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近代前编(下册)

第四节再次垂帘听政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四节 再次垂帘听政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一日(1874年12月9日),同治帝染病,御医诊断为天花。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所有内外各衙门陈奏事件,又由她批览裁定。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酉刻,同治帝死于养心殿东暖阁。戌刻,慈禧、慈安太后就在养心殿西暖阁召见奕誴、奕、奕譞、李鸿藻、徐桐、翁同龢等20余位王公大臣。慈禧太后首先发问:“此后垂帘如何?”一位军机大臣回答说:“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慈禧太后说:“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心,汝等敬听。”她选的这个人,就是醇亲王奕惇的儿子,她的侄子,年仅4岁的载湉。这个决定使与会诸臣都感到吃惊,醇亲王奕譞“惊遽敬唯,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①。

  诸臣遵命,退至军机处拟旨。慈禧太后派遣御前大臣及孚郡王奕譓等以暖舆前往宣武门外太平湖醇亲王府迎接载湉。初六日(13日)凌晨,数百名侍卫和太监手提灯笼,簇拥着4岁的载湉,蟒袍补褂入大清门,从正路入乾清门,至养心殿谒见两宫皇太后,以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的名义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年号光绪。慈禧、慈安太后又一次垂帘听政。

  光绪七年三月九日(1881年4月7日),45岁的慈安太后突然死去。她的死因引起人们的怀疑。有人认为,慈安太后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①。光绪十年三月(1884年4月),中法战争中,清军接连受挫。慈禧太后以奕“因循委靡,决难振作”为借口,免去他的一切职务,撤去恩加双俸,家居养疾。宝鋆、李鸿藻、景廉、翁同龢等四位军机大臣全部罢免。令礼亲王世铎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庆郡王奕劻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务。世铎、奕劻,才具平庸,惟慈禧太后之命是听。慈禧太后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光绪十一年二月(1885年3月),清军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今友谊关),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慈禧太后不顾中国军民的反对,决意乘胜求和,下令撤军,并授权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于四月二十七日(6月9日)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

  光绪十二年六月十日(1886年7月11日),慈禧太后面谕醇亲王奕譞及军机大臣世铎等:自本年冬至大祀圜丘为始,皇帝亲诣行礼,并著钦天监选择吉期,于明年举行亲政典礼。光绪帝当即长跪恳辞,奕譞、世铎等也恳请从缓,都遭到慈禧太后的拒绝。不久,发布懿旨:“皇帝亲政典礼,于明年正月十五日举行。”①王大臣等又纷纷上书恳请训政。经过再三请求。慈禧太后才表示同意于皇帝亲政后,再行训政数年。

  光绪十四年十月五日(1888年11月8日),由慈禧太后作主,将自己的胞弟副都统桂祥之女指立为光绪帝的皇后,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同时入选,封瑾嫔、珍嫔。次年,大婚礼成。二月初三日(3月4日),慈禧太后撤帘归政。御史屠仁守请明降懿旨:外省密折,廷臣封奏,仍书皇太后圣鉴字样,恳恩批览,然后施行。慈禧太后斥为“乖谬”,将屠仁守开去御史,交部议处②。但是,慈禧太后的急于归政,并不是她自愿放弃权力,她的一再推辞,甚至处分屠仁守,只不过是企图使人们相信“垂帘听政,本非意所乐为”,她的垂帘听政、训政,都是“一时权宜”,出于“万不得已”。

  

  ①吴语亭:《越缦堂国事日记》第2册,第159—160页。

  ①《翁文恭公日记》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

  ①《慈安后薨逝二则》,《清朝野史大观》卷1,第86页。

  ②《光绪朝东华录》光绪十二年六月丁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