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自我实现/励志求职/面试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

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

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

定 价:¥30.00

作 者: 谢晖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丛编项:
标 签: 法理学

ISBN: 9787100035613 出版时间: 2003-01-01 包装: 精裝本
开本: 21cm 页数: 631 字数:  

内容简介

  谢晖,1964年生于甘肃甘谷,现任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已经出版的主要学术作品有:《行政权探索》、《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法学范畴的矛盾辨思》、《法的思辨与实证》、《法律:诠释与应用》和《象牙塔上放哨》。发表学术论文102篇,学术随笔41篇。2000年,获教育部“首届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哲学诠释学是20世纪的显学之一,它与英美的分析哲学一起,形成了该世纪西方哲学发展之两翼。同时,它不但对其他哲学思潮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甚至自然科学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法哲学究竟如何拓展自己的研究进路?是恪守科学实证的老路还是另辟蹊径?本书作为一种尝试,根据诠释学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和其相关的实践哲学、文化—符号哲学和后现代哲学思潮的研究成果,对诠释法律现象及以之为基础的法哲学理论,从法律与意义、事实与规范、作者和读者、理解和解释、语言与文字、差异与整合、主观与客观、方法与真理等八个方面做出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在此基础上,作者试图建立以诠释学理念及其分析方法为主导的法哲学,以区别于以科学理念和分析方法取向的法哲学。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诠释法律的现象,但同时也涉及到法律诠释现象。其中心是突出“关于法律之诠释”,以既坚守哲学研究的固有视域,又拓展法哲学研究的新视域。

作者简介

  谢晖,1964年生于甘肃甘谷,现任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已经出版的主要学术作品有:《行政权探索》、《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法学范畴的矛盾辨思》、《法的思辨与实证》、《法律:诠释与应用》和《象牙塔上放哨》。发表学术论文102篇,学术随笔41篇。2000年,获教育部“首届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

