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历史

邓文初:俄清远东战略大比拼,为何清廷棋差一着?

雅克萨围城、乌丁斯克围城以及希洛克河之战,发生在中俄外交接触期间的这三场战争,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中俄关系的格局,此后的尼布楚谈判只不过是以法律的形式将战争结果固定下来而已。

 

摘录

邓文初:俄清远东战略大比拼,为何清廷棋差一着?

邓文初(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在俄罗斯远东“雅克萨-尼布楚-乌丁斯克”防线中,外贝加尔地区是薄弱环节。清廷如果从战略上把握住这一点,掌控住外贝加尔地区,而不是将焦点锁定在雅克萨,就能沿勒拿河携势俯冲,拦腰切断俄罗斯整个西伯利亚的军事布局,进而中断俄罗斯的远东扩张进程,如此一来,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帝国就只能是一场梦了。

雅克萨围城、乌丁斯克围城以及希洛克河之战,发生在中俄外交接触期间的这三场战争,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中俄关系的格局,此后的尼布楚谈判只不过是以法律的形式将战争结果固定下来而已。

17世纪晚期俄中两国冲突的重点,聚焦在外贝加尔地区。

外贝加尔地区的局势

当时这一地区的情况是:

原住民分布

17世纪晚期的外贝加尔地区人烟稀少,原住民主要是通古斯部落民。蒙古人在鄂嫩河、色楞格河、额尔古纳河以及楚库河的上游游牧;布里亚特人则在楚库河的下游游牧;流动的通古斯人(牧鹿的鄂伦春人)在北方沿着维季姆河游牧;牧马的通古斯人则沿着石勒喀河一带游牧。

 

邓文初:俄清远东战略大比拼,为何清廷棋差一着?

关于布里亚特人的画像

在叶拉夫纳湖和色楞格河之间的整个地区以及往南到克鲁伦河,由两千名牧马的布里亚特人(霍林斯克的布里亚特人)住在那里,把外贝加尔东部地区的俄国和外贝加尔西部地区的居民分隔开来了。

俄国攻防线的薄弱环节

在17世纪晚期的远东,俄罗斯在西伯利亚势力的布局是由雅克萨——尼布楚——叶尼塞斯克三个战略据点构成的一道攻防线。进,则可以沿着阿穆尔河直达太平洋出海口,控制蒙古高原;退,亦可以驻守叶尼塞河以西的西西伯利亚根据地,利用其资源足以据守任何强大力量的进攻。而这道攻防线的核心,也是其最弱的节点,是外贝加尔地区。只要对俄罗斯在整个远东地区扩张过程做一简单考察,就能发现这一节点的存在。

其从叶尼塞河到进据到太平洋海岸,横贯整个西伯利亚竟然只花了不到五十年时间。叶尼塞河流域自下而上,俄国人在1601年至1628年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先后修筑了曼加泽亚(1601年)、图鲁汉斯克(1609年)、叶尼塞斯克(1619年)、上游克拉斯诺亚尔斯克(1628年)和伊尔库次克(1652年),由下游进入上游,而伊尔库次克是进入贝尔加湖地区最初的战略据点。

 

邓文初:俄清远东战略大比拼,为何清廷棋差一着?

伊尔库茨克地图

之后,在1628年至1652年间,又以24年的时间完成对外贝尔加湖地区的占据。但其对贝尔加湖南部区域的控制,从1652年至1720年,用了整整68年时间,也就是说,在这一区域,俄国人面对着强有力的抵制,这种抵制力量来自背靠大清帝国的蒙古人。如果当时大清真的与蒙古部落结成抗俄军事同盟,这一地区根本就不可能落入俄罗斯之手,上述所及的三次战役的结局也就会完全改观。1720年,位于贝尔加湖之南的恰克图建成,这标志着俄国人完成了对整个贝尔加湖区域的战略包围。至此,外贝尔加地区四向已经处在俄国人的控制中。

战时军力布局

莫斯科当局因担心整个西伯利亚成为战场,对这一地区的兵力情况进行过统计,结果如下:全部达斡尔地区有军役人员约两千名,大炮二十一门,火绳枪四百八十五枝,铅弹一百四十三普特;全西伯利亚共有军役人员约四千至五千名,预计从耕农中可以动员民兵约二万五千至三万名。从总力对比而言,俄军显然处于不利地位,再加上它是远距离客位作战,难以指望俄罗斯腹地,所以,一旦两个帝国之间发生总力战,俄罗斯胜算的可能性就很小,更何况当时的俄国还正处在克里米亚战争之中,欧洲部分需要全力投入。

