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诉讼法审判管理学

审判管理学

审判管理学

定 价:¥20.00

作 者: 李玉杰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一般性实务用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3643569 出版时间: 2003-07-01 包装: 平装
开本: 页数: 300 字数:  

内容简介

  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工作的主题。公正与效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四大因素:一是国家司法体制,二是社会法制文化,三是审判人员素质,四是审判管理水平。在这四项因素中,司法体制、社会法制文化对公正与效率的作用是间接的;审判人员素质和审判管理水平,对公正与效率主题的实现,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审判管理水平,在决定公正与效率的四个因素中,是最活跃,最关键、最具变化性的因素。高水平的审判管理,可以弥补司法体制中不利于实现公正与效率的缺陷,可以有效克服社会法制文化中不利于公正与效率的消极成分,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制约审判人员负面素质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挖掘审判人员的潜力,甚至成倍扩大审判人力资源的效能。管理学现在已成为社会科学的一门显学,在西方社会,经理人即专业管理人才,已经成为一个显赫的社会阶层。经理革命的本质实为管理革命,经理革命的出现既是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管理学兴盛孕育的结果。西方公司的管理方法、管理经验,已经广泛渗透到各种社会组织的管理,尤其是政治管理、政府管理。

作者简介

  李玉杰,1964年出生,河南省唐河县人,法学硕士,现任河南省登封市人民法院院长。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近二十篇理论文章,其中《审判组织运行机制改革方法论》、《审判组织运行机制的设计》、《一把手关键要抓好三件大事》等理论文章先后被《新华社信息中心领导决策参考》、《检察与审判》、《公民与法》等多家刊物采用;2001、2002年参与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调研课题组,撰写的《河南省环境法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荣获获等奖;参与撰写的《我省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焦点与对策研究》一文,荣获二等奖。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审判管理与审判机关管理1
一、对管理者及其管理活动的管理是其他管理的前提1
二、审判是一种国家管理职能4
三、法官是国家管理者5
四、审判管理、法官管理与审判机关管理7
五、为什么是“审判管理学”8
第二节 中国审判管理的特殊必要性10
一、最深刻的变革时代10
二、空前复杂的司法环境11
三、复杂的社会价值观念对法官思想与行为的冲击12
第三节 制约审判管理的社会要素13
一、审判管理与政治体制13
二、审判管理与司法体制15
三、审判管理与社会精神文化16
四、审判管理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水平18
五、审判管理与法官素质19
六、审判管理与司法技术装备水平20
第四节 审判管理价值21
一、高度动员司法资源21
二、为审判工作创造优良的内外环境23
三、审判管理价值悖论24
四、弃“或”择“和”27
第五节 审判管理问题30
一、审判管理现状30
二、审判管理的三个突出问题32
三、审判管理发展趋势34
第六节 中国审判管理学的逻辑结构35
第二章 审判权力与审判管理
第一节 审判权性质与审判管理37
一、审判权是政权执行法律规范的一种能力37
二、审判权性质与审判管理38
第二节 审判权要素与审判管理39
一、构成审判权系统的子系统39
二、审判权要素与审判管理41
第三节 审判权功能与审判管理42
一、审判权的功能42
二、审判权功能与审判管理44
第四节 审判权特征与审判管理44
一、审判权特征44
二、审判权特征与审判管理47
第五节 审判权存在方式与审判管理47
第六节 审判管理应遵循的价值原则49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主权与依法治国
的统一49
二、实现政治价值、社会价值与法律价值的统一50
第三章 审判规律与审判管理
第一节 审判系统分析52
一、审判主体系统52
二、审判客体系统53
三、审判过程系统55
第二节 审判认识规律56
一、审判活动是认识活动56
二、审判认识活动的特征57
1.认识目的鲜明的实践特征57
2.对认识水平要求的随机性58
3.审判认识只能是间接认识58
4.审判认识客体的复杂性59
5.审判认识必须在程序规范约束下进行59
6.审判认识手段的有限性60
7.审判认识标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60
8.审判认识结果的可隐蔽性62
9.审判认识结果与审判认识主体的低相关性63
10.审判认识结论的权威性63
三、审判认识规律与审判管理63
第三节 审判信息规律64
一、审判与信息64
二、审判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68
三、科学的审判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司法公正与
效率的重要手段70
第四节 审判决策规律73
一、审判就是决策73
二、审判决策的特殊性74
1.审判决策是问题决策74
2.审判决策是运行性决策75
3.审判决策是结构性决策,但也有非结构性
决策的案件76
4.方案评价标准的特殊性76
5.选择方法的特殊性78
三、审判决策规律与审判决策管理79
第五节 审判效果规律81
一、审判活动的产出81
二、审判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复杂关系81
