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育教育学理论高校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研究

高校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研究

高校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研究

定 价:¥98.00

作 者: 孙宇伟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22811505 出版时间: 2022-12-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对“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理论蕴涵和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进行了学理分析;其次立足于高校教学实践,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践行“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原则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剖析,并研究提出高校思政课实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总体思路和科学方法;后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建设性、加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出发,选取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错误或消极社会思潮和观点如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佛系文化、内卷化等,进行了理性分析和批判。

作者简介

  孙宇伟,女,黑龙江海伦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国内期刊及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1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2
四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5
五研究重点难点10
六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10
章高校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理论蕴涵12
节高校思政课的建设性12
一高校思政课建设性的含义及目的12
二高校思政课建设性的对象和评价依据13
三坚持建设性要注意的问题15
第二节高校思政课的批判性25
一高校思政课批判性的含义及目的25
二高校思政课批判性的对象和评价依据28
三坚持批判性要注意的问题31
第三节高校思政课的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37
一高校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必要性37
二高校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含义38
三高校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目标39
四高校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方法论40
第二章高校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历史逻辑41
节百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历史脉络42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阶段43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探索阶段51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发展阶段58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熟阶段70
第二节百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历史规律78
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一以贯之79
二建设性和批判性的地位会发生变化81
三建设性和批判性互相促进84
四相统一效果取决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85
第三节百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经验启示87
一百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历史经验87
二百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当代启示94
第三章高校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实践逻辑100
节高校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实践要求100
一立足新时代的时代要求100
二立足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107
三立足高校思政课本身发展的要求114
四立足青年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要求118
第二节高校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实践方向124
一统一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25
二统一于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30
三统一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136
第四章高校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科学方法143
节切实突出高校思政课建设性的引领作用143
一阐释真理性,有学理支撑地建设144
二体现实效性,有价值引领地建设148
三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地建设153
四增进协同性,多方面共同建设155
第二节自觉增强高校思政课批判性的解惑作用159
一增强主动性,提升批判性地位159
二坚定政治性,及时地批判162
三突出方向性,有价值导向地批判165
四体现科学性,科学有效地批判168
第三节积极促进高校思政课“立”与“破”相统一170
一立与破简单相加,实现立与破在不同问题上的统一171
二立与破相互交融,实现立与破在同一问题上的统一174
三破转向立,实现立与破在共同育人目标上的统一176
第五章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179
节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179
一准确把握如何传导马克思主义180
二准确把握如何传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184
第二节理想信念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88
一准确把握如何传导共产主义远大理想189
二准确把握如何传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193
第三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199
一传导好青年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八字真经”200
二传导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201
三传导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家庭文明202
四在学校规章制度中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4
五严格对照新时代教师要求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6
六引导青年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208
第四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209
一科学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反对文化虚无主义210
二明确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反对文化复古主义213
三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既反对关门主义也警惕文化渗透216
四明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方针,反对僵化地搬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20
第六章立足建设性加强对具体社会思潮和观点的分析批判223
节历史虚无主义223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224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原因225
三思政课如何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229
第二节民族主义239
一民族主义的表现239
二民族主义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原因240
三思政课如何对民族主义进行理性批判和引导243
第三节丧文化249
一丧文化的表现249
二丧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原因251
三思政课如何对丧文化进行理性批判和引导255
第四节佛系文化259
一佛系文化的表现259
二佛系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原因260
三思政课如何对佛系文化进行理性批判和引导265
第五节内卷化271
一内卷化的表现271
二内卷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原因273
三思政课如何对内卷化进行理性批判和引导276
结语280
参考文献281
后记290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