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点怀旧情绪——写在 20岁的前夕

记忆是一种抵抗的姿态 作者:张畅 著


一点怀旧情绪——写在 20岁的前夕

好久不记日记,每日里忙着做各种事情,像手机一样急急地接收短信又发出短信,接了电话又打出电话。忙起来的日子连睡觉都是奢侈,不知道忙的意义,但是却乐在其中。只有这样,才不会被自己内心的小情绪俘虏,也不会在意所谓的什么恋家或者大学校园里的常客——寂寞。所以,一点一点开始学会享受这样的生活:每一个目标都摆在眼前。你要做的就是一个一个去突破和实现。不算什么野心,就像肖申克监狱中累积起的石头,只是为了实现一次对自己在寻常生活中不甘平庸的救赎。

我讨厌跑步,不喜欢剧烈的运动。可是我喜欢奔跑中溜走的日子,那种想抓住时间却一直未能如愿的刺激感让我激动不已。如果不是有体育达标的规定要求,我可能不大会去跑步。但即便没有什么人监督,我也喜欢奔跑着生活,时而停下来看看风景,享受一点小情调。

这大概和小时候有一个阶段由于父母要上班一个人待在家里的经历有关吧。六七岁的样子,一个人在家里,从早到晚,不看电视,没有电脑。有的只是几支画笔和几叠白纸,还有高高书架上各色的书。我就在这些当中快乐地数着时针,期待着日影照在窗前教堂尖顶的时刻,盼望着钥匙插进钥匙孔里的一声响,度过了孤单却无比享受的安静的日子。以至于我时常想在长大后的生活里再一次找寻到当初的感觉,看一部电影、读几行文字、写一点东西、听一段旋律……

我说过,我喜欢怀旧。可是又喜欢在现实生活里冒险。我常常幻想着一天,当有了自己的收入,不再用父母的钱,我就去旅行。我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有无数的书陪伴。在一个午后的暖阳里,悠闲地读温暖的春光。朋友们都住在附近,打开窗子就见得到。身边有一只慵懒的猫,睡觉。不再为什么苦恼,幸福可以触得到。幻想,用幻想填充枯燥生活的间隙是很享受的。幻想的同时,你找到了继续工作,不再逃避的勇气和超乎寻常的决心。

以前喜欢依赖什么人,现在我发现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压力虽很大,却不是自造的,而是你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有时候不能原谅自己已经20岁却不能真正为家人分担什么。求学在外离家的日子,只能从电话那端爸妈的语气中推断他们是不是还好,是不是需要我回去。你知道,尽管母亲从来不会在语气中透露出任何沮丧,可我分明听得出言语间的想法和意愿。我做不到的,就只能在叹息声中结束。

这个世界有时候很矛盾。就如同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在他的《孤独与沉思·背叛》中写的那样:“但如果你想永远地留着你的仇恨 /那就在太阳下行走,躲开苍白的月光/惧怕你最甜蜜的回忆,胜过害怕死亡。”你希望出去闯自己的世界、开创独属于你自己的生活,你需要更多的机会让自己走得很远,以迎合最初的理想。可是回过头,你发现你的家人在那里,等你。于是就不忍心走远。

前几天去参加和美国长岛大学的留学生的交流活动,被问及如果出国留学的话会不会回去。我们当时正在讨论身份认同和国家主义(Identity and Nationalism)的问题,可是我没开口。因为我回去,简单地讲,不是去寻找什么身份认同,也不全然是国家的宏伟概念在头脑中起作用。你可以批评我不伟大不崇高。但事实是,我的家在这里,我必须回来。最重要的是,我的爸妈在这里,我的记忆在这里。

