于是刺杀当国王的堂兄。宋国由此大乱,五世不得平安。

听了这个例子,窦太后愣了,也不敢拿汉家天下来冒险。儿子当太子,自己今后继续做太后;孙子当太子,自己今后继续做太皇太后,手心手背都是肉,谁当不是咱老刘家的天下吗?于是决定不再强求景帝立梁王当太子了。

没有太后的压力,景帝于公元前150年夏四月,“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

刘彻就这样当上了太子。那么他当上太子之后,会受到什么样的专门教育呢?这些教育会对他的思想成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刘恒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