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浅谈红楼深悟道:中学生眼中的《红楼梦》

他们彼此有情,离得最近,也是最远,就像海市蜃楼一样,最近时,也是最远的——总会在眼前消失,不免让人感慨叹惋。

这三篇是厦大附中三位高中生的习作。少年读者,单纯诚恳的眼光,很珍贵。他们在解读《红楼梦》的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中学生眼中的《红楼梦》是什么样子的。

浅谈红楼深悟道:中学生眼中的《红楼梦》

红楼梦剧照

浅谈红楼深悟道

厦大附中 高一7班

吴秋蓉

道家思想形成及发展于春秋时期,而道教产生于东汉。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将佛道视为一家,而大多数的古人也认为道家与道教并无差别。但事实上二者区别那可真是非常大的。“道”作为《红楼梦》的一条隐藏脉络,情节的发展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话不多说,下面给大家介绍的是——道教。

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原为女娲补天的遗石,动了凡心,下至红尘中感受万物万事,再看破红尘,重新变成石头。而在许多道教故事中,神仙们也常常遭此一劫。因此,两者从一开始便遥相呼应。那这本书到底还有什么与道教有关呢?

先讲讲人物吧。《红楼梦》中的人物如贾敬、甄士隐、柳湘莲等等都与道教有关。其中最突出的便是贾敬。这个人简直是道教十足的大粉丝!他一心沉迷成仙之道,天天跟“道友”一起炼丹,最后终于因误食丹药而卒。而真道士当然也是有的,如一开始便出现的空空道人,按照作者独特的叙事方式,可以说如果没有空空道人便没有《红楼梦》这本书了。

在第一回中,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走过一个人,他便是访道求仙的空空道人,见到了一块刻着字迹的大石头。几百年前唐僧因为在五指山石头下救了孙悟空,一起往西天取经去了,所以有了《西游记》。而几百年后,这位道长跟这块会说话的石头聊着聊着,便有了《红楼梦》。除此之外,还有贯穿全书的跛足道人——渺渺真人等。

而为何这类重要人物偏偏都信道呢?因为道士,有着遗世独立的风度,超越尘俗的悟性,深厚广博的修养,对世界和人生有不一样的理解和高超的见识。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又有如《道德经》、《庄子》等绝世之作作为文学代表,汪洋恣肆,意出尘外,是以对吾辈略有觉悟的凡尘俗子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在书中,仙、道者都有提及,一如跛足的渺渺真人,他与癞头和尚是哪里有事往哪里走。可见不管是古时还是现今,不论是道家、道教还是道士,都是很惹人关注、令人喜欢的。就像现在广受年轻人喜欢的许多古风游戏中,道长道姑、华山、纯阳、武当、太极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道长仙风道骨,长剑拂尘,发冠道服等元素都是以“道”为基础的。可见“道”这个中国本土衍生的文化,不论所代表的是什么,只要这个字在那儿,就足以代表它的重量。

在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情节,你可以在里面见到各种各样的道士,大的小的老的年轻的好看的丑的斩妖的驱鬼的请仙的跳大神的等等。那就是在后四十回中,因为死了黛玉、晴雯等人,钱砸出来的大观园鬼气森森,阴风阵阵。一群迷信的古代人就请了一堆的道士来“除妖”!就跟《皇帝的新装》一样,只有聪明的人才看得见这件衣服,愚蠢的人是看不见的。有灵根的人才看得见这妖怪,蠢货看不见,但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不过曹雪芹作为一个古代文人,他这么在意道教作甚?问得好!也说明了,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那些腐朽的贵族中变得越来越陈腐了。假如不懂得道教,那你就太没品了,所以曹雪芹是个有品的人。不过从相对论来说,有好就有坏,有邪就有正,正派道教也是有影响的。

讲完了人物,我们来讲讲书里与道有关的场景。一开始,也就是人尽皆知的宝玉游太虚幻境这一回。看起来跟道教并没有啥联系,那是跟佛教有关的。不过若是细心地看着名字,太虚幻境的太虚,这是一个道教中频繁出现的词汇,从这里可见,在书里,“道”影是几乎随处可见的。

另外的场景那就是在现世中出现的了,如清虚观啊,元真观啊,天齐观啊什么的也都是有戏份的。因为我们经常讲的是道啊道,道可道非常道什么的,并没有经常提到道观,所以在书里的道观也是不多的,因此在这里就不多说啦。

