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节 老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 作者:傅书华,徐惠琴 主编


第四节 老舍

内容提要

老舍真正开始他的创作生涯是从1924年赴英讲学到1929年夏返国之前,此间完成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对文化批判与对民族性问题的反思和剖析初现端倪。1929年老舍离英返国途中在新加坡期间,写作又一部长篇《小坡的生日》,表现作者对被压迫民族的深切同情和“联合世界上弱小民族共同奋斗”的希望。回国后到抗战爆发前,创作五部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和《文博士》,三个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和《哈藻集》。从抗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是老舍创作的又一阶段。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集《月牙集》,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微神集》等。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创作了长篇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以清末民族衰落、列强入侵和人民抗争为大背景,展开了国难、家殇和民族衰落的三重悲剧。

老舍主要以小说创作蜚声文坛,纵观老舍的长、中、短篇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他对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对城市市民阶层、市民性格的艺术表现。老舍擅长扫描市民阶层的精神文化现象。他不只记述个别人物的痛苦遭遇,而且还尖锐地提出城市贫民摆脱悲惨命运的课题。在老舍的小说中,有一个基本主题,就是在执著于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对民族传统文化反思、批判的同时,还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尤其是中后期作品政治意识日趋激进,更进一步表现了国民的觉醒与抗争。

老舍的小说“北京味儿”很浓,他常以北京这座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历史名城作为反映生活的基地,描述北平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表现他们在独特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心态,从具体的生活场景到人物的言行举止,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还是一位著名的幽默作家。他所受的平民社会的市井气息、皇城帝都文化氛围的熏陶,与从母亲那里得来的遗传以及英国作家狄更斯等人的影响,结合在一起,为他的文化批判找到了一种最适宜的、内涵丰富的、独具一格的老舍式的幽默。

教学建议

1.分析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构成,并阐述其创作的文化批判视野。

2.简述《骆驼祥子》中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3.作为劳动阶层中的代表——人力车夫,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家们的笔下备受青睐,胡适的《人力车夫》、刘半农的《人力车夫歌》、鲁迅的《一件小事》、郁达夫的《薄奠》和老舍的《骆驼祥子》等,或以诗歌的形式,或以小说的方式对其加以表现。阅读文本,比较分析。

4.老舍和鲁迅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他们基于对民族命运的深情关注,在他们的作品中贯穿着改造国民性和文化批判的共同主题。它们既有相通之处,亦有不同之点。应认真加以梳理。可参阅于美辰:《浅谈改造国民性——老舍鲁迅小说共同主题之异同》,载《社科纵横》,2007年第1期。方岩:《论老舍国民性改造的价值取向》,载《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等。

精读作品

老舍:《月牙儿》《骆驼祥子》

评论摘要

1.谈到老舍的“市民世界”,这确实是他的特色。对此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理解的切入口,那就是“城”与“人”的关系。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老舍这样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他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筑了如此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读老舍这些小说,可以获得对这一阶层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重要的是了解老舍用什么样的角度去观察和表现市民社会。老舍始终关注的“文化”问题,即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蜕变,他习惯于用“文化”来分割不同阶层的人的世界,他描写的中心是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这一点,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是不同的。对老舍来说,市民社会中阶级的划分或者上流下层的划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这就是老舍的基本的创作视点。

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7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评论者普遍认为文化批判是老舍创作中最有独特价值的思想蕴涵,但对其文化批判内蕴如何阐释才更符合老舍小说的实际呢?通过对老舍怅恨世情叙述形态的分析可以看出,老舍通过世事描写以显示世情世态,而世事、世情、世态展现的目的是揭示世道人心。这世道是污浊的,这人心是低劣的,它是由文化培育并制约着的,这文化也是落后的、腐朽的。老舍怨恨这污浊和低劣的世道人心,怅惘这落后文化转型之艰难,渴望着改良世道人心和改造传统文化。老舍于1940年应重庆缙云寺佛教友人邀请作过一次演讲,这次演讲对于研究老舍思想很重要,对于理解老舍小说创作的动机意图和他小说叙述的内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演讲中谈到中国社会因缺乏灵的生活、灵的文学而形成的卑劣状况。他认为“人不只是这个‘肉体’的东西,除了‘肉体’还有‘灵魂’存在,既有光明的可求,也有黑暗的可怕。”但是,中国近两千年来,“未能把灵的生活推动到社会里去,送入到人民的脑海里去,致使中国的社会乱七八糟,人民的心理卑鄙无耻”。“最奇怪的,中国文学作品里没有劝善改恶的东西,很多的书本里,虽也有写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字眼,但都不是以灵的生活做骨干的灵的文字”。“没有灵的文学出现,怎能令人走上正道,做好好的国民?”“因为人民缺乏灵的文学滋养,结果我国的坏人并不比外国的少,甚至比外国还要多些,大家都着重于做人,然而着重于做人的人,却有很多成了没有灵魂的人,叫他吃点亏都不肯,专门想讨便宜,普遍的卑鄙无耻,普遍的龌龊贪污,中国社会每阶层,无不充满了这种气氛”。因此,他希望中国有一个但丁这样的人出来,“从灵的文学着手,将良心之门打开,使人人都过着灵的生活,使大家都拿出良心来”,希望有人“发心去做灵的文学的工作,救救这没有了灵魂的中国人的心”。如果把老舍这次演讲的内容和他小说中描写的世态人情联系起来看,就能发现老舍怅恨世情的叙述形态中包含着何等深刻独到的文化批判的真知灼见。

