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电视新闻评论的艰难实践

透过现象说本质:央视论坛2 作者: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编


电视新闻评论的艰难实践

孙 杰

(一)

在央视新闻频道诸多新闻资讯、深度报道和人物访谈类节目中,《央视论坛》的栏目定位十分准确,题材设定非常独特,是唯一的电视言论性节目。这不是问题。

但是,什么叫“电视媒体”的评论,却没有一个定论。央视的新闻评论部最早创办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和《实话实说》,尽管都在“评论圈”里活得滋润,但在学界一直有争议:这种产品叫不叫电视评论?电视评论该怎么做?是什么样的?这种争议现在也没有完全平息。但在实践层面,大家一直认为电视新闻评论就可以像《焦点访谈》或《新闻调查》那样做,尽管严格意义上它们其实是新闻深度报道类型,只不过借用了“用事实来说话”的一种评论语态。

换言之,在央视尚不存在受众普遍认同的一种电视评论形态,一种比较纯粹的电视新闻评论形态。

《央视论坛》改变了这种局面,它主要地不是在用事实说话,而是用观点说话,这是这个栏目的贡献。这也不是问题。

(二)

但问题来了。

为什么这种纯粹的电视新闻评论形态直到2003年的5月1日才在央视出现?显然不应归咎于央视从业者的愚钝。

观照国内,新闻评论无论是滥觞之久远还是成就之巨大,都大大超越了新闻报道。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甚至可以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新闻史其实就是一部新闻评论史。中国人不懈的斗争精神大体都能在激昂的文字中暴露出来。当然,作为工具的言论也曾把中国“说进”了灾难的深渊。

放眼国际,20世纪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公司主持人默罗创办的电视栏目《现在请看》就是以评论观点取胜;六七十年代这个公司的主持人克朗凯特在新闻节目中更是一言九鼎;其接班人丹·拉瑟长期把持的《晚间新闻》还是以言论取悦于受众。当然,他们倒霉也是言论惹的祸。

所以,作为常识,任何一个粗通新闻的人都不可能漠视新闻评论的魅力与威力。

那么,在电视栏目形态遍地“创新”其实抄袭无度的情形下,国内那么多电视机构为何甘心撂荒这么一片肥沃的土地呢?要知道,对于电视界来说,节目形态是比节目内容更稀缺、更宝贵、更有价值的可持续资源。

所不为,无外不愿为或者不能为。

(三)

从理论上讲,电视新闻评论有无数的优势。

迅速。它省去了电视新闻采访繁杂的程序,几乎可以在新闻发生之后的最短时间内作出反应。这一点大概只有广播能够媲美。

广泛。它可以利用各种媒介的新闻报道资源,而不必囿于电视新闻报道。

节约。再精致的“口水”节目也比粗糙的报道节目节省成本,特别是在我们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制度下。

品牌。在电视新闻的从业者中,居于塔尖的人物是具备评论员功能的主持人,他们常常代表着媒体的形象,像美国CBS的默罗、克朗凯特、丹·拉瑟。中国还只有主持人。

资源。附着于新闻事实的独特观点同样可以成为新闻,这也是受众接受这种新闻形态的根本原因。这就意味着电视媒体可以重复利用稀缺的新闻资源,挖掘其最大价值。

……

但是,电视新闻评论所有优势的发挥,首先依赖于发挥新闻评论的优势。

新闻言论的根本优势在于观点的自由表达,就是说要先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才能够有评论。但是,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央视论坛》不可能自由表达所谓的“媒体观点”,特别是对于那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和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很显然,出于导向的考虑,“透过现象说本质”只能追求观点的统一性,而不是多元化。这样《央视论坛》更多地在说绝对正确的观点,而无法说出新鲜的观点。

如果按照栏目定位,《央视论坛》对于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必须要表明明确的观点;而按照宣传的要求,这种观点又在受众的预期之内,等于是没有观点。这使栏目一直陷于两难。

所以,要牺牲掉评论的本质去办一个评论的节目,尤其是一个日播的电视栏目,其现实的可行性有多大?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这种形态的电视节目如此难产。

(四)

从书中结集的节目,读者能看出《央视论坛》的艰难实践。

栏目试图解决评论的功能性问题。既然目前的电视评论不能展示一种抗辩性,不能够体现一种谈话本身的魅力,不能把带有电视特征的节目呈现给观众,但至少可以做到有用,能针对受众的兴趣,传递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解决一些功能性的需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央视论坛》在做这样一种与其说是评论,不如说是解读的新闻,不过带有评论的色彩而已。节目就一些政府举措、宏观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进行解读,尽管题目很民生,跟老百姓的关系近了一些,观众可能会关注,但在观点上肯定没有,也不应该有什么新意。这实际上丧失了评论的精髓。

栏目试图解决评论的观点问题。如果说“用观点说话”也算一种观点的话,它可能只是在理论上存在,在操作中很难站得住。因为在中央电视台这样超重量级的媒体上,很难体现观点的差异性。《央视论坛》很清楚这点,尝试用评论的角度置换评论的观点。既然不可能对每件事都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在保证观点不发生偏移的时候,可以把看问题的角度做一下变化。就是说在做不到观点取胜的时候,退而求其次,能做到角度取胜也行。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04年审计通报发布的时候,恰好各部委正在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但是人们发现,面对这样一件公众关注的大事,却没有一个发言人站出来,对违规的资金使用问题做出解释。建立发言人制度就是为了政务公开,打造透明政府,密切政府部门与社会的联系,至少是为了通报各自部门的情况,可是当公众特别需要知道被审计的单位对审计的态度时,发言人却集体失语。于是《央视论坛》播出了一期节目:“发言人面对审计不发言”。

但是,《央视论坛》为寻求独特的表达视角而进行的尝试无疑存在巨大的政治和政策风险。因为所谓的独特的视角很容易滑落到独特的观点。《央视论坛》毕竟要展现观点,有时候开始你觉得是一个角度问题,走着走着就变成了一个立场问题,最后就形成了一个观点。这时,离出问题就不远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