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中小学语文教材,就应选入更多的文言文与古诗词

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便是古诗文,不掌握熟练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如何了解传统文化?不了解,又谈何同情理解?

中小学语文教材,就应选入更多的文言文与古诗词

为什么说中小学生应该在语文课堂中多学习古诗文?这得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说起。

今年9月回校读书的中小学生,会发现他们拿到手里的语文课本出现了一个大变化,那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度增加了。

据介绍,小学6个年级12册语文课本,共收入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约有20篇,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选篇有124篇,约占课文总数51.7%;而且,选篇的古诗文题材比较丰富,从《诗经》到清代诗文,从古风、民歌到律诗、绝句、词曲,从诸子散文、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有人这么形容:这是现代白话文兴起后,中国语文教材的第七次「大换血」。

在语文教材改革的消息传出之后,舆论界曾有一番争议:到底要不要在语文课堂上讲授更多的文言文与古诗词?我先亮出我的一贯观点:本次语文教材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力度还不够。我的意思是,中小学生的语文课本,文言文应该占三分之一,古诗词应该点三分之一,白话文应该占三分之一。现在课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比重还显得低了一些。

中小学语文教材,就应选入更多的文言文与古诗词

为什么说中小学生应该在语文课堂中多学习古诗文?这得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说起。以我的理解,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几个基础能力:

第一,掌握基本的汉语知识,能够比较顺利地阅读、理解中文作品。而中国最优秀的汉语作品,文言文与诗歌占了绝对的大头。一个缺乏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中小学生(以及成年人),他必定会跟无数最优良的汉语作品失之交臂,先人留下来的那么多文章,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思想、道理,都无法理解、体会,正如一个吃不了辣的吃货,必定会错过无数美味。

第二,掌握基本的汉语写作能力,能够流利地使用汉语作书面表达,亦即俗称的「写作文」。现在的中小学作文,有两个毛病非常明显,一是形式僵化,连抒情是有套路;二是语言粗鄙、粗俗。造成后者的原因,主要就是学生未能掌握汉语写作的精髓。这一精髓就蕴藏在古诗文之中,我们如果去阅读优秀的古文,便会发现汉语可以表达得非常典雅。

有网友质问我:作文教学又不是要培养文学家,中小学生能够熟练进行应用文写作就行了。我跟他说:如果你熟读文言文,会让你的应用文写作锦上添花,比如古人写的书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会使用不同的敬称,文质彬彬,看着非常舒服。再举个例子,你长大之后给喜欢的女孩子写情书,如果信中能够恰到好处地引用几句古诗,也更有机会打动她的心啊。

第三,养成基本的文学欣赏能力与审美能力,能够感受一篇文学作品的美。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古诗词就是这方面最好的教材。

在全部中文作品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无疑是古典诗词,从先秦的《诗经》到汉赋楚辞,从唐诗到宋词,无疑千古名篇隐藏其中,我相信一个孩子读多了,心灵会得到美的熏陶,气质会变得不一样,古人尚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日的语文教育固然不是为了培养文学家,但让孩子从小多接触优美的古诗词,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文学素质。

第四,养成对传统文化的同情理解。“五四”之后,中国人所接受的国文教育一直以来都以反思传统乃至反传统为基调,导致学生不但对本国文化缺乏了解,而且几乎出于本能地反感传统文化。最近这些年,这一不正常的教育思路终于扭转过来,本轮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正是拨乱反正的体现。而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便是古诗文,不掌握熟练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如何了解传统文化?不了解,又谈何同情理解?

基于上面四点考虑,我支持现阶段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选入再多一些的文言文与古诗词。(文/吴钩)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