重点来了,《红楼梦》里的道家思想。因为道教也是以道家思想为思想核心的,所以这当然也是与道教相关的。所谓《红楼梦》,红楼亦为一场梦。在庄子看来,人生也只不过是一场梦,只是有的人长,有的人短,有的精彩有的无趣,还有的比较轻松,有的梦得累了点。只有“万世之后而一遇”的“大觉”之人方能悟得。照这样看来,曹也大概就是此人了吧,所以才能有《红楼梦》这本名著的问世。

而在书中呢,特别鲜明的一个特点是不重视钱和权。《好了歌》里唱的词,还有许多血淋淋的事例,像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打完小三结果后来自己也被休了。还有贾雨村贪赃,这就算是放在现代也是大罪过啊,他就是一只大老虎,周围一堆的小苍蝇。一系列的事故,都在显示着金钱权势害人害己,绝不能过分重视。

老子和庄子都是站在道家思想中心的位置,有着非常高的威望,但是那简直叫一个赛一个的穷啊。是因为思想家不赚钱吗?是有一点点这个原因在上面,不过最重要的是人压根就不重视金钱啊!《老子》九章中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从利害关系劝说人们要轻名利啊,不然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多痛苦啊。

俗话说的好,最痛苦的就是你赚了很多钱,最后没花就死了。《庄子·逍遥游》中亦道:“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圣人都是不重视名利的,就像庄子一样。《红楼梦》中最好地诠释了这一思想的是贾宝玉,宝钗跟他说你要考个功名娶个老婆传宗接代啊,黛玉就从来不跟他说这些话,所以他喜欢黛玉。

《庄子·德充符》中说过“圣人无情”的主张:“(圣人)有人之形,故群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简单来说那就是圣人那都是神仙下凡来渡劫的,谈情说爱什么的根本不重要。道士也是出家人,大部分的道士也不谈情说爱。而道教的一个想法是说,所有的女人,她们白天向男人要吃的要穿的,晚上就“盗其精髓”,是人世间的“活鬼”,所以道长们不跟女人谈情说爱。曹雪芹笔下呢,感情与理智矛盾着,也有些这个意味,只是不那么极端和明显罢了。

《庄子·齐物论》道:“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关于死亡,道家是抱着类似于“魂归故里”的看法的,在他们眼里死亡便是回家。《红楼梦》里虽然没有光明正大地赞颂死亡,但是若以大局而观,这个现象还是蛮明显的。毕竟最后都死得差不多了。

关于思想的内容多得多了,写也写不完,所以这里就不再写了。

道可道,非常道。道教在中国历史上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的沉淀是不能为任何事物所替代的。作为中国民间最古老的宗教,“道”已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一颗极璀璨的明珠!

浅谈红楼深悟道:中学生眼中的《红楼梦》

红楼梦剧照

《红楼梦》与儒家思想

厦大附中 高一7班

庄佳慧

儒家思想,为许多人所熟知。自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就一直是我国古代的社会主流思想。在中国这个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当中,儒家思想无论是在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都是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所以啊,作为当时文化人的曹雪芹,在他的旷世大作《红楼梦》中理所应当地要把儒家思想确定为主流思想,从一句“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就可以看出。但是许多文人在研究《红楼梦》时,都一度认为曹雪芹在儒道禅里最讨厌儒家,在小说中把儒家思想中丑陋歪曲的思想都揭示得淋漓尽致。那这曹雪芹真的突破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吗?我并不这样认为。

首先,先来大致了解一下儒家的文化思想体系吧。

说到儒家文化,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孔子,老子等等名垂千古的大人物,还有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精华之作。这些都是儒家留给后世无尽的宝藏。

从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仁”谈起。一个“仁”字几乎涵盖了儒家整体思想,比如“仁者爱人”,“仁者不忧”,还有“仁者无敌”等语句,就可看出它的重要性。孔子一直以来都在强调“仁”字,他认为如果具备这五种品德——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那就是仁人了。其实《红楼梦》中,宝玉他对待下人时为人宽厚温润,一点架子也没有,与小丫鬟们也是像朋友一般,还有薛宝钗总是以一颗体谅之心待人,全心帮助周围人,这恰恰就是发扬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

