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近代前编(下册)

第五节六十寿典与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五节 六十寿典与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

  光绪十一年九月(1885年10月),成立海军衙门,派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事务,庆郡王奕劻、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为会办。他们禀承慈禧太后的意旨,以办海军的名义,修葺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为了掩人耳目,恢复昆明湖水操,并设水师学堂于昆明湖。

  光绪十四年二月一日(1888年3月13日),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上谕,将这一工程公开,取“颐养冲和”的意思,将清漪园改名颐和园。

  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日(1894年11月7日)是慈禧太后的60岁生日,准备在颐和园大规模地进行庆祝。光绪十八年十二月(1893年1月),委派礼亲王世铎、庆郡王奕劻总办万寿庆典。不久,又成立庆典处,专办庆典事宜。仿照乾隆年间为皇太后祝寿的成例,自紫禁城西华门至颐和园东宫门跸路所经,分设60段点景,建造各种不同形式的龙棚、经坛、戏台、牌楼和亭座。江南、杭州、苏州三个织造衙门,特造彩绸10万匹,以供庆典之需。

  光绪二十年六月(1894年7月),中日战争爆发,中外舆论都认为中国必胜。光绪帝主战,慈禧太后亦主战,“不准有示弱语”①。但是,当有人建议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点景,移作军费的时候,慈禧太后却非常生气,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①后来,清军在朝鲜战场上接连失利,北洋海军又在黄海之战中受到严重挫折,慈禧太后转而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幻想外国出面调停。由于形势日益紧张,慈禧太后不得不宣布:“所有庆辰典礼,著仍在宫中举行,其颐和园受贺事宜,即行停办。”②在大连陷落,旅顺危急的情况下,慈禧太后在宁寿宫度过了她的60岁生日。

  十月二十四日(11月21日),旅顺失守。美使田贝根据美国政府的指示为中日调处,先令停战,若议不成,再开战。光绪帝认为,“冬三月倭人畏寒,正我兵可进之时而云停战,得无以计误我耶?”③不愿接受。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珍妃之兄礼部侍郎志锐“上书画战守策,累万言”④。并与文廷式等弹劾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等主和派大臣。为了打击主战派,十月二十九日(11月26日),慈禧太后以“近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之事”为借口,将晋封不久的瑾妃、珍妃降为贵人⑤。一天之后,又说珍妃位下太监高万枝“诸多不法”,交内务府杖毙①。接着,将奉光绪帝之命在热河练兵的志锐召回北京,调充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并裁撤满汉书房以孤立光绪帝。但是,主战的呼声并未因之停止。十二月初一日(12月27日),御史安维峻上书,请杀李鸿章并弹劾军机大臣,认为“此举非议和也,直纳款耳,不但误国,而且卖国”。并托之传闻说,“和议出自皇太后,太监李莲英实左右之”。尽管他表示对于这样的传闻“未敢深信”,而“未敢深信”的理由则是:“皇太后既归政,若仍遇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天下臣民?”把予头直接指向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大怒,将安维峻革职,发往军台效力赎罪②。

  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三日(1895年2月7日),刘公岛陷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而清廷派往日本议和的使臣张荫桓、邵友濂又遭到拒绝,日本要求另派十足全权、曾办大事、名位最尊、素有声望的人为谈判代表。慈禧太后决定派遣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议。这时,李鸿章已被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革职留任。正月十八日(2月12日),慈禧太后面谕军机大臣:“即著伊去,一切开复,即令来京请训。”奕说:“上意不令来京。如此,恐与早间所奉谕旨不符。”慈禧太后说:“我自面商。既请旨,我可作一半主张也。”③次日,发布上谕,李鸿章著赏还翎顶,开复革留处分,并赏还黄马褂,作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议和。三月二十三日(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

  

  ①《光绪朝东华录》光绪十五年正月丁卯。

  ①《翁文恭公日记》光绪二十年六月十五日。

  ②转引自王芸生《六十年中国与日本》第2卷,第222页。

  ③《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年八月庚午。

  ④《翁文恭公日记》光绪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

  ⑤《清史稿》卷470《志锐传》。

  ①《清德宗实录》卷352,光绪二十年十月壬申。

  ②《翁文恭公日记》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初二日。

  ③《清史稿》卷445《安维峻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