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管理管理学理论跨越死亡之谷,决战达尔文海:ST理论在新兴技术产业化的应用与实践

跨越死亡之谷,决战达尔文海:ST理论在新兴技术产业化的应用与实践

跨越死亡之谷,决战达尔文海:ST理论在新兴技术产业化的应用与实践

定 价:¥148.00

作 者: 刘贻新,张光宇 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30692290 出版时间: 2021-1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24 字数:  

内容简介

  《跨越“死亡之谷”和“达尔文海”:ST理论及其在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应用》将ST理论和政策组合这两个前沿理论与新技术产业化管理这一重大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围绕“如何助力新技术成功跨越‘死亡之谷’和‘达尔文海’两道鸿沟且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破解当前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困境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旨在揭示可持续转型的机理机制,为把握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规律和培育成效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分析模型和经验借鉴。

作者简介

暂缺《跨越死亡之谷,决战达尔文海:ST理论在新兴技术产业化的应用与实践》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导论
第1章 实现新技术产业化须跨越的鸿沟 3
1.1 加快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4
1.1.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4
1.1.2 转型升级的先导力量 5
1.1.3 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 5
1.2 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鸿沟与困境 7
1.2.1 两道鸿沟 7
1.2.2 发展困境 11
第2章 新技术产业化管理的研究 12
2.1 文献研究的计量分析 12
2.1.1 中文文献 13
2.1.2 外文文献 16
2.2 重点研究领域的分析 19
2.2.1 影响因素 19
2.2.2 发展机理 21
2.2.3 培育路径 23
2.2.4 政策评价 24
2.3 管理研究存在的不足 26
第二篇 理论概述
第3章 可持续转型理论 31
3.1 理论概述 31
3.1.1 背景依据 31
3.1.2 核心思想 34
3.1.3 研究特征 35
3.1.4 关键术语 37
3.2 知识图谱分析 39
3.2.1 CiteSpace知识图谱 40
3.2.2 ST研究外文文献分析 40
3.2.3 ST研究中文文献分析 53
3.3 框架与主题 59
3.3.1 分析框架 59
3.3.2 研究主题 64
3.4 对新技术产业化研究的适用性 72
3.4.1 必要性分析 72
3.4.2 可行性分析 73
第4章 政策组合理论 76
4.1 政策组合研究概述 76
4.1.1 研究背景 76
4.1.2 概念涵义 77
4.1.3 特征属性 78
4.2 文献计量分析 80
4.2.1 总的计量分析 80
4.2.2 创新领域中的政策组合研究 82
4.2.3 政策领域中的政策组合研究 83
4.3 框架与主题 85
4.3.1 分析框架 85
4.3.2 研究主题 90
4.4 与新技术产业化研究的适用性 96
4.4.1 必要性分析 96
4.4.2 可行性分析 97
第三篇 机理探究
第5章 新技术产业化障碍因素的识别与分类 101
5.1 障碍因素的识别 101
5.1.1 思路与方法 101
5.1.2 归纳与合并 102
5.1.3 问卷与访谈 106
5.2 障碍因素的分类 107
5.2.1 环境层面 108
5.2.2 供给层面 108
5.2.3 需求层面 108
5.3 新技术产业化障碍因素的动态性分析 108
第6章 ST视角下新技术产业化的机理与机制 110
6.1 机理 110
6.1.1 作用过程角度:SNM-MLP综合模型 110
6.1.2 空间集聚角度:local-global生态位模型 117
6.2 路径 119
6.2.1 转型路径的分类 120
6.2.2 转型路径的切换 123
6.3 实验 124
6.3.1 生态位实验 124
6.3.2 有限的社会-技术实验 125
6.3.3 转型实验 126
6.3.4 草根实验 127
6.3.5 可持续性实验 128
第7章 ST视角下保护空间的功能与机制 130
7.1 保护空间的基本概述 130
7.1.1 ST理论中保护空间的研究 130
7.1.2 保护空间的典型特征 131
7.1.3 保护空间的功能属性 132
7.2 保护空间的运行机制 137
