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育教育学理论语文教学艺术论

语文教学艺术论

语文教学艺术论

定 价:¥15.50

作 者: 韦志成著
出版社: 广西教育出版社
丛编项: 学科现代教育理论书系
标 签: 汉语

ISBN: 9787543525153 出版时间: 1996-01-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1cm 页数: 267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提要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教学不能没有艺术。本书从备课、授课、课堂管理、优化教学等方面揭示了语文教学艺术的奥秘,运用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实例,着重论述了实施语文教学艺术的技巧和方法。指导教学,具有突出的可操作性。语言优美、生动,阅读中给人丰富的艺术享受。片断:德国大诗人海涅在1848年5月的一天,抱病到法国卢浮宫向维纳斯女神诀别,在其长诗《罗曼采罗》的后记中写道:……那一天是我最后一次外出的日子,我和那在我幸福的时代所崇拜的可爱的偶像告别。我费了辛苦,拖曳着脚步,才到了卢浮宫博物馆。当我踏进那座崇高的大厅,看到那位鸿福无疆的美的女神——我们那位可爱的米洛斯岛的妇女站在她的台座上,我几乎痛哭失声。我在她的足下躺了许久,哭得十分伤心,连一块顽石都对我动起怜悯之心,那位女神也同情地俯视着我,又无可奈何,好像对我说,“你没瞧见,我没有双臂呀,因此,对你是爱莫能助的!”对于座稀世的雕像,诗人感到了她“真实的生命,’,她的神奇;抚摸这座雕像,甚至觉得她是温暖的,她是有情的。这高超的人体艺术给诗人无穷的力量。原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在回忆录中,讲过小时候有一年过节,读到法国作家福楼拜的短篇小说《朴素的心》的神秘心情。他偷偷地爬到一间杂货店的屋顶,读着读着,着魔似的一下子被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场景迷住了,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外界的任何声音都听不到,任何事物看不见了,像聋子瞎子一样,节日的喧嚣声和夕阳下美丽的原野都似乎远离了他。只有小说的主人公,一个普通的厨娘在他身边来回走动,和他亲切交谈。于是,引起他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他拿着书,兴奋地跑出门外,对着阳光展开书页,希望从字的后面找出引诱他着迷的秘密来。一篇小说勾魂摄魄,把高尔基幼小而孤寂的心灵迷住了。音乐、雕塑、文学等艺术作品能够产生一种神奇的迷人的力量,叫人流连忘返,驻足于前;能触动人的感情深处,使人产生愉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气质、情操、意志、品格,塑造人的灵魂,给人开拓的勇气和创造精神,这就是不可低估的艺术力量。可以毫不夸饰地说,谁拥有艺术力量,谁就能改造一切,达到它应该达到的目的。教学也是艺术,它同样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常听人们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正是对执教者“教学艺术”的褒奖。对执教者来说,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运用了“教学艺术”。过去,乃至现在仍有不少教师把语文课上成了“讨厌课”、“陪坐课”、“休息课”、“做其他作业的课”等,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重理轻文”,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不注重“教学艺术”则不能不是主要原因之一。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语文教学艺术研究。教学艺术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孔夫子首创的教学启发式就是高超的教学艺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至今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芒。孟子提出“引而不发,跃如也”,继承了孔子的教学艺术的主张,并且强调“教亦多术矣”(《孟子·告子下》),指示教师追求教学艺术的多样化,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序言》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大教学论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教学论的意思是指教学的艺术“,这种艺术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他对教学论的精辟概括,揭示了教育学的基本思想,道出了教学艺术对教学的极端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深刻指出:“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①他把教学艺术同科学、技术并列,表明教学艺术的价值和作用。本书前言前言科学和艺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它们各自从山麓出发,在山巅会合。“越要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越要艺术化。”(福楼拜语)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是,究竟什么是教学艺术?为什么要研究教学艺术?怎样实施教学艺术?对于这三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人们求贤若渴地盼望着回答。《语文教学艺术论》试图回答。“艺术”有三种解释:一是指用形象来反映现实,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叫观念形态),如文学、戏剧、曲艺、影视、舞蹈、音乐、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建筑等都是。二是指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方式方法,三是指形状独特而美观的事物。教学艺术兼有这三种含义:它是用形象来表达现实(教学内容)的某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以教师个体的形象为主体,如教师的仪表、声调、表情、眼神、手势等来“传道、授业、解惑”,或者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教学内容中的例证形象,揭示事实形象的意义;或者运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直观教具、电化教学、挂图、板书等,明示教学内容的意义,增进学生的理解。它是教师富有独创性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师形象是“个性”的,“课如其人”,教学“千个师傅千个法”,“我以我法上讲台”。它是美观的。教学艺术具有莫大的魅力吸引学生想学爱学,激发学生乐学的高涨的求知欲望,给他们带来学习成功的愉悦,得到强烈的艺术享受,收取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艺术是教师激励学生乐学,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技术,富有个性形象的完美综合。基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开智性和人文性,语文教学首先姓“语”(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指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落实语文科的工具性价值;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落实语文科的开智价值;在学习语言中,让学生体验中华民族积淀的意识、情操,认同先民的优良传统,对先民心声的语言进行个别的同化,中国语文铸造中国魂,落实语文科的人文价值。因此,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能转化的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是一个智、德交织的知、情、意合一的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真、善、美合一的过程,所以教学必须以科学为基础,以教学艺术为方法。诚如近代学者俞子夷所指出:“我们教学生,若没有科学的根据,好比盲人骑瞎马,实在危险。但是只知道科学的根据而没有艺术的手腕处理一切,却又不能对付千态万状、千变万化的学生。所以教学法一方面要把科学做基础出,一方面又不能不用艺术做方术。”①只有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如同一切艺术探索的道路一样,教师怎样获得教学艺术呢?要走进教学艺术的殿堂,攀摘“神乎其技”‘‘神而明之”的教学艺术的明珠,只有靠教师的“修炼’’了。为了帮助广大教师能够掌握语文教学艺术,本书采撷了教坛优秀教师成功的教例,重点论述了备课、授课、课堂管理、优化教学以及实现教学艺术的途径,全方位透视了语文教学艺术的秘密。语文教学艺术是花,它应该姹紫嫣红,馥郁芬芳,等待广大教师去栽培;语文教学艺术是玉,它应该晶莹剔透,光彩夺目,期盼广大教师去攻璞琢玉。