三、审判社会效果的控制83
第六节 审判规律与审判管理的技术原则84
第四章 审判管理组织
第一节 组织理论与审判的组织问题86
一、组织86
二、组织功能87
三、组织结构90
四、组织结构要素93
五、审判作业组织与审判协调--管理组织95
第二节 审判作业组织理论与实务96
一、合议庭96
二、审判组织单元101
三、审判委员会105
第三节 审判管理组织理论108
一、司法三权及其关系108
二、设置审判管理权的法律、逻辑与“事实”依据114
三、设置审判管理权不违背司法独立原则115
四、审判管理范围细分117
五、审判管理工具118
六、审判管理组织的设计空间118
第四节 审判管理组织实务119
一、审判管理战略机构119
二、审判管理职能机构122
三、审判管理事业部机构124
第五节 审判管理体制设计128
一、审判管理体制128
二、一个理想的审判管理体制模式132
三、当前中国审判管理体制所处的生命周期135
四、中国审判管理体制发展方向137
五、审判管理体制设计操作139
第五章 审判运行机制
第一节 审判运行机制的功能、体系、要素144
一、审判运行机制144
二、审判运行机制功能146
三、审判运行机制体系146
四、有效规范的九个要素149
五、审判运行机制在审判管理中的作用152
六、审判运行机制的表达方式152
第二节 审判运行机制与审判组织机构、审判业务流程153
一、审判运行机制与审判组织机构153
二、审判核心流程分析154
三、审判运行机制与审判核心流程的关系156
第三节 审判运行机制的悖论157
一、效率的悖论157
二、公正的悖论159
三、公正与效率的悖论161
第四节 审判程序控制165
一、程序、控制程序与程序控制165
二、审判程序控制的意义167
三、审判程序控制的重点168
四、审判程序控制的手段169
五、审判程序控制的原则171
第五节 审判行为控制173
一、审判行为控制的意义173
二、审判行为控制的范围174
三、审判行为控制的手段174
四、审判行为控制的原则与方法175
五、错案责任追究176
第六节 审判质量控制177
一、审判质量177
二、审判质量管理的特点179
三、审判质量控制重点180
四、审判质量控制体系181
五、审判质量控制方法185
六、审判质量控制原则188
第七节 审判事务协调189
一、审判事务协调原理189
二、审判事务协调目标191
三、审判事务协调机构194
四、审判事务协调策略197
五、审判事务协调原则199
第八节 审判运行机制设计原则200
一、系统原则200
二、涵括原则202
三、兼容原则202
第九节 审判运行机制操作203
一、审判运行机制不能代替审判管理203
二、审判运行机制操作主体204
三、审判运行机制的稳定与及时调整的关系204
第六章 审判人力资源
第一节 审判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205
一、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205
二、审判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206
三、审判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208
第二节 审判人员的激励机制209
一、激励理论209
二、影响审判人员行为的外在特殊因素213
三、审判人员激励机制215
第三节 审判人员绩效考评217
一、审判人员绩效考评的目的与作用217
二、审判人员绩效考评的特殊性219
三、审判人员考评项目220
四、审判人员考评方法223
五、审判人员考评原则225
六、审判人员考评程序226
七、建立审判人员考评机构的原则227
八、审判机关中层与高层主要管理人员的考评229
第四节 审判人员职业培训231
一、审判人员职业培训内容231
二、审判人员职业培训方式232
三、法院在法官职业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233
第五节 审判人员的分类管理234
一、审判人员分类管理的必要性234
二、审判人员分类管理的方法235
三、法官助理群体的管理236
第七章 审判支持系统
第一节 审判支持系统要素238
一、组织的两大系统238
二、审判支持系统的构成239
第二节 审判支持系统的定位239
一、树立审判工作中心意识239
二、审判支持系统的职能240
第三节 审判支持系统的管理241
一、审判支持系统工作的监督问题241
二、审判支持系统工作的考核242
三、司法行政后勤工作的社会化243
第八章 审判环境优化
第一节 审判环境系统分析245
一、审判环境结构245
二、法院与环境关系的特殊性246
三、法院环境系统中存在的问题247
第二节 审判环境优化目标249
第三节 审判环境优化方略250
一、强化联络沟通250
二、改善司法输出254
三、推进司法体制改革256
第九章 审判管理手段
第一节 管理手段258
第二节 审判管理可以引进的其他领域的管理手段260
一、现代综合性学科260
二、现代管理学265
三、社会学与心理学265
四、现代科学技术266
第三节 审判管理从其他领域引进管理手段的原则266
一、与审判规律和审判管理规律兼容的原则266
二、从本院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267
三、兼收并蓄原则267
第十章 审判管理改革
第一节 审判方式改革与审判管理改革270
第二节 中国审判管理改革的历史必然性270
第三节 审判管理改革的方法272
一、管理变革的两种方法272
二、审判管理改革方法的选择275
第四节 审判管理改革的动力与阻力277
一、阻力分析277
二、改革的动力278
三、阻力与动力的消长278
第五节 审判管理改革推行要点279
第十一章 法院文化建设
第一节 法院文化的特殊性280
一、文化与组织文化280
二、法院文化的特殊性282
第二节 法院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283
第三节 法院文化建设内容284
一、司法理念创新284
二、审判方式与审判管理改革285
三、审判作风建设286
第四节 法院文化建设方案的策划287
一、个性定位287
二、个性形式287
第五节 法院文化建设方法288
一、组织方法288
二、心理方法289
三、网络方法290
第十二章 法院院长方略
第一节 角色意识291
第二节 战略观念292
第三节 策略艺术294
第四节 自我约束、自我管理296
第五节 与时俱进297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