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辅语文阅读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

定 价:¥9.90

作 者: 萧红 著,梁士朋 改编
出版社: 希望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语文阅读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37943321 出版时间: 2009-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42 字数:  

内容简介

  对于《呼兰河传》,茅盾曾这样评价: 《呼兰河传》给我们看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可又不是没有音响和色彩的。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 萧红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种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这在她心灵上留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由此可以看出“寂寞”是萧红一生心境的关键词。呼兰河小城的生活在萧红看来是寂寞的,而她的童年生活也是寂寞的,从童年起寂寞就深深地烙在了萧红的心上。为了摆脱寂寞,萧红从中国的最北端走到了最南方,从童年走到青年再到中年,许多年过去了,萧红的寂寞依旧深重,始终如影随形。可以说,终其一生萧红都没有摆脱寂寞。多年的漂泊之后,萧红在人生的末端,重新回顾童年的生活,握笔写下《呼兰河传》,想必是在为了替自己的心灵寻找归属吧。尽管呼兰河城不是安详宁静的天堂,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和愚昧、苦难和悲凉,荒凉的土地上四处弥漫着绝望。但是萧红还是用平和、淡泊的语气叙述了故乡的种种,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她信手而又仔细地拈来一片片记忆的碎片,将其一一摆出来,并在抒写的过程中一一回味那份独属于童年、独属于乡土的气息,呼兰河小城就是萧红心灵的家。书里慈爱的祖父现后花园的动植物是萧红生命中至为重要的一抹暖色,是她生命的慰藉和源泉所在。

作者简介

  1911年6月2日,萧红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内一个地主家庭,取名张乃莹。1919年,生母病故。继母与她感情淡漠,父亲思想保守,专制顽固,家中只有年迈的祖父能给她一点儿安慰。1927年萧红考进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读书,喜爱绘画和文学。1930年,父亲令她退学与未婚夫王恩甲完婚。19岁的她不愿意让父亲包办自己的婚姻,便逃出家庭,终生不曾再回过呼兰县的家。1931年,这个无家、无业、无处栖身的姑娘,在窘迫之际遇上王恩甲,先受骗后被弃,孤身困于旅馆。1932年,在即将被旅馆老板贩卖以抵所欠旅食费时,她得到萧军的帮助,逃离出困境。这年秋天,她与萧军结合,开始了共同的生活。1934年,日伪在“满洲国”加紧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她和萧军因编辑进步刊物随时都有被逮捕的危险,便于6月离开哈尔滨至青岛。10月又因青岛形势险恶奔赴上海,两人同鲁迅接触并受其影响。1936年7月,她因萧军的感情背离和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只身东渡日本。1937年1月,她返回上海。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成为“孤岛”后,她应李公朴之约,于1938年1月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书,其后和萧军分手。1940年,她和端木蕻良去了香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陷香港。她正患严重肺病,靠朋友的接济住院治疗。1942年1月13日,她被医生误诊为喉瘤,喉管开刀,病情恶化。21日,所住医院被日军占领,改为日本战地医院,萧红被送进红十字会设立的临时医院中。22日,在战争与病痛的折磨中,她与世长辞,年仅32岁。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