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区域国别史伦敦:塞尔登地图与全球化都市的形成(1549—1689)

伦敦:塞尔登地图与全球化都市的形成(1549—1689)

伦敦:塞尔登地图与全球化都市的形成(1549—1689)

定 价:¥92.00

作 者: [美国]罗伯特·巴切勒 著,于振洋 王博文 译
出版社: 工人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0873617 出版时间: 2024-01-01 包装: 精装
开本: 32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球史学术著作,研究了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末,伦敦从一座区域性城市转变为全球化城市的过程。16世纪50年代,在欧洲最有资格被称为全球化城市的是安特卫普,它是德国与西班牙银币、葡萄牙大米、西班牙糖交易的中心。当时的伦敦只有7.5万人,仅仅算是羊毛和棉布交易中心,正在竭力从黑死病的灾难中恢复。但是到了1700年,伦敦城已经拥有57.5万人,成立了第一批全球贸易公司,并与地中海世界之外的非欧洲国家建立了联系。在这一个半世纪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令伦敦成为一座全球化城市?巴切勒认为,伦敦的成功转型并不仅仅是与被大书特书的大西洋定居、市场和经济有关。通过研究塞尔登地图(藏与牛津大学图书馆的一幅中国古代地图),巴切勒发现了中国商人的贸易航行网络,由此揭示了伦敦的成功转型同样受益于其与东亚贸易城市的邂逅及对东亚贸易的参与。巴切勒指出,在伦敦城的转型过程中,“翻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图书、手稿和地图的翻译上,而且体现在跨文化的思想和知识传播。巴切勒证明“翻译”帮助伦敦理解并适应了全球贸易环境。通过观察伦敦的全球贸易谈判,巴切勒将伦敦知识网络的发展,归结为获得了大量国外资源,更重要的是,摆脱了教会与国王的控制,从而获得了政治和经济的自主权。通过综合有利于伦敦成为一座全球化城市的外部因素和证据碎片,巴切勒撰写了这部关于伦敦城的非欧洲语境的发展史。对于那些对“翻译”具有的文化政治属性、商人与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英国和亚洲的文化和历史地理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

作者简介

  [美]罗伯特·巴切勒(Robert K. Batchelor),佐治亚南方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世界史、英国史、中国史等。 译者简介:于振洋,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为中世纪晚期英国经济社会史。王博文,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为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英国经济社会史。

图书目录

引言: 翻译亚洲
第一章 全球公司
第二章 国家自治
第三章 历史的价值: 语言、记录与法律
第四章 专制主义形象
第五章 世界体系
结 语 亚洲与近代伦敦的形成 354
致谢
手稿注释
注释
索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