吴效刚:《怅恨世情与文化批判——论老舍小说的叙述形态》,载《文学评论》,2009(2)。

3.《骆驼祥子》有两个外部特征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第一,它不幽默;第二,它是悲剧。而它是老舍的代表作。这就说明,没有幽默,老舍依然是老舍,没有悲剧,老舍就失去了幽默。幽默只是他的脸谱,而悲剧才是他的魂魄。……祥子的悲剧,是一个“人”在尊严与屈辱上下两块磁石之间奋力挣扎,而终于堕入屈辱的悲剧。老舍似乎是告诉你,人天生是该抓住自己的那份尊严的,有了那份尊严,人才像个“人”。但人的外部有个世界,世界的存在却要以人的屈辱为前提,人要在世界中获得正常的生存,就得把尊严抵押出去,这样,人的本性就将一点点泯灭,像出卖了灵魂的浮士德一样,最后变成“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所以,人活着不论是执著于尊严,还是驯服于屈辱,他的命运总是悲苦的。欢乐在生活中只是几个短暂的瞬间,如同祥子刚拉上几天自己新买的车,就被黑洞洞的枪口吞噬了去一样。

孔醉:《屈辱与尊严——老舍创作与精神世界的主旋律》,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1)。

4.老舍说他写《骆驼祥子》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地狱是什么样子”。这个“地狱”是那个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沦落的社会,也是为金钱所腐蚀了的畸形的人伦关系。像虎妞的变态情欲、二强子逼女卖淫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剧等,对于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心狱”。……祥子被物欲横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小说直接解剖构成环境的各式人的心灵,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老舍对城市中“欲”(情欲、财产贪欲等)的嫌恶,对城市人伦关系中“丑”的反感,主要出于道德的审视。人们从《骆驼祥子》阴暗龌龊的图景中,能感触到老舍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伤害的深深忧虑。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25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骆驼祥子》里,虎妞死于第19章,祥子三起三落的买车经历与他对命运之网的搏斗的传奇同时刹住了尾巴,其实小说到这里就结束掉也很干脆。说实话,最后五章写得有些潦草,也实在是多余。但老舍似乎另有打算,他说《骆驼祥子》的缺点是“收尾收得太慌了一点”,应当是再“多写两三段才能从容不迫的刹住”。说明老舍对虎妞死后的祥子的传奇生活还有兴趣继续探索。但从现在的小说结构来看,后来发展出祥子和小福子(连带出“白面口袋”)、夏太太的故事,这两个女人的背后都暗藏了虎妞的影子,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祥子与虎妞姻缘的余波,并没有什么新意。

……

所以我觉得,老舍的遗憾应该是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即祥子从虎妞设下的性的魔障里挣脱出来后,应该还要经历第二个层面的磨难和挣扎,可惜老舍后来没有写下去。那就是祥子和阮明的关系,以此来揭示一个人力车夫与革命的关系。……虽然《骆驼祥子》生动地写出了祥子从一个纯朴的民间劳动者堕落为个人主义末路鬼的过程,但这过程中祥子始终是被动的,他的精神的挣扎始终像是遭遇一场魔魇,而没有出现强大的精神挣扎的主动性。再者,从农民转变为小市民的过程中,祥子自身的民间因素——来自乡间的纯朴的记忆,几乎没有发挥出抵制都市文明戕害的健康作用,他身上所反映的民间社会的文化因素,仍然是市民阶级进入现代性进程之前的文化道德传统,因此他被社会发展的车轮所抛弃的悲剧也是必然的。虽然老舍在批判市民阶级本身的缺陷时同样是尖锐活泼,但他仍然是站在市民的立场上去启蒙市民,精神上不可能给以更高的提升。这也可以说是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如果老舍能像无名氏创作《无名书》那样,让祥子脱离虎妞设置的命运之网以后再度进入政治怪圈的命运之网,在更高的层面上来解读一个人的悲剧性格的发展,而不是那么简单地把他推入自取灭亡的绝望境地,那么,我们面对的又是另外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了。