图书目录

序 “关于”法律之诠释
科学与诠释:法哲学研究的两种理路
  一、法哲学的科学取向与诠释学取向
  二、法哲学研究的诠释学转向
  三、法哲学诠释学取向之当代发展及其模式
  四、法哲学在诠释学转向中对待科学的态度
第一章 法律与意义:什么是诠释学法学
  第一节 法律作为符号
   一、法律符号的主体需求背景
   二、法律符号的社会文化背景
   三、法律符号的自然地理背景
   四、规范生活:法律符号下的人类实践
  第二节 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律意义
   一、自治与沟通:法律的意义追求
   二、法律的本体意义
   三、法律的象征意义
   四、法律的意义冲突及其救济
  第三节 法律意义“标志”的诠释学审查
   一、法律解释:诠释学的前史
   二、法律背景的解释:追寻法律的合法性
   三、作者动机的解释:图解立法者意志
   四、文本内容的解释:法律的意义确定性追求
   五、关于法律的对话:解释者的“视域交融”
第二章 事实与规范:诠释学法学的对象
  第一节 事实之为诠释学法学的对象
   一、诠释学法学视野中的事实释义
   二、事实诠释之一:确定法律的合法基础
   三、事实诠释之二:判例法的产出方式
   四、事实诠释之三:法律的实践运用
   五、真相的虚妄:事实的冲突与明晰
  第二节 规范之为诠释学法学的对象
   一、规范:法律的文本形式
   二、语言性的法律规范文本
   三、行动性的法律规范文本
   四、文字性的法律规范文本
   五、相对的理性:规范的冲突与明晰
  第三节 事实与规范的矛盾及其处理
   一、事实与规范:矛盾的必然性
   二、以事实补救规范
   三、以规范诠释事实
   四、利益协调:事实与规范的取舍
第三章 作者和读者:心镜中的法律图像
  第一节 法律的作者
   一、谁是法律的作者:学理诠释
   二、谁是法律的作者:实践形态
   三、作者:创造法律还是表述法律
四、作者心镜中的法律图像
  第二节 法律的读者
   一、民众:行动中的阅读和解释
   二、法律家:应用中的阅读和解释
   三、法学家:批判中的阅读和解释
   四、法律阅读中的误解、曲解及其原因
  第三节 作者与读者的阅读秩序
   一、作者的阅读秩序
   二、读者的阅读秩序
   三、秩序中的阅读
   四、诗意的法律
第四章 理解和解释:法学家心镜的法律图像
  第一节 法学家理解法律的向度
   一、对法律之理解的阐释
   二、追问人类社会实践的价值关系
   三、寻求法律字面背后的逻辑法则
   四、解读人类行为的规范性及其法律意蕴
   五、理解法律的隐喻:法学家的法律前见
  第二节 法学家解释法律的立场
   一、价值立场:自然正义、神学正义、实证正义
   二、规范:现实社会的统治关系
   三、事实:人类交往行动的实在关系
   四、利益:降低交易成本的游戏规则
   五、文化:尊重不同“类”的固有生活方式
  第三节 法学家诠释法律的特征及地位
   一、精英立场的解释
   二、逻辑化与学理化的诠释
   三、批判和反思的诠释
   四、自治与多元的诠释
   五、法学家诠释法律的地位
第五章 语言与文字:诠释法律的工具及效力
  第一节 诠释法律的语言工具及其效力
   一、诠释法律的语言霸权主义
   二、通过语言诠释法律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三、以语言诠释法律的效力问题
   四、以语言诠释法律的无效问题
  第二节 诠释法律的文字工具及其效力
   一、诠释法律中的文字霸权主义
   二、文字霸权主义的精英特征
   三、以文字诠释法律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四、以文字诠释法律的效力问题
  第三节 诠释法律的其他工具
   一、诠释法律的逻辑工具
   二、诠释法律的修辞工具
   三、诠释法律的语法工具
   四、诠释法律的“科学”工具
第六章 差异与整合:诠释法律的多样性及沟通
  第一节 诠释法律的多样性:表现
   一、诠释法律之表现方式的多样式
   二、诠释法律之方法的多样性
   三、诠释法律之目的的多样性
   四、诠释法律之效力和结果的多样性
  第二节 诠释法律的多样性:成因及意义
   一、“前见”在场与诠释法律的多样性
   二、事物的法的本质与诠释法律之多样性
   三、法律的多元存在与诠释法律的多样性
   四、诠释者的主观意图与诠释法律的多样式
   五、诠释法律多样性的意义说明
  第三节 诠释法律的整合及其意义
   一、诠释法律的整合:一种美学的维度
   二、诠释法律之整合的原因
   三、诠释法律之整合的一般方法
   四、诠释法律之整合的意义说明
第七章 主观与客观:诠释法律的可能趋向
  第一节 诠释法律的主观性及其原因
   一、诠释法律的主观性释义
   二、诠释法律的主观性:事物关系的向度
   三、诠释法律的主观性:法律内蕴的向度
   四、诠释法律的主观性:读者视界的向度
  第二节 诠释法律的客观性及其原因
   一、诠释法律的客观性释义
   二、诠释法律的客观性:事物关系的规律
   三、诠释法律的客观性:法律文本的规范
   四、诠释法律的客观性:主体认知的能力
  第三节 诠释法律不同趋向之意义和局限
   一、诠释法律不同趋向的意义及其条件
   二、诠释法律之不同趋向的局限
   三、诠释法律不同趋向之局限的救济机制
   四、第三种可能趋向:诠释法律的公理性
第八章 方法与真理:诠释法律的过程与目的
  第一节 诠释方法:通向法律的真理之路
   一、方法的困惑:诠释学中有关方法之争的启示
   二、诠释法律:方法不能缺席
   三、认识视野中诠释法律之方法的特点
   四、本体视野中诠释法律之方法的特点
   五、实践视野中诠释法律之方法的特点
  第二节 达致真理:诠释法律的憧憬
   一、真理的分歧与必要的释义
   二、诠释法律之真理的绝对主义观念
   三、诠释法律之真理的相对主义观念
   四、法律:存在的真理与诠释的真理
   五、法律真理的永恒距离与永恒的诠释
  第三节 诠释法律的相对合理原则
   一、诠释法律的相对合理原则释义
   二、诠释法律相对合理之历史根据
   三、诠释法律相对合理之文化根据
   四、诠释法律相对合理之认识根据
   五、法律的终极关怀与诠释法律的永恒 主要参考文献
  一、国内著作
  二、译著
  三、英文资料
后 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