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善待带“刺”的真理

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文人风骨 作者:游宇明 著


善待带“刺”的真理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顾颉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在历史研究和古籍整理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史学界公认的学术大师。他著作等身,代表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此外还与人合著了《三皇考》、《中国疆域沿革史》等。

顾颉刚先生年轻时曾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云南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1931年,顾颉刚在燕大和北大同时开了《尚书》研究课程,首先讲《尧典》。当顾颉刚讲到《尧典》的十二州是源于汉武帝的制度时,当即有个学生谭其骧(后来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站起来说:“老师你讲错了!”顾颉刚丝毫也没有生气,而是嘱咐谭其骧把不同意见写成书面材料让他看。谭其骧为了驳倒顾颉刚,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写成材料交给他。顾颉刚看了说你哪几条说服我了,哪几条还没有说服我。谭其骧又写,这样讨论了好几次,顾颉刚就把这些讨论的内容写入讲义,在课堂上说:“谭其骧同学对我的帮助很大,帮我纠正了很多错误,但是他的意见也有我不同意的,这些都让我非常感谢。”后来顾颉刚还和谭其骧一起发起了“禹贡学会”,共同出资创办《禹贡》半月刊,给当时的学生提供练习写作的园地。

谭其骧的批判精神值得我们尊敬。世俗社会一向讲究尊卑长幼,谭其骧发现老师的错误之后,不顾忌世俗的看法,敢于实事求是地指出来,这是极不容易的。不过,我更钦佩处于优势地位的顾颉刚先生那种善待有“刺”的真理的态度。

真理总是以两种面目示人,一种是某个人先于他人发现真理,一种是有人宣布自己找到了真理,另外的人却证实真正的真理与他宣布的恰好相反。一个人不难接纳前面一种真理,毕竟这样的接纳不会影响你的切身利益,真正难以做到的是当别人的发现与你的“真理”打架,即真理带“刺”,我们还能超越个人的虚荣和物质利益认同、欣赏它。这种认同和欣赏需要极大地扩充自己的心灵容量。

善待有“刺”的真理,于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人对世界的认识永远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决定了我们寻找真理不可能一次到位。如果一个人在某方面确立了自己的看法,就不允许别人改变,我们的社会一万年也不会进步。善待“有刺”的真理,实际上就是要给人们解开一个心结:真理面前无地位之分,有想法,就应该及时把它说出来,让实践和时间去验证。遗憾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这个简单的道理。某人提出一种权威见解,你一发出不同声音,他一定千方百计地压制,甚至还要进行人身攻击;某人写出一部作品,你讲了一点不足,他会在自己的“势力范围”里报复你,让你无比难受;某人主持制定了一种新政策,即使再有副作用,你也不能公开批评,否则,你的职位会受到影响……正因为一些人不能善待有“刺”的真理,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怪现象:遇到问题绕道走。世界需要多种声音,声音多了,我们才能不被某些强有力的魔手推向万丈深渊。而要营造多种声音,请从善待有“刺”的真理开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