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工业技术理论/总述注水开发阶段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与油水分布规律

注水开发阶段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与油水分布规律

注水开发阶段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与油水分布规律

定 价:¥48.00

作 者: 董凤娟,任大忠,卢学飞
出版社: 中国石化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1452146 出版时间: 2019-03-01 包装: 平装
开本: 大16开 页数: 184 字数:  

内容简介

  以吐哈油田某低渗透储层为研究对象,在对储层沉积背景、构造背景及储层特征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多参数识别、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储层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并对不同类型储 层流动单元的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可动流体赋存特征、流体渗流机理及注水开发效果进行了深入剖析分析,在油田生产动态验证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油田的进一步挖 潜、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本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注水开发阶段储层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供石油勘探、油田科技工作者及管理者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 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董凤娟, 西安石油大学讲师,工学博士。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石油创新基金和油田科研攻关项目10余项,指导省级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项;参编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海洋油气工程概论》。

图书目录

第1章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1)

11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必要性(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2)

121国外研究状况(2)

122国内研究状况(3)

13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探讨(9)

131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9)

132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发展趋势(10)

14研究思路和方法(12)

141研究思路(12)

142技术路线(13)

参考文献(14)

第2章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地质特征(19)

21研究区构造位置及其构造特征(19)

22油藏特征(20)

221油藏温度压力系统(20)

222油藏驱动方式(20)

223油藏类型(21)

23流体性质(21)

231原油性质(21)

232天然气性质(21)

233地层水性质(22)

234流体分布特征(23)

24研究区地层系统(23)

241沉积地层概况(23)

242研究区沉积环境(24)

25地层划分方案(26)

251地层对比的目的及思路(26)

252研究区标志层特征(27)

253地层划分方案(28)

26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沉积相特征(29)

261沉积相的相关概念(29)

262岩心相标志(32)

263沉积微相划分及测井相特征(37)

264沉积微相对储层结构的控制作用(40)

265不同沉积微相物性特征(40)

27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物性及含油性(44)

271储层物性及含油性(44)

272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物性及含油性(45)

28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非均质性(50)

281储层非均质性分类(50)

282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非均质性(52)

参考文献(53)

第三章储层流动单元划分(55)

31储层流动单元的基本概念与划分原则(55)

311储层流动单元的基本概念(55)

312储层流动单元的层次性(56)

313储层流动单元的动态性(57)

314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原则(57)

315划分储层流动单元参数的选取(58)

32数学地质与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61)

321数学地质(61)

322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64)

323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思路(69)

33基于AHM法的低渗透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70)

33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70)

332构造判断矩阵(70)

333构造属性判断矩阵(71)

334权重确定(71)

335基于AHM法的低渗透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72)

34基于灰色AHP法的低渗透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75)

341灰色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及其步骤 (75)

342基于灰色-AHP法的低渗透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76)

35基于熵权法的低渗透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78)

351熵权法计算客观权重的基本原理(79)

352基于熵权法的低渗透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81)

36基于熵权-AHM法的低渗透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83)

361基于AHM法的主观权重确定(83)

362客观权重的确定(83)

363低渗透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83)

37储层流动单元的类型评价及其特征分析(85)

371储层流动单元的类型(85)

372不同类型储层流动单元的分布特征(86)

参考文献(94)

第四章不同类型流动单元储层特征(97)

41储层流动单元与沉积微相之间关系(97)

411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的物性及含油性特征(97)

412流动单元与沉积微相的关系(98)

42不同流动单元储层岩石学特征(101)

421研究区三间房组储层岩石学特征(101)

422不同类型流动单元储层岩石学特征(104)

423不同类型储层流动单元的填隙物特征(106)

424成岩作用对不同类型流动单元储层物性的影响(110)

43不同类型储层流动单元微观孔隙结构特征(116)

431不同类型流动单元微观孔隙类型及连通性(116)

432基于高压压汞技术表征孔隙结构特征(118)

433基于恒速压汞技术表征孔隙结构特征(128)

44不同类型储层流动单元油水相渗特征(133)

441非稳态法油水相对渗透率测定(133)

442不同类型储层流动单元油水相渗曲线特征(134)

443不同类型储层流动单元油水相渗参数特征(136)

45不同类型储层流动单元可动流体赋存特征(137)

451可动流体百分数测试原理(137)

452实验方法及样品(139)

453可动流体T2截止值测定(140)

454不同类型储层流动单元可动流体赋存特征(142)

46不同类型储层流动单元X-CT成像特征(142)

461试验简介(143)

462X-CT成像技术原理(143)

463实验过程(144)

464实验结果及分析(145)

47不同储层流动单元水驱油特征(152)

471真实砂岩微观模型驱替实验(152)

472不同储层流动单元微观渗流特征(155)

参考文献(157)

第五章不同储层流动单元注水开发效果及油水运动规律分析(160)

51丘陵油田生产动态变化特点(160)

52注水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分析(162)

521不同沉积微相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162)

522微构造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163)

523微观孔隙结构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164)

524不同成岩作用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165)

525可动流体饱和度与驱油效率之间关系(166)

526驱替压力对驱油效率的影响(167)

527驱替速度对驱油效率的影响(168)

528水驱倍数对驱油效率的影响(169)

529原油黏度对驱油效率的影响(171)

5210微裂缝对驱油效率的影响(171)

53不同类型流动单元注水开发效果分析(173)

531不同类型储层流动单元初期产能(173)

532注入水推进方向受流动单元类型的影响(175)

533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的吸水特征(176)

534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的见效见水特征(177)

535不同类型流动单元水淹特征分析(177)

535不同类型储层流动单元开发动态分析(182)

参考文献(183)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