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汇编寄语

中国古典戏曲故事七篇 作者:张友鸾 编


汇编寄语

/张钰

本书收集了我父亲张友鸾先生根据中国古典戏曲撰写的七部中篇说部。这些作品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间,曾在上海《新民晚报》上连载;其中50年代的作品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过单行本,到了80年代,又由宝文堂全部印成单行本出版。现在将七部作品汇编成一集,是为《中国古典戏曲故事七篇》。

父亲20世纪20年代起即开始文学活动,大量散文、小说、文学评论、古典文学研究,散见于各报刊。他前半生以编报、办报为业,被称作老报人;后半生当了古典文学编辑,人尊之为古典文学专家。不论编报、办报,或是从事古典文学编辑、研究,他都关注普通的、广大的读者。他说过,希望他编的报、办的报,稍有文化的人都能看得懂,喜欢看。为此他曾孜孜不倦,办好面向基层读者的四开小型报。在古典文学编辑和研究的过程中,父亲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通俗化、大众化也倾注了大量心血。

与我父亲同做古典文学编辑多年的舒芜先生,为我父亲的《古典编余录》作序言时就指出:“张友鸾同志在古典编辑工作之余,还经常把他的工作经验和考证所得写成文章,其中贯穿了一条鲜明的线索,就是对于一切通俗的民间的文学的热烈兴趣。他曾经说过,很景仰明代的冯梦龙,很愿意像冯梦龙一样把通俗文学的整理改编作为一生的主要事业。这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当中是不多的,从现代观点来看,应该说是很可珍贵的,具有民主精神的。”

父亲曾经说过,中国古典戏曲特别是元杂剧的思想艺术成就不下于莎士比亚戏剧。英国的查尔斯·兰姆以通俗的形式编写出《莎士比亚故事集》,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人也应该在古典戏曲的通俗化方面做类似的工作。因此他发愿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多的将古典戏曲改编整理成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通俗作品,以此来普及和推广中国古典戏曲。正是基于此种考虑,他开始撰写中国古典戏曲故事。他选取思想艺术成就显著、情节引人入胜的古典戏曲故事为素材,编写出通俗的说部在报纸上连载,受到读者广泛欢迎。虽是根据既有的古典戏剧编写成通俗的说部,父亲却投注了大量心血和感情,不仅追求文字语言的通俗,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说自己是流着眼泪写出《赛霸王》的。可惜的是,自从1957年以来,一连串的人海风波的干扰,使得他的心愿未克完成,能够留给世人的,也就只有这七部作品了。

这七部作品,《赛霸王》取材于清人焦循《剧说》中的一则笔记,《十五贯》取材于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的《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及昆剧《十五贯》,《魔合罗》、《救风尘》、《鲁斋郎》、《杏花庄》和《清风楼》均取材于元杂剧,其中《清风楼》是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时,应报社之约所写的连载小说。《清风楼》完成后,父亲即因脑血管病而搁笔,因此《清风楼》可说是他的封笔之作。

这次商务印书馆将上述七篇说部汇编成集出版,实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益之举,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我父亲这一未竟的工作,能有更多的人参与,使中国古典戏曲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推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