有人问我,毕业之后留在杭州工作还是回家。我说不知道,看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算起,我开始隐约地相信一个叫做“命”的东西。就是一种你无法以人力抵挡灾祸而必须要有所敬畏的力量,就是在你走投无路的时候也可以成为心中的一点慰藉的温暖,当然也可以成为生命里梦魇的开始。我开始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能以精妙的逻辑去佐证,也难于用完美的论证去建构,更难用精准的科学去证明。你所拥有的,不过是一腔热血,在一个你所知不多的宇宙间找寻自我的价值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求。没有什么能够清晰地诠释它的玄妙,而我们渺小的肉身在广阔的天地间行走,我们的思想却得以超越物质的桎梏追求更高意义的永恒。

就像读书。保持每月三到四本的精读是很难的。我只是期冀在琐碎的生活和理想的世界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而已。在书中,也只有在书中,才可以如此平等地对话,不再把个人的名誉和地位捧上高高的讲台。他们成了走下圣坛的儒士。而我呢,就是他们当中的人,没什么资历也不企图什么声名。我因为交流而充实,因为对话而快乐。读书贵在主动进入一种自我的情境,不是书来主动邀请你,而是你将全部的思考深入到书中,不聒噪、不争吵、不追逐……真好。

小时候梦想着 20岁怎样怎样。还有一周,我就20岁了。可是20岁怎么样了?不过就是在一个你喜欢的地方读着“圣贤书”,通过各种人为设定的考试来证明自己,为了奖学金和各种机会的降临而兴奋不已。20岁怎么样了?就是你的很多很多的想法要么很幼稚很理想化,要么太老成太世俗而毫无新意。苦于无人体会你真正的想法,而实际上你也未见得有什么惊人的想法。比如对教育、对政治或者哲学。你不过是在前人观点的铺垫上写着粗浅的文字,称不上是论文,虽然考试要求上是这样。20岁怎么样了?我庆幸可以在20岁之前走出国门一次,尤其到那个神秘的国家印度,也算闯过一次。险些以生命为代价换回一次内心的激荡。不然,回顾自己的20年,实在也没有什么可以陈述可以炫耀的。现在才意识到,你在课堂上收获的一些东西,不过是自得其乐;你所谓的“成功”,也不过是在某一个方面做得比别人好一点。而真正可以征服世界的,是倔犟的气质和不懈怠的努力。20岁怎么了?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事迹,也没有闪亮得足以让人膜拜的成就。顺顺当当地读书,理所当然地考学。规规矩矩,听话,老师的、家长的。哪怕内心有什么挣扎和挫败,也是小环境下的狭隘的挣扎。进了大学,你才知道初步知晓自己的能力几分、承受几分、想法几分。因为这是第一次独自面对自我,第一次真正为了自己生活。

20岁,应该是很有主见的年龄了。应该可以去创造很多东西,收获很多东西。而当我清点着20年来的行囊,指尖尽是琢磨不透的道理和模糊的记忆。20年遇到很多值得珍惜的人和值得感恩的事,值得用所有精力感谢和回报的人和事。我许下过很多诺言,虽然那个时候没有想到实现的路径,但是我相信它们一定会实现。也相信这路,就在我脚下。20年做过很多错事,但是并没有因为个性不羁而闯过祸,没逃过学,没无故旷过课,没有吵过架,更没有动手打架,没有早恋,没有做过违法的事情。但是在小时候偷偷拿过幼儿园的玩具,丢过别人的东西,也因为开玩笑误伤过人……这些错事,让我成长,也给我回忆。

20岁,曾经梦想着成为一个作家,出版自己的文集;也梦想过周游世界,或者成为一名蜚声世界的画家。可是我都不是。站在镜子面前,我清醒地意识到: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做着平常的事情。

但是不论怎么样,梦想不灭,信念不死!我为此感到庆幸。

20岁,按照家乡传统的观念,自然没有过过一次生日,没有品尝过属于自己的生日蛋糕,没有正式地许过什么心愿。尽管这些形式的东西不是我要求得来的,平淡总是好事情。我安慰自己。

记得书上说,人应该对这个世界怀有一点怀旧情绪。以上就是我的一点怀旧情绪。写在我 20岁的前夕。(2010101)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