其次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忠恕”之道。其实忠恕与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行忠恕之道就是行仁道。所谓“忠恕”之道,一方面是“忠”,就是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另一方面就是“恕”了,就是要用一种宽恕的胸怀来对待别人。书中鸳鸯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侍奉着贾母,把她照顾得服服帖帖的,后来贾母一死鸳鸯也自杀了,好一个忠心义肠的丫鬟。

宝玉其实是全书最能体现忠恕之道的人,作为一个富家公子,还不是一般的有钱人家的掌上宝心头肉,但却是他最善待仆人,无论是小姐还是丫鬟,都保持一样的尊重,而且一点架子也没有,《红楼梦》第十九回,他房中的丫鬟们随意玩笑,赶围棋,掷骰摸牌玩乐,嗑来一地的瓜子皮,连李嬷嬷都看不过去了。这些下人们为何如此大胆?因为丫头们都知道宝玉不讲究这些,所以如此。“不讲究”不是因为不讲究干净整洁,而是贾宝玉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下之分,皆是父母所生所养,所以善待她们就是忠于了自己的内心。

再比如《红楼梦》中的一个小片段:一个小道士犯了点小错,被王熙凤抓到了,王熙凤心狠手辣,一巴掌把小道士呼倒在地,贾母看了于心不忍,让王熙凤算了,说想到小道士被打,小道士的母亲看到了会有多伤心,王熙凤这才停手。这些就可以体现书中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更加丰满了贾母的人物性格,使读者印象深刻,也赞颂了这种仁恕的精神。

还有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中庸”之道,其根本就是“致中和”。所谓“致中和”,意思就是使事物达到或趋向于一种不偏不倚的动态平衡状态,简单地说就是“制衡”。《红楼梦》突破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中和聚焦点,化为以超脱的心态淡视一切美丑灵肉,去冲淡人事的是非善恶、喜怒哀乐等繁华形色,是对中和之美的发展。

在第八回中,作者写宝钗,称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有几次林黛玉很明显的讽刺她时,她要么假装没听见,要么不与她一般计较,其实这才是大家闺秀的气度,后来林黛玉也为她这种好脾气好性格所折服,与她交好,正是她这种藏愚守拙的行为背后,也正是儒家的中庸思想。

虽然作者的确揭示了儒家一些歪曲思想:比如贾政对宝玉的严格教育,使宝玉苦不堪言;比如孝道的矛盾,探春因社会等级关系,从不叫赵姨娘一声娘等等。但作者真正质疑和批评的是功利主义的儒家,对真正的儒家思想并没有打破颠覆,他期望实现一种儒释道融合的思想境界。

浅谈红楼深悟道:中学生眼中的《红楼梦》

宝黛情

木石恋——海市蜃楼的悲凉

厦大附中 高一7班

杨汇涓

有多少段情,海誓山盟,却只能是海市蜃楼?古来千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常理。真正“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然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其实并不多。而在红楼一梦,最令人叹息的莫过于木石恋了。他们的爱情是一场“辛酸”一场“悲”,是“青梅竹马”却不是“长相厮守”。在他们的爱情悲剧中,有时代的痕迹,有自身的哀愁,有命运的牵引,更多的是无奈。

一、黛玉的性情是这场悲剧的主导因素

黛玉的经历使她成为悲观主义者,完全违背了大家闺秀和豪门媳妇贤良淑德、善解人意的规范。她多疑爱哭,即使没有“还泪”一说,也是有迹可循的。她自幼丧母,因此才被接入贾府。林家虽也是官宦人家,但和贾府完全不能比拟,于是黛玉自然而然地就在心里有了些计较:为什么贾府要接她过来?林家又比不得贾家,他们待自己是真心好的吗?如果不是,又图什么呢?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得黛玉多疑,这种情绪在林如海死去后便更突出了,因而旁人只要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点迟的问候,都会使她伤神伤心,使她本就不好的身体更差。直到黛玉死后,贾母认为白疼她,是她自己把自己折腾的,为了宝玉而狠心不看她就证明贾母对黛玉也是有异议的。反观薛宝钗,本就通情达理,又是属于四大家族的人,与贾府没有门第差,自然不会有这些情绪。一对比,在封建思想中,如此悲观多疑的黛玉自然就无法嫁入贾府这样的“豪门”了,他们要的是知书达理,善解人意的少奶奶。

