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摘

佛教在四大文明交汇的贵霜帝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贵霜帝国从公元前1世纪起逐渐成形,最终将印度河到咸海的广大地域都纳入了版图,包括今天伊朗的一部分、中亚突厥民族的几个斯坦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全境,以及现在属于印度的部分地区。

贵霜帝国从公元前1世纪起逐渐成形,最终将印度河到咸海的广大地域都纳入了版图,包括今天伊朗的一部分、中亚突厥民族的几个斯坦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全境,以及现在属于印度的部分地区。贵霜帝国失势淡出历史舞台后,这个地区又出现了若干大大小小的王国。因为这里横跨丝绸之路,包含了一些重要路线交汇的节点,所以一些邦国存续了下来。

在取代亚历山大所缔造的中亚诸王国的过程中,贵霜帝国吸纳了希腊文明的余韵;在征服印度北部的印度教和佛教诸国时,也汲取了那里的一些文明残余;向西,贵霜扩张进了波斯世界;向东则碰上了从汉朝伸出的触角。这样,贵霜帝国(及其后来者)与古代世界的四个主要文明交流区都发生了交叠碰撞。这里,文化的碎片像血球在人体中循环一样,在四个文明之间流动。

贵霜帝国时期的阿亚兹-卡拉古堡遗址

贵霜帝国时期的阿亚兹-卡拉古堡遗址

不同文化的碎片在一个新环境中碰撞,产生了有趣的结果。思想不像尘埃一样独立地漂浮,而是交织在一起形成有结构的整体,即思想观念的星群。如果这些碎片能互相契合,协同构成完整的体系,就不会分崩离析。但是,思想观念的星群一旦跨越不同文化,就必须调整适应。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些因素会佚散,成为游离在外的单体。不同的文化星群碰撞结合,形成新的星群,彼此接纳的同时又将不适合的元素加以淘汰。

贵霜帝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中间地带,佛教是这里发生的碰撞结合的一个很好的例证。贵霜人崇奉佛教,所以大量僧侣从印度来到贵霜传教。起初,佛教徒很厌恶雕塑佛像,他们认为佛不能被具象化。但由于受到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希腊文化的影响,希腊人经常通过神的具体形象来体现诸神的精神,贵霜的佛教徒也开始雕塑佛像,通过佛的外貌和姿态表达佛教所追求的淡然平和。然而,这些佛像竟然也有点……猜对了,有点希腊的特征。

贵霜帝国跟波斯帝国也有碰撞结合。波斯是琐罗亚斯德教的故乡,这里充满了阿维斯陀文化流传下来的思想星群,其中包括对光明神密特拉的崇拜。密特拉原本是雅利安人的契约与诚实之神,随着历史发展,被演绎成了父亲是神、母亲是人的神灵,处于永生与凡寿之间。这样,既是神又是人的密特拉就成了能让人免于死亡、得到永生的救赎者。

在贵霜帝国,佛教徒常能遇到密特拉的信徒,于是佛教中也产生了一种新思想,相信一些得道尊者在即将涅槃之际不进入极乐世界,而选择留在世间度人,做人的救赎者。像密特拉一样,这些救赎者跨越两界,连接了浮世的虚幻和永恒的真实。这些佛门尊者被称为“菩萨”,其中最崇高者(此时尚未出现)的名讳虽然不是密特拉,却是拼写十分相近的“弥勒”(Maitreya)。

除了崇奉佛教,贵霜人还很敬重长途贸易的商人。各路客商沿着佛教徒走过的路在这里云集,见面和交流多了,这两类人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在中亚,远行的商旅开始皈依佛教,使佛教多了一些商业气息。

在受到商业影响的同时,佛教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围绕菩萨度人的观念发展出了一个全新的教派,叫作大乘佛教,大乘意即大的车辆。这一派主张众生的涅槃之路并非一定要靠个人孤苦清修,菩萨也可以慈航普度。

大乘佛教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个人修行者不必亲自完成涅槃所必需的苦修和冥思,而可以由甘愿奉献自我的人出家为僧,为众生完成修行。普通人通过支持僧侣修行便可以既不放弃日常生活,又朝着修行的目标不断前进。

贵霜佛教文物

贵霜佛教文物

不久,各地都出现了大乘佛教寺院,这些寺院不仅作为僧侣的住宿之所,也让众多信奉佛教却不能或不愿放弃俗世生活的人有了捐功德的地方。后来,寺院积存了大量黄金和土地,因为佛教忌奢侈浪费,财富无处消化,寺院就把资本投入了以个人之力不能完成的宏伟事业。

当时当地的宏伟事业往往是组织大规模的商旅驼队远赴异乡,也包括建设途中的驿站、发展金融手段促进交易等等。这样的混搭竟然非常协调,长途客商中越来越多的人皈依佛教,佛教徒也越来越多地从事商旅。信众把自家财富捐到寺院,直接投入是修行,间接投入是贸易。

