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历史专题->简明西夏史-> 第二节西夏拓跋氏的族源

简明西夏史 作者:李蔚著


  第二节西夏拓跋氏的族源 在阐述了作为西夏的主体民族——党项的兴起、迁徙、定居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之后,紧接着有必要以一定的篇幅谈一下建立西夏王朝的拓跋氏的族源问题。

  西夏皇族——拓跋氏究竟出自何族,是西夏史中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对于该问题,国内外学者曾经进行过比较深入的探讨和争论,但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西夏拓跋氏其族源出自鲜卑,另一种意见认为西夏拓跋氏与羌族同源。如果将两种意见加以比较,似乎第一种意见比较有说服力,因为它能找到较多的确凿根据。

  首先,唐宋辽元明的有关记载,说明了西夏拓跋氏与拓跋鲜卑同出一族源。

  唐人林宝早在元昊立国前200年,就已指出:“孝文帝迁都洛阳,改为元氏。……开元后,右监门大将军西平公静边州都督拓跋守寂亦东北蕃也,孙乾晖银州刺史,侄澄岘今任银州刺史”①。

  拓跋守寂是党项大首领拓跋思泰之子,与拓跋乾晖、拓跋澄岘均为西夏拓跋氏的成员,“东北蕃”意为鲜卑。说明西夏拓跋氏与鲜卑拓跋氏同出一源。说明元昊自称是元魏的后代,并非高攀冒认、伪造祖先历史,而是有所本和有据可寻。

  宋人有关记载颇多。《宋史·宋琪传》云:“自银,夏至青、白两池,地惟沙碛,俗称平夏拓跋,盖番姓也。自麟、延以北,多土山柏林,谓之南山野利,盖羌族之号也”。

  所谓“拓跋,盖番姓也”,“野利,羌族之号”,说明在宋琪眼里,平夏拓跋不是羌族,而是属于“东北蕃”,即出自鲜卑拓跋,而野利属于党项羌族之大姓,两者不容混淆,应该严格加以区分。

  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也认为西夏拓跋氏与鲜卑拓跋氏同出一源,称西夏拓跋氏,出自“北番”。这一看法与唐人林宝,北宋宋琪完全相同。

  《辽史·西夏外纪》云:“西夏,本魏拓跋氏后,其地则赫连国也”。元人修《辽史》虽然参考的著作颇多,但其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史料却是耶律俨编修的《皇朝实录》。耶律俨是汉人,本姓李,赐姓耶律,在辽朝官至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监修国史。地位很高的耶律俨,作为一代史官,对于辽的友邦西夏的历史,自然比较熟悉。既然《辽史·西夏外纪》的撰修,主要本于耶律俨的《皇朝实录》,那么,它的西夏拓跋氏“本魏拓跋氏后”的观点,当属可信。

  元明两代均有关于西夏拓跋氏的记载。如《李世安墓志》云:“公西夏贺兰山于弥部人。”①《元史·李恒传》云:“其先姓於弥氏,唐末赐姓李,世为夏国主。”李世安、李恒均为西夏王族拓跋氏的后代。两条史料均提到“於弥”。何谓“於弥”?据王静如等先生的考证,“於弥”乃“嵬名”之异译②。何谓“嵬名”?宋代不少文献如李焘《长编》等,均认为是元昊所改西夏国姓。”自号嵬名称吾祖”。但欧阳修却认定元昊所改为“元氏”。“赵元昊以河西叛,改姓元氏,朝廷恶之,遽改元曰:“康定”③。欧阳修为当时人记当时事,且德高望重,所言当有所本,应为可信。据此推之,“嵬名”一词,似应为“元”之西夏语音。如果此推断可以成立,联系“嵬名”(於弥)姓氏,早在“唐本赐姓李”之前,即已存在(同时西夏赋亦可印证),那么,元昊并非改姓,而是恢复旧姓。如果我们再联系到位于今宁夏回乐县西北的贺兰山,历史上曾居住着鲜卑族和“於弥”部人①,那么,西夏拓跋氏出自元魏,源于拓跋鲜卑之说,则又是可信的。

  其次,从西夏统治阶级的自述看,除元昊上表自称“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②,以及赍宋嫚书:“况元昊为众所推,盖循拓跋之远裔”③外,还有南院宣徽使罗世昌撰《夏国谱·序言》:“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固以旧姓为拓跋氏”④。一般的家族和部族,对于自己祖宗的族系,总是记忆犹新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西夏统治者的自述,宋、元、明的有关史实互相印证,有力地说明西夏皇族出自元魏拓跋鲜卑。

  第三,拓跋鲜卑流为党项羌别部。前面已经提到党项羌内有8个著名的部落,其中八部之一的拓跋部为党项羌中最强和最重要的一支。但这个拓跋部并非党项羌里原来就有的部落,而是外面迁徙进来的。正如明代宁夏的学者胡汝砺所指出:“夏本拓跋魏之后,流为党项别部”⑤。那么,这个拓跋部又是怎样流进党项羌中来的呢?据有的史学工作者考证,其流入的过程大体是这样:拓跋鲜卑原居于我国东北额尔古纳河东南大兴安岭北段的大鲜卑山一带。公元1世纪,拓跋鲜卑乘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势力衰颓之机,南下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湖一带。到2世纪初期,辗转迁徙到今河套、阴山一带。公元3世纪中叶,拓跋鲜卑中的一支,迁到了河西地区,并建立了南凉政权。公元414年(晋义熙十年),西秦灭南凉,秃发(拓跋)鲜卑一分为二,先后归服于吐谷浑政权。此时,党项之名虽已出现,但只是属于吐谷浑政权中的一个部落。

  隋末,吐谷浑在隋王朝的打击下,曾一度被逐出以青海湖为中心的驻牧地,以拓跋鲜卑为核心的党项诸部,乘吐谷浑势衰之机,向东迁徙,并吸收了宕昌、邓至、白狼等部羌人,形成了一个以拓跋鲜卑为核心的党项部落联盟。这时,吐谷浑乘隋末战乱,又重返青海湖驻牧地。但此时的吐谷浑和党项羌已成为各自为政,各有自己领地的政治实体。此后,党项羌各部在拓跋氏的领导下,同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发生关系,一步步发展成了西夏国家①。

  第四,从拓跋部与羌族的关系看,自从拓跋部流进羌族之后,在此后领导群羌建立西夏国家的过程中,既有合作协调的一面,又有矛盾对立的一面。这突出表现在西夏统治者往往把皇族拓跋氏,同一般的“羌人”、“羌户”、“羌部”对立起来。如宋太宗“谓继捧曰:‘汝在夏州用何道制诸部?’对曰:‘羌人挚悍,但羁縻而已,非能制也’”②。十分显然,如果西夏拓跋部与羌是同一族源,就不会产生这种对立状况。

  

  

  ①《元和姓纂》卷10,《拓跋》。

  ①《吴文正公集》卷42。

  ②王静如:《西夏国名考》,载《西夏研究》第1辑。

  ③《归田录》卷1。

  ①《太平环宇记》卷36:“贺兰山在县(回乐县)西北,鲜卑之类多依山谷为民族”。

  ②《宋史》卷285,《夏国传上》。

  ③《长编》卷125,宝元二年闰十二月。

  ④《金史》卷134,《西夏传》。

  ⑤《嘉靖宁夏新志》卷6,《拓跋夏考证》。

  ①参阅汤开建:《关于西夏拓跋氏族源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4期。

  ②《宋史》卷285,《夏国传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