其实,这种弱点,在雅克萨战争时就已暴露无遗了。而尼布楚的防守更是空虚,远在西部的叶尼塞其实也只能自保,接踵而来的乌丁斯克围城战,就几乎将俄罗斯逼入绝境。

康熙部落本位主义困境

在俄罗斯远东“雅克萨——尼布楚——乌丁斯克”防线中,雅克萨只是其势力东进的前哨,关键在尼布楚和乌丁斯克,它是俄国势力最后巩固、因此也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大清与俄罗斯两大帝国冲突升级的时间段也正好集中在十七世纪后半期,即俄国强化对这一地区控制的时间段。如果从战略上把握住贝尔加湖这一关节点,将重心指向“尼布楚——乌丁斯克”这一控制贝尔加湖区域的薄弱环节,而不是将焦点锁定在雅克萨并胶结在此尾梢处,则整个俄罗斯远东扩张的布局就将改观,大清北部边疆及其势力范围就能形成一个战略整体,不仅足以构成对俄罗斯的巨大威胁,其对楔入外贝尔加湖区域这一军事要地的掌控,尤其是俄罗斯东扩的致命伤。一旦掌控了这一楔入地,则沿勒拿河顺流而下、携势俯冲,就足以拦腰切断俄罗斯整个西伯利亚的军事布局,中断俄罗斯的远东扩张进程,这种格局一旦形成,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帝国也就只能是一场梦想了。

 

邓文初:俄清远东战略大比拼,为何清廷棋差一着?

18世纪初绘制的阿穆尔河(黑龙江)流域图

但康熙似乎目力未到。

雅克萨之战中,清方的情报来源主要是马喇,康熙的战略思想部分也来自马喇。马喇报告康熙的是,俄军在尼布楚、雅克萨地方的兵力(战前,1684年6月)各只有五百至六百人,他们赖以对抗大清靠的是十数处耕作居民点提供粮食,在“额尔古纳河河口至阿尔巴津一带之十数居民点,自阿尔巴津至布尔马夫河河口亦有十数处居民点。俄人在此筑舍居住,以耕种为生。”因此,马喇建议“佯攻雅克萨”,“取其田禾,则罗刹不久自困,而伊属索伦、俄乐春诸姓人,亦难以窃居,早遣轻骑剿灭似易”,并提出饬令尼布楚附近至喀尔喀车臣汗,“收其所部附近尼布潮者,兼禁止交易”(《平定罗刹方略》)。

 

邓文初:俄清远东战略大比拼,为何清廷棋差一着?

这个建议似乎有与蒙古部落结成军事互动的设想,但此后的雅克萨之战,大清万数军队却胶结在一处,冬季到来,粮食匮乏,疾病流行,人困马乏,“佯攻”变成了死守,完全失去战略主动。

对尼布楚,康熙一直有着明确的主权主张,如其给雅克萨俄军的最后通牒中就有“尔等据我雅克萨、尼布潮,多历年所,屡令撤还”;《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中有关尼布楚主权主张的记载颇多,如第124卷、127卷“盖以尼布潮地画为疆索,使鄂罗斯不得越尼布潮界,界外听其捕牲也”。在第二次雅克萨战前,康熙训令:“若得雅克萨城,即往尼布潮。事毕,还驻兵于雅克萨过冬”等。

关于未来的中俄分界,在黑龙江流域一带,康熙的设想似乎是以雅库次克为界。在王大臣会议中,康熙主张的是雅库次克,而在给都统彭春致雅克萨俄军咨文中,也使明确表示以雅库茨克为界,咨文说,“尔等若撤至雅库地方,以雅库为界,于该处地捕貂纳税,不入我界”等语。康熙二十五年,兵部行文亦有“令尔迅速撤回住雅克萨之人,以雅库某地为界居住。各于界内打牲,互相和睦相处”等语。

 

邓文初:俄清远东战略大比拼,为何清廷棋差一着?