贵霜帝国中的商旅货物有西去也有东往,可是佛教却只向东传播。这要如何解释呢?因为西去的商旅发现,那里的文化土壤不太适合佛教发展。在伊朗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主体叙事中,世界有开端也有结局,末日劫难终要到来,当地人认为世界的主角是神,而人只是配角。相比之下,佛教认为宇宙是无象无形的,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人的灵魂都要走向永恒、无形、无我的涅槃。这两种认知体系难以兼容,当时没有哪种既有体系能同时包容佛陀和琐罗亚斯德,或同时包容佛陀和犹太教先知,也很难新形成一个这样的体系,因而佛教作为这个地区的后来者没能发展起来。

塔克特依巴依佛教僧院遗址,这里曾落入贵霜帝国第一任国王丘就却之手。

塔克特依巴依佛教僧院遗址,这里曾落入贵霜帝国第一任国王丘就却之手。

不过,佛教思想在东方发现了适合生长的土壤。这倒不是说中华文明的主流范式就轻易地接纳了佛教,佛教与儒家思想就像油和水,是各自内部自洽但外在迥异的两套观念完形。佛教注重个人的灵魂修行,而儒家倡导个人在社会中的规范;佛教关注宇宙,而儒家关注家国;佛教追求脱离物质俗世,而儒家要求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嘉言懿行;佛教推崇融入永恒,而儒家强调做好当下的自己。

在中国,还有另一套思想体系也在一直流传。先哲老子从与儒家相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中创立了另一种哲学,探究与儒家不同的命题。老子关注人如何适应世界的混乱与困难,认为人其实什么都不能掌控,唯能控制自己的争与不争、为与不为。受老子道家学说影响的人追求在自然中平和独处,以静观与冥想为美德,尚静不尚动。道家学说跟儒家学说一样,同为中国的本土思想流派,同样反映这片土地所塑造的中华世界观。佛教在进入中国后遇到了道教,并从中发掘出了相似的精神。

中国与西方不同,传统中没有诸神争功、唯己独尊的情形。在中国,同一个人可以既崇信道教,又遵守儒家价值,还去给本地的神仙烧香磕头,而不用择一而从。在汉朝的鼎盛时期,朝廷奉儒家为正统,但道教也在百姓当中流传甚广。要想考取功名到日益壮大的官府谋职就必须学习儒家经典,而田间的农民和城镇的工匠则多信奉道教。儒家轻视商贾,所以商人与农民和工匠一样处于社会下层,交往颇多。这一时期正值越来越多的商人皈依佛教,因此道教和佛教的信众在生活中也是共同相处的。

只要汉朝皇帝还牢牢统治着社会,佛教在中国就只能缓慢地发展。但到了公元3世纪,汉朝到底逃不过古人所说盛极而衰的宿命。朝廷失掉天命和民心,皇帝不再有绝对权威。中国维持了四百年的大一统局面结束了,继而开始了三百多年的列国纷争。在此期间,黎民百姓闹不清楚谁在掌管国家、未来命运如何,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奉道教,而道教的发展也给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形成了有利的文化土壤。

与此同时,信仰太阳神密特拉的教派在波斯世界继续传播发展。此时波斯地区的帕提亚帝国皇帝正谋求向西扩张,而罗马也在东进,小亚细亚半岛成了双方争夺的前线。正是在这里,罗马士兵接触到了太阳神教。

太阳神教有秘传宗教的特征,而秘传宗教是希腊罗马世界古已有之的传统。秘传宗教是一类围绕着秘密宗义展开的宗教,一无所知的门外汉要通过修习教义逐渐接近教门内部,最终达到神秘的核心,从此他们就能亲自或借助通灵者与神灵沟通。太阳神教的这个特点让罗马士兵感到熟悉,因此经过改良的太阳神教作为一种新的秘传宗教在罗马兴起了。

处在太阳神教传说核心的神是密特拉。他的母亲安娜希德(Anahid)是一介凡人,以处子之身生下了他。神诞日在冬至附近,也就是在12月25日当天或前后。密特拉在世间的时候,由黄道十二星座的弟子侍奉。想想看,母亲是处子,成为人类的救赎者,神诞日在12月25日,有十二门徒——这一切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

太阳神教在罗马的繁荣稍早于基督教。早期,这两个宗教在招揽希腊罗马世界的信众时存在直接竞争,最终基督教胜出。到公元4世纪,太阳神教彻底消失,但在此之前它已经给基督教注入了很多元素。

本文节选自[美]塔米姆·安萨利(Tamim Ansary)著,蒋林译,《人类文明史:什么撬动了世界的沙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

本文节选自[美]塔米姆·安萨利(Tamim Ansary)著,蒋林译,《人类文明史:什么撬动了世界的沙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