陈思和:《中国现代文学名篇十五讲》,314、31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月牙儿》)深刻地展示了母亲从生活中得来的“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这一带有全部原始残酷性的生活真理,与女儿从外部接受的“恋爱神圣”“婚姻自由”“自力更生”等西方新思潮之间的矛盾。耐人寻味的是,在老舍的笔下,矛盾的解决方式,不是母亲的生活真理向女儿的新思潮靠拢,而是相反;老舍并且令人信服地向读者指明:正是母亲的生活真理能够通向真正的觉醒。这样,老舍就对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潮做出了自己的独特的判断。他站在挣扎在饥饿线上的下层城市贫民的立场上,尖锐地指出:在大多数穷人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爱情就只能是买卖,“婚姻自由”“恋爱神圣”“自力更生”云云,不过是骗人的空梦(老舍在《骆驼祥子》里也说过类似的话:“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精神’只生在大富之家”)。老舍的批判所内含的深刻的生活真理,恐怕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失去意义。

钱理群:《名作重读》,246~247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老舍所最常讽刺的是什么东西呢?妥协,敷衍。统一了所有的老舍小说中的人物的性格的,是怯懦。因为怯懦,什么事情也不走极端,总是折中,在折中下求息事宁人,在折中下将人情安排在最走得圆通的余俗里。因为怯懦事情可以退一步想,这样便永没有改革,永没有进取,用自欺的知足,平安地糊涂地沉寂下去。这样,灰色的人生便绘就了。拆开来,是灰色的人物,凑起来,是灰色的社会。这是老舍讽刺的总目标,大中心。

李长之:《〈离婚〉》,载《文学季刊》创刊号,1934-01。

泛读作品

老舍:《二马》《我这一辈子》《离婚》《四世同堂》《断魂枪》《正红旗下》

评论文献索引

史承钧.试论解放后老舍对《骆驼祥子》的修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4).

王静波.虎妞形象再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1).

曾广灿.老舍研究纵览(1929—1986).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

周关东.老舍小说比喻撷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樊骏.认识老舍.文学评论,1996(5~6).

孔范今.解读老舍:他的文化启蒙主义的特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1).

王源.“京味”老舍.东岳论丛,2002(4).

谢昭新.论老舍小说创作方法及艺术形式的创新.文学评论,2003(5).

吴小美、古世仓.拓展与沉寂近十年的老舍研究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3).

舒乙.重读老舍小说.图书馆杂志,2007(5).

陈思和.《骆驼祥子》: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3).

古世仓,吴小美.论老舍“幽默”的主客体统一性.文艺研究,2005(11).

吴小美,李向辉.老舍的生死观.文学评论,2006(5).

张斌.老舍文化视野中的市民世界及其精神内涵.齐鲁学刊,2007(4).

谢昭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徘徊——论老舍小说的理想爱情叙事.文学评论,2008(1).

吴效刚.老舍的自由心态与其小说的人本思想.江苏社会科学,2009(4).

拓展练习

1.运用各种方法、从各种角度深入研究《骆驼祥子》的成果不断出现。赵园从“城市与人”的角度,认为老舍是“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1);蓝棣之运用精神分析学对《骆驼祥子》作“症候”分析,指出《骆驼祥子》的“心理原型”是“一个年轻的无产阶级男子,在资产阶级老女子的诱惑和腐蚀下,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全面堕落的故事”(2);王润华通过《骆驼祥子》与《黑暗的心》的比较,指出小说主题意义结构是“城市,现代文明大城市才是英雄人类的敌人。祥子与虎妞,不管如何强健,最后身心都被毁灭了”,从而“也突破了只有关心中国社会问题的狭窄的小说领域”(3)。《骆驼祥子》蕴涵的文化资源、精神资源与艺术资源被不断挖掘,对此要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

2.老舍在他的《谈幽默》(1936年8月16日《宇宙风》第23期)中明确说过:“不管别的,只管逗笑”,“是滑稽”,是“闹戏”;“假若幽默也可以分等的话,这是最下级的幽默”,因为它“只为逗笑,而忽略了——或根本缺乏——那‘笑的哲人’的态度”。你如何理解这段话,试就具体作品加以分析。

3.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老舍的小说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剧之多是首屈一指的,几乎无人能比。有别人替他改编的,如他的小说《骆驼祥子》被改编成话剧、评剧、电影、戏曲等,《四世同堂》《鼓书艺人》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小说《月牙儿》《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离婚》《阳光》被改编为电影,其最后的绝唱《正红旗下》也被李龙云改编成话剧;也有他自己改编的,像短篇小说《马裤先生》被他改编成独幕剧《火车上的威风》,1935年9月发表的《断魂枪》被他改编成三幕四场话剧《五虎断魂枪》,长篇小说《鼓书艺人》被他改写成话剧《方珍珠》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他的小说中有戏剧性的因子,适合于改编,并因此得到编剧、导演的青睐。你能说出老舍小说中的戏剧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吗?(提示:情节的单纯与集中、故事的传奇色彩、通过冲突来刻画人物、善写人物对话等)

4.老舍小说“京味”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包括作家那份对北京独有的感情色彩的表露,也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地方风韵、特有的传神的“京味”语言、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以及展示中由浅及深所显现出的文化趣味。试结合具体作品论述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