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节:深刻敏锐的洞察力(3)

掌控力 作者:吴宏彪


人在集体中工作,与单独劳动相比,情形大为不同。在集体中工作要受他人的影响,诸如知识、经验、水平、个性等因素。彼此之间如果关系融洽、配合密切、以诚相待、就可以取长补短、干劲倍增,这样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使整体的效益也会增加。反之,如果互不服气、互相猜忌、相互设难,就可能摩擦四起,内耗丛生,削弱人才个体的水平能力之外,还会使整体效益小于局部之和。

在群体中工作,要学会合作,应了解对方的经验、专长等特点,了解其相互间是否相容、协调,有机地把他们组织在一起。如果“乱点鸳鸯”,随便配置,胡乱搭配,也很难取得应有的用人之效。有一则谚语说得好,在天堂里,英国人做警察,瑞士人当领导,德国人当工程师,意大利人做情人,法国人干厨师。这就是说人才需要有机组合,文武并用,各得其所,各尽其用,每个人的长处得到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彼此协调,完成任务。

上面我们说到领导者如何发现人才,利用人才,那么在实际的工作与生活中,领导者应该怎么对待下属,用什么价值观、态度与方式处理上下关系?这既是他们是否真正善于识人、用人更高意义上的衡量,更是他们是否真正善于识人、用人的基本前提与保证。我们都听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故事,领导者只有爱护、关心、尊重、信任、理解下属,才能使他们披肝沥胆,在所不辞。

日本许多企业就提倡“家族主义”。职工受雇于公司如同加入一个大家庭,公司领导好比家长,员工都是子女或亲属,各级领导要像家长、兄长那样爱护与关心员工,员工也要以公司为家。其可取之处在于公开承认人才的价值,实际上正确指出了领导者起码应该如何对待下属。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人是兴业强国之本,对他们是否爱惜,也就是对自己事业有无远见卓识的把握。领导者厚待贤才,目的就在于发挥他们的作用,以取得事业的成功。人们对自身的价值都有一定认识,尤其是才高品洁者,这种自我意识更为明显。而用人者是否爱护他们,都会使他们觉察到自己是否受到应有的看待与重视,直接影响其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

领导者要关心下属,要注意满足不同领导对象不同的基本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尤其是他们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重大问题,很难解决或不能完全适应时,在物质或精神上给予一定帮助、照顾、理解、安慰、鼓励、问候或支持等。

人们从事某种工作劳动,特别是要做出较大贡献,都带有一定的探索性、创造性,压力会很大,要付出较多的代价,理所当然,领导者应该给予他们关心。在生活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取得成绩时给予热情鼓励,遭受挫折时振奋其勇气,乃至平时经常主动地问寒问暖,这对于保证下属们心情舒畅、干劲充足地投身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如果采取相反的态度,冷若冰霜,不闻不问,视同陌路,必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愤慨,继而挫伤积极性。

员工的潜力和积极性被人挖掘并得以发挥,不仅在于领导的爱护与关心,还在于其自尊心是否得到尊重与认可。每个人都喜欢并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与认可,希望自己的存在价值能够被人发现、认可。即使是才能再平庸的人,也会为自己微小的优点引以为自豪。那么那些有才能、有本事者,由于劳动更加艰辛,能做出较大贡献,认识与改造事物的能力较强,独立性较强,这种精神需求表现得更加强烈。一些有抱负的仁人志士,甚至把人格与尊严等心理需求摆在第一位,艰难困苦在所不辞。

对下属,领导者应该注意尊重他们,给他们“面子”,对待他们有礼有节,多鼓励、体谅、宽容。如果领导者自以为高明,自恃权高,对下属颐指气使,动辄训斥,甚至语多凌辱,那么最后倒霉的只有自己。

然而一般说来,尊重上级容易做到,尊重同级抑或不难,但是尊重下级就不那么容易了。很多时候,在隶属上下级关系的交往中,尊重往往流于表面形式因而显得虚伪。尤其在进行批评的时候,这个分寸更难把握,难怪卡耐基说:“我们在他人面前呵斥一个小孩或者下属,找差错,挑毛病,甚至进行粗暴的威胁,却很少去考虑人家的自尊心。其实,只要冷静地思考一两分钟,说一两句体谅的话,对别人的态度宽大一些,就可以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事情的结果也就大大地不同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