作者简介

  韦志成湖北黄冈人,1940年8月生,语文教育家。武汉教育学院教授,语文教学法教研室主任,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语文教育学部主任。编著14本书,发表论文200余篇,计500多万字,其中专著《中学语文美育》获全国优秀教育著作三等奖,《语文教育原理》获全国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主编《语文教育新论丛书》获全国优秀教育著作二等奖。应邀在北京、海口、西安、曲阜等地讲学130余场。中央电视台曾报道先进事迹,1987年武汉市政府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4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学一等奖。《人民日报·海外版》1996年1月16日曾专文介绍其治学及科研成果。

图书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教学艺术的含义
第二节 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教学艺术的功能
第二章 语文教学艺术的新思维
第一节 为培养能力而教
第二节 不教之教的奥秘
第三节 师生是合作关系
第四节 “乐学”是教改的使命
第五节 用“美”吸引学生
第三章 备课的艺术
第一节 明了学生实际的艺术
第二节 确立教学目标的艺术
第三节 探求教材价值的艺术
第四节 进行教学设计的艺术
第四章 课堂教学的艺术
第一节 沟通学生心理的艺术
第二节 诱导启发的艺术
第三节 教育机智的艺术
第四节 迁移精题的艺术
第五节 教师语言的艺术
第五章 课堂管理的艺术
第一节 驾驭课堂的艺术
第二节 设置教学氛围的艺术
第六章 优化教学的艺术
第一节 开讲的艺术
第二节 提问的艺术
第三节 板书的艺术
第四节 课堂结构的艺术
第五节 课堂教学节奏的艺术
第六节 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
第七章 实现教学艺术的途径
第一节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第二节 从必然到自由
主要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