不仅仅如此,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点,可以说既是宝黛相爱的原因,又是拆散他们的借口。那就是黛玉时常纵容宝玉玩却从不劝诫宝玉读书,这让宝玉觉得黛玉就是“同道中人”,因而亲近又生情。可在贾府那么多“封建势力”眼中那就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他们觉得只有考取了功名利禄才是一个得以慰藉祖先的方式。既然黛玉不劝他读书,自然不能让她和宝玉走的太近。明着又不能直说“你别和宝玉一起了”,就只能在婚姻上加以阻挠了。所以即使到了后来,宝黛相继出了问题,贾母等人仍不愿将黛玉安排给宝玉。

二、宝玉的做法是这场悲剧的催化剂

宝玉和黛玉的言谈举止,从封建的眼光瞧去是相当亲密的。从初见黛玉,宝玉因为“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便痴病发作气急摔玉,吓到了众人。黛玉作诗时,冲出来大肆赞扬的又是宝玉。例如作海棠诗时,宝玉一见黛玉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便率先喝彩,直说“从何处想来”;当听李纨说“潇湘妃子当居第二”时,先是说“我的拿手原不好了”,这看出宝玉肯承认自己写的不好,可随后又说“只是蘅潇二首还要斟酌”,其实就是暗指在他看来黛玉的诗当居第一,这说明了宝玉对黛玉的情深意切。每每当黛玉闹情绪时,不论惹她落泪的是谁,花草也好,人也罢,宝玉都是左一个“好妹妹”,又一个“我错了”,低声下气完全没了爷们气概……如此种种,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传了出去自然是要闹笑话的。

宝玉本就不爱读书,现在更是把时间都花在黛玉身上,若是与其他人都一样也就罢了,那样王夫人只会单教导宝玉而已。可偏偏宝玉与其他人又没有像和黛玉那么亲近,这传出去不止宝黛,整个贾府的名声也会有所损坏,而且依照宝玉的性子和他与黛玉的亲密程度看,规劝显然是没有什么大的作用的。黛玉时常和他玩,众人又知道她不规劝宝玉考取功名,这样一来,难免就会让他们想到:是不是黛玉不叫他读书呢?这可就大发了,妥妥地就成了“红颜祸水”,这还没嫁呢就这样了,嫁了还了得!所以,棒打鸳鸯是必然的!

三、贾府的败势是这场悲剧的关键

我们都知道贾府盛极而衰,却不一定能马上将它与宝黛的爱情悲剧联系到一起,可这却是它的关键所在。若是贾府没有出现败势,也许贾母等人就不会急着与同为四大家族的薛家联姻。譬如秦可卿这个媳妇,并不是“门当户对”的。第七回中,秦可卿的弟弟见到宝玉时,便想着:“可恨我偏生于清寒之家,不能与他耳鬓交接。”可以看出秦可卿娘家的家境并不富裕,绝对比不上林家,而秦可卿却能在贾府当起“蓉大奶奶”,足以说明贾府鼎盛时期在联姻之外还是会有不看家境的时候的。

然而,贾府经济的日益萎缩使得他们不得不想法子弥补许多空缺。薛蟠惹了事,又是“九月功服”期,而贾政又要出门,按礼数来说宝玉本不该着急着娶宝钗,可贾母和王夫人等人却十分着急地“可越些礼办了才好”,又是秘密行事,并没有大办。元妃省亲时,众人都按着规矩来行事,连迎接行礼都未免去,可在向来被当做宝的宝玉的终身大事上却如此急促草率,足以看出贾府的败势严重。和薛家相比之下,黛玉父母双亡,又没有亲兄弟辅佐周旋,自然是无法帮到贾家了。

所以,从贾母一干“封建势力”的眼光看:林黛玉没钱没权又没势,体弱多病,多疑多愁,还不能帮衬宝玉,自然不能嫁进贾府了。再从另一方面看,显然,追求爱情的一方显然力量过于薄弱,即使宝玉曾对黛玉说过“只取一瓢饮”,曾说过多次“你死了,我便做和尚”,最终也只能把它停留在海市蜃楼的美好中。在我看来,他们彼此有情,离得最近,也是最远,就像海市蜃楼一样,最近时,也是最远的——总会在眼前消失,不免让人感慨叹惋。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