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 家世与青少年时代

乡土皖南的书写者:吴组缃创作论 作者:黄书泉 著


二 家世与青少年时代

吴组缃是茂林吴姓“前分”人,系“绿野堂”七房后裔。按吴氏宗谱所载,吴组缃的祖父吴季萃,字耕伊,在南陵县青弋江一家油坊做“管事”。吴组缃的父亲吴庆余(1886-1928),字吉孚,自幼喜欢读书,后来考上了秀才。清末时期,受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影响,曾多次出任文案,一度出任皖督及袁世凯的文案。在任袁世凯的文案期间,由于不满袁世凯称帝,吴吉孚毅然辞去职务,返回故里茂林。不久就弃儒从商,积累了一些财富后,用其中的一部分开始兴办学校。吴吉孚的后半生就在忙忙碌碌地兴办学校中度过。1918年,年仅32岁的吴吉孚就创办了“育英小学”,开茂林办新学之先声。1908年,吴组缃出生了,至今,吴组缃出生地——“七房”大夫第傍的一座古宅尚在,虽只剩断壁残垣,却依稀可见他父亲吴吉孚奋斗半生积累的财富。

尽管晚年的吴组缃自豪地称道他的家乡茂林山清水秀,但整个徽州地区严酷的生存环境还是在他的童年埋下了阴影。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很快就波及中国,当时政府又腐败无能,进而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崩溃。皖南一带许多靠经商而家境殷实的商贾们均濒临破产的边缘,许多店铺纷纷倒闭。本来尚称小康的吴家,也未能幸免。受到了沉重打击的吴吉孚忧郁致死,年仅42岁。

虽然家道中落,少年时期的吴组缃还是快乐的。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就读于私塾和父亲创办的育英小学,非常喜欢读书。在1921年离开家乡前的十几年间,家乡的皖南风光曾让少年时期的吴组缃浸染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后来,他又先后在宣城省立第八中学和芜湖省立第五中学读书,听过恽代英等人的讲演,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以后转学到南京新民中学,1925年转入上海持志大学中文系。其间辍学年余,回茂林同沈菽园女士结婚,在养正、福群小学任教员。看到学校教学设施陈旧,关心家乡发展的夫妻俩就将工资捐给学校购买教学用具。

吴组缃多次说过:“我是个乡下人。”他对故土、对乡村,始终怀着很深厚的感情,离开家乡后共有三次回到茂林。第一次是在1962年,合肥师范学院邀请他回皖讲学,他做了四大名著的专题演讲,场场爆满,座无虚席,礼堂的窗外也挤满了观众,深受好评。1980年6月,吴组缃南到上海、南京开会和讲学。这期间,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再次邀请他到校讲学。派人专程去南京接他来芜湖时,他告诉接他的人说,已经有40年没有回家了。他要求活动告一段落后,去泾县茂林看看。在回家的路上,吴组缃异常兴奋,指认着故乡的山川风物,感慨万千。有时路遇老人,他便叫车停下来,询问故乡今昔的不同。故乡变化太大,难免引起沧桑之感。

1988年,吴组缃最后一次回到茂林。此时的他已经八十高龄了,在沈天佑的陪同下,赴当年的中国《红楼梦》学会。为了表示对故乡人民的关心和眷恋,他带来了长期节衣缩食积蓄的1万元钱,捐给茂林小学。在茂林镇举行的座谈会上,他说:“我很惭愧,茂林人把我养大,让我受到了教育。但在茂林最困难的时候,我跑得帽顶子不见帽影子。我现在回来了,对茂林没有贡献,一点小意思,拿不出手,表示一点心意。”他说:“我在北大教书,每年高考之后我会去翻新生名册,希望有茂林的学生上北大念书。”他告诫家乡人不要妄自菲薄,要有奋发进取的精神:“这次回家乡我想说一句话,我们这辈子人,也不比别的地方的人差。如后岸的王稼祥,南容的李紫翔,都做过一番大事业。我小时候的同学人数很多,也有很突出的如吴作民。我写作文,开头‘人生在世’,后面不知写什么了。而吴作民一写就七八页,洋洋洒洒,我佩服得不得了。”他与陪同他去拜谒父母坟墓的沈天佑说:“要是我年轻十岁年纪,就退休到茂林来住,每天来看看父母坟墓,在松树下读书。”(1)浓厚的乡情溢于言表。

茂林独特的人文自然环境孕育了吴组缃的文学才情,而皖南乡村的世态人情更是成为他后来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之源。这位从茂林走出来的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用一支生花妙笔,书写和描摹了皖南乡村的丹青画卷,表达了这位皖南乡村之子对故乡挥之不去的深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