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摘

在“社会化”与“阅读”之间:读书和阅读环境的变迁

可是一个社会化很晚的人,他阅读的范围窄,跟人的互动也很少,这种人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不知道怎么表达生气,不知道怎么去爱、怎么去恨。

本文摘自《他们说——有关书与人生的一些访谈》,郝明义 著,译林出版社, 2012年3月

在“社会化”与“阅读”之间:读书和阅读环境的变迁

图源于网络

南方朔:台湾诗人、评论家、新闻工作者,永远的批判知识分子。

过去跟南方朔聊天的时候,就知道他是不用电脑写作的。不是他不会(他曾经有极快的打字速度),而是他觉得用电脑写作,为了速度,会养成使用常见字与易选字的习惯,因而“破坏文采”。当然,他也不上网。纸本媒体的世界可以供应他足够需要的知识,他觉得没必要再浪费时间在网上。所以这次访问想挖他的宝之中,有一点是他怎么储存阅读过的书籍与数据,以便取用。对于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就用自己的大脑。”能记住的就记住了,实在有遗忘,也无所谓。

除了这一点没有满足我的好奇心之外,我趁着这次访问整理出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里自己读出一条路的历程。台湾的阅读环境,在种种因素的限制之下,一直没有机会适当地对待“社会化”与“阅读”的关系。南方朔的例子,提供了一个相当切实的参考。

○=郝明义

◎=南方朔

经验累积后的反省

○:你觉得一般人对“爱读书”最大的误解跟问题在哪里?要怎么样让一般人从泛泛地跟着话题、环境阅读,真正转化?

◎:读书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我们小时候,别人读什么书我们就跟着起哄,好像一个台大学生讲不出两句存在主义就太没水准了。不论任何人、任何社会,我们有很长的时间是跟着别人在走的,这也不是什么坏事。跟着趋势走,经验累积以后,假设有反省力我就知道要读点不同的东西,那个是经验累积以后形成的反省。很多有学问的人觉得,跟着畅销书榜读书太俗气。或许是有点俗气,可是也没有什么好指责的,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愿意跟着畅销书榜去读书,就已经很不错了。他慢慢读书,先跟着畅销书榜读,跟着时代的趋势读,读久了以后,有一天他总会自己反省,去找自己要读的书来读的。

○:从开始跟着读,到能够反省,该怎么让自己培养那个催化剂?

◎:这就是个人际遇的不同。有些人读书的时间本来就不太多,读书经验不够,反省的时间就会延后,甚至于一辈子都不可能反省,因为他没有这个条件。有些人可能读书、工作本身就跟知识关系较大,譬如说从事研究相关分析工作,这种人肯定反省的时间会提前。我的命是比较好,很少人兴趣、生活是混在一起的,我喜欢读书,我靠读书生活,很多人都羡慕我。

○:你刚刚说的太过强调个人的作用。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看教育系统的因素,譬如说台湾近年的“教改”,会不会使得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整个阅读习惯跟方法彻底被打乱?

◎:古代的中国社会,有私塾传统和私书传家的传统,所以很多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在父母的要求下四书五经都读过了。这种传统的确对古代的人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但真正最重要的关键是古代的人进社会早。现代人不同,都是念到硕士班还没进社会,就只跟同学混,这种人社会化年龄很晚,不可能有自己的判断基础。所以我常说:现在做父母的人,对小孩子不要太宠,让他尽量在比较早的时候,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到处看看,会有助于他的社会化。

什么叫“社会化”?学者有学者的说法,百姓也有百姓的说法,我们每一个人一辈子就是靠着跟陌生人互动、摩擦、被羞辱或感到炫耀,通过这些形成我们的人生经验。假设我很早就跟社会有所互动,代表我很早就学会管理我的情绪,管理我自己跟别人的互动关系。可是一个社会化很晚的人,他阅读的范围窄,跟人的互动也很少,这种人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不知道怎么表达生气,不知道怎么去爱、怎么去恨。这也是为什么台湾很多年轻人,一谈起恋爱就不得了,一分手就把女朋友杀掉,为什么?就是没有社会化。什么“草莓族”呀,讲穿了就是社会化不足。到大学毕业,硕士班毕业,博士班毕业,连最基本的情绪都不会处理,怎么可能像钱穆那样,那么年轻就可以去跟别人打笔仗呢?

○:社会化也有助于再扩大阅读。

◎:没错,我还常讲,多读一点奥斯汀的小说,我们才会知道一个任性的人,如何在经历一些人事后,将性格磨练得比较成熟。看了以后,对自己是有很大的启发的,我一直推荐奥斯汀的小说。

○:“解严”前后,整个阅读和知识取得有何变化?

◎:近代人研究过,一个不民主的社会过渡到民主社会的时候整个社会氛围的改变。在不民主的社会,谈自己的问题会碰到太多禁忌,麻烦,不安全,所以不民主的社会反而会去管别人的问题。台湾不民主的时候,学生就爱谈那些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跟台湾有什么关系?但我就是搞这个东西。那时候的报纸,一天到晚都在登美中苏三角关系,喜欢去谈国际问题,反而不能谈台湾本身的问题。所以说不民主的社会谈自己会受到限制,会把眼界放到远方的事物,这有好有坏,也许他有世界观,可是就没有本地观。可是一旦一个不民主的社会民主了之后,大家的精神就会一窝蜂地回到原先是禁忌的本土议题上。这一搞,头就很难抬起来看远方了。所以,本地观会大行其道,但是世界观又付之阙如。台湾正好是个典型的例子。

作品简介

在“社会化”与“阅读”之间:读书和阅读环境的变迁

《他们说——有关书与人生的一些访谈》,郝明义 著,译林出版社, 2012年3月

杉浦康平:日本设计界巨人 国际视觉艺术大师

张隆溪:著名文化学者 中西方文化摆渡者

南方朔:永远的批判知识分子 重要的民间学者

詹宏志:台湾全才鬼才 文化先锋 意见领袖

郑松茂:“意识形态”创立人 非常规的卖稿大王

Akibo:台湾资深设计师 跨界艺术家

许舜英:明星广告人 “许氏风格”创始人

黄仁宇:自成一派的史学家 “大历史观”倡导者

卫浩世:世界书展之父 传奇策展人

本书收编了郝明义与以上九位文化、出版、艺术界杰出人物的九篇访谈,内容精炼而丰富,跨越出版、艺术设计、写作、策划、广告、学术研究等众多领域,涵盖工作、家庭、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深入浅出地展示了这十位爱书人关于书及人生的思考。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