《清圣祖实录》中,康熙帝为测绘东北地区,特详谕大学士哪些属于“中国地方”,以及以什么为界线。

康熙战略关注重点在雅克萨,主要是受其满族部落本位主义制约。他在接到雅克萨捷报时曾对大臣们表示,“今征罗刹之役,似非甚要,然所关最钜。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缴之民,不获宁息。”这段话正可以做其部落本位主义思路的证词。可以说,终清一朝近三百年,这种满族本位主义思路始终阴魂不散,它不仅制约着清廷的对外政策,也严重影响了满汉关系、满蒙关系的正常发展。

在这种部落本位主义视野中,俄蒙关系其实并未纳入康熙的战略重点中,可以说基本上是被忽略的。

从清方档案、史料看,在乌丁斯克战争前后,清廷虽然与蒙古喀尔喀部落有过外交接触,或许也有军事同盟的设想,但并无正式的军事结盟。蒙古各部落虽然与清廷有着盟约关系,但这种关系大多是象征性的、礼节性的,并无约束力,清廷不能直接控制蒙古各部落,自然也无法出动军事力量介入俄蒙冲突。喀尔喀蒙古诸部落其实也不能真正得到康熙的支持,故他们围困俄军的行动,只好算作自发行动了。

俄国是如何经略外贝加尔地区的?

事实上,当时的雅克萨——尼布楚已经只能自求多福,戈洛文也已放弃了增援计划,转而全力经营他的临时驻节地、以乌丁斯克为中心的外贝加尔地区。

外贝加尔地区的核心所在,即乌丁斯克,所以戈洛文不仅长期驻节此地,而且在防御上也以此地为重心,而蒙古人发动战争的重心也在乌丁斯克。

 

邓文初:俄清远东战略大比拼,为何清廷棋差一着?

1701年的贝加尔湖周边地图

当时的乌丁斯克是一个纯粹的战略据点,在城里,既没有城关居民和农民,也没有纳实物税的人。它每年的收入只有四卢布二十戈比,用于城市非薪给的开支,总共是三十卢布八十戈比。在将乌丁斯克提升为一座战略城池上,戈洛文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华和战略家眼光。当时的乌丁斯克城堡又小又旧,在给沙皇和索菲亚公主的报告中,戈洛文写道,乌丁斯克经常有大批皇家财务要运送到尼布楚诸寨去,“粮食、船舶、军队和商人也都常常由乌丁斯克寨转到涅尔琴斯克和色楞格斯克去,加上对敌军侵袭陛下在海边(贝加尔湖)的布里亚特纳贡居民和村落需要加倍防范,因此,陛下,乌丁斯克没有坚固的城堡是绝对不行的。”报告中还提及,由于乌丁斯克处在沙土地带,附近也取不到草皮,所以没有办法建造土城。也因此,戈洛文将乌丁斯克-色楞格斯克和伊利英村作为一个防御整体加以巩固。

在1690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戈洛文再次把乌丁斯克升级为城市,并将色楞格斯克和卡班斯克城堡划归其管辖,在上乌丁斯克,戈洛文留下一百五十名射击兵和五十名骑兵哥萨克,色楞格斯克驻防军也补充到一百五十名哥萨克。这样,俄国在外贝加尔地区最薄弱的环节得到巩固,从而为此后条约签订奠定了基础。

 

邓文初:俄清远东战略大比拼,为何清廷棋差一着?

《尼布楚条约》复印件

乌丁斯克城市的修筑,足以显示俄国人控制西伯利亚地区的基本特征。只有了解这一模式,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俄罗斯人能够有效控制整个西伯利亚地区,而大清不能。

在帝国时代,要侵占一个未开发区并不难,但要有效控制却不容易。俄国人在占领、征服并有效控制外贝加尔地区、西伯利亚地区时,创造了一套以战略城池为中心的“军事——税收”体系,即沿着交通要道建立的城堡体系。这一体系结合自由民的耕种与神职人员的服务,将占领地区稳固地纳入版图。

对于通古斯-蒙古游牧民族来说,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流动生活,很难建立稳固的中央集权国家,其经济生活也不需要建设完整的交通体系,但他们一般沿着河谷居住。哥萨克发现了这一点,“为了降服他们,需要在他们的交通中心建立城堡”,为此,哥萨克们选择驻扎在河流的中游,在某一条支流的汇合处,或者是在两条河流水系之间、在连水陆路处。城堡一旦建立起来,哥萨克就能牢固地控制这些河流的管辖权,控制各条水陆交通,其结果,也就控制住了那些纳实物税的当地土著。

将不同流域之间的城堡联接起来,构成一个城堡链,通过这种兼具攻防与税收双重功能的城堡系统,俄国仅凭一小股哥萨克的力量就成功地控制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文/邓文初;编辑/子杰;相关配图来自网络。)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