7.2.1 触发机制—保护空间的构建 138
7.2.2 作用机制—保护空间的功能 138
7.2.3 反馈机制—保护空间的效果 139
7.2.4 退出机制—保护空间的撤离 139
7.3 保护空间的评价模型 139
7.3.1 构建思路 140
7.3.2 评价模型 141
第8章 ST视角下保护空间的构建与分析 145
8.1 中国NEV产业概述 145
8.2 数据采集及编码 147
8.2.1 数据采集及说明 147
8.2.2 分析单元及编码 147
8.3 信度和效度评估 150
8.3.1 信度评估 150
8.3.2 效度评估 151
8.4 计量结果分析 152
8.4.1 中国NEV产业政策文件的时空分析 152
8.4.2 X维度:政策工具分析 153
8.4.3 X维度与Y维度及Z维度的关系分析 158
8.4.4 启示与建议 160
第四篇 评价分析
第9章 ST视角下保护空间的建模与仿真 165
9.1 SD及其在NEV产业化中的应用 165
9.1.1 SD概述及其建模过程 165
9.1.2 SD与NEV产业化保护空间的分析 166
9.2 模型构建 169
9.2.1 建模目的和基本假设 169
9.2.2 因果回路图 170
9.2.3 存量流量图 171
9.3 模型检验 174
9.3.1 一般性检验 175
9.3.2 结构性检验 175
9.3.3 真实性检验 176
9.3.4 相关性检验 176
9.4 仿真分析 177
9.4.1 仿真Ⅰ:NEV保护空间水平的演变趋势 177
9.4.2 仿真Ⅱ:三大类型政策工具力度的演进 179
9.4.3 仿真Ⅲ:单一政策工具及其组合的效应 180
9.5 仿真结果校验 186
9.5.1 消费者购买意愿 186
9.5.2 企业参与度 187
9.5.3 NEV产业化水平 188
第10章 政策组合的评估与测量 189
10.1 政策组合评估的回顾 189
10.2 EPCD评估模型 190
10.2.1 模型的基础性分析 190
10.2.2 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193
10.3 Bottom-Up测量模型 195
10.3.1 模型的基础性分析 195
10.3.2 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198
第五篇 应用探索
第11章 ST视角下的行动者网络治理 207
11.1 行动者网络治理的重要性 207
11.2 理论基础和逻辑分析 208
11.2.1 政策组合在新技术可持续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 208
11.2.2 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治理 209
11.3 新技术可持续发展过程的网络治理 213
11.3.1 分析框架的构建 213
11.3.2 网络治理的实施 215
11.4 经验启示 217
第12章 ST视角下的颠覆性创新管理 218
12.1 颠覆性创新管理的重要性 218
12.2 基于ST理论的颠覆性创新管理机制模型构建 219
12.2.1 颠覆性创新 219
12.2.2 ST理论与颠覆创新管理的逻辑关系 220
12.2.3 管理机制模型构建 221
12.3 代表性发达经济体的案例分析 222
12.3.1 颠覆性创新外部演进过程 222
12.3.2 颠覆性技术内生演化过程 224
12.4 经验启示 229
第13章 ST视角下的创新中介机构 231
13.1 ST视角下的创新中介机构 231
13.1.1 创新中介机构的发展演变 231
13.1.2 创新中介机构的发展定位 233
13.1.3 创新中介机构的分类 234
13.2 ST视角下创新中介机构的功能作用 237
13.2.1 前期开发与路径探索阶段 237
13.2.2 创新加速和技术嵌入阶段 238
13.2.3 网络构筑与市场稳定阶段 239
13.3 荷兰皇家旅游俱乐部在创新中的作用 240
13.3.1 前期开发阶段(1898~1909年) 240
13.3.2 创新加速阶段(1910~1940年) 240
13.3.3 市场稳定阶段(1941~1970年) 242
13.3.4 新体制形成阶段(1971年至今) 242
13.4 经验启示 242
第14章 案例介绍 244
14.1 新加坡新生水产业 244
14.1.1 研究背景 244
14.1.2 研究方法 245
14.1.3 研究过程 245
14.1.4 经验启示 253
14.2 瑞士可再生能源产业 254
14.2.1 研究背景 254
14.2.2 研究方法 257
14.2.3 研究过程 260
14.2.4 经验启示 264
14.3 中国山东太阳能热水产业 265
14.3.1 研究背景 266
14.3.2 研究方法 268
14.3.3 研究过程 269
14.3.4 经验启示 276
14.4 中国电动自行车产业 278
14.4.1 研究背景 278
14.4.2 研究方法 281
14.4.3 研究过程 282
14.4.4 经验启示 287
参考文献 289
附录1 ST视角下障碍因素识别的调查问卷 313
附录2 保护空间政策工具编码信度效度评估表 315
附录3 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方程式 318
后记 323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