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代窦光鼐(8)

大清一品 作者:张军


黄梅看看这阵势,周围的乡民各个横眉立目,恨不得立时冲上来把他撕了,只得苦着脸道:“好好,一切照往年旧例,今后因循不变。可以么?”

“旧例本就不合国法,也是盘剥百姓。与去秋新例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要改就得改彻底,出借息谷要给够五十斤,还谷时加筐六十斤为一称。谷息按我朝借贷之规,不同年景年息也不相同。另外,升尾银子也要按市价折换。去年竟以百倍征收,你还有父母官的怜民之心么?”

黄梅一连声称“是”。

“口说无凭,你写下来。”

黄梅一愣,略定定神,眼珠一转,又说道:“此事重大,我需报上官批准方可立下字据。”

小后生用脚使劲一踢黄梅的屁股:“加倍勒索我们的时候,你怎么不报,让你按着朝廷的法子正儿八经的收粮征赋倒要报了。”

围着的乡民又“哗”地一声大乱。有人大喊:“和这贪官有什么道理可讲?将他打成肉泥,我去顶罪。”

有人气愤的叫道:“我们日日忍饥都是这赃官害的,今日让我打死他,以解心头之恨。”

吴荣烈听的群情激愤,怕自己控制不住局势,要真有人忍不住上去痛打黄梅,砸了县衙,那可是不赦的罪过。急忙喊道:“李小牛,去拿笔墨纸砚来。”

一个精壮汉子从人群里钻出来,在屋中翻腾了一会儿,三堂是县官办公起居的地方,很快就找到了文房四宝,几个人上来,研墨的研墨,铺纸的铺纸。吴荣烈道:“黄大人,请吧!”

黄梅看看周围,只见站了一屋子的农汉,却不见一个衙役,知道事情被逼到这个地步,想不动笔也难过今天这一关,咬咬牙提笔写道:“今后民于春荒时借贷官粮,一律按我朝律例,出借米谷除被灾州县毋庸收息外,收成八分以上者,仍照旧例每石收息谷一斗;七分者,免息;六分及不足五分者,除免息外,六分者本年征还其半,来年再征另一半,不足五分者缓至来年秋后再征。灾民所借籽种口粮,夏灾借给者秋后免息还仓,秋灾借给者次年麦熟后免息还仓。出借官粮,按去筐实称斤数计数;民还息谷,不收折耗。”黄梅写完,缓一缓手,又写了照市价交升尾银子的告示。写完将笔一丢道:“吴荣烈,你看行不行啊!”

吴荣烈不理他语中讽刺之意,将告示拿到手中仔仔细细看了一遍道:“后面再添一句:黄梅旧例,盘剥过甚,百姓实难承受,本官怜惜乡民,特立此文牌告示。”

黄梅犹豫一下,又将此句写上。吴荣烈手拿告示又细细看一遍道:“这才是好父母官。请黄大人加盖官印!”

黄梅恨恨道:“官印在刚才混乱之中丢失了,找不到了。”

吴荣烈冷笑道:“早知你有此一说。”说罢手一挥,有人将红泥放到桌上。“黄大人先按个手印,待找到官印之后,再来补上。不过,这丢失官印的责任,你不想承担吧。”

黄梅知道,如果按了手印的告示一旦被宣扬出去,丢官印的事也会被上级知道。虽然他官印还在,但即使是以失而复得搪塞,也会有不小的罪名。他想了想,道:“我再去找找,可能找得到。”

黄梅找出官印,按了印。吴荣烈小心的叠好,收到怀中,然后道:“多谢黄大人!黄大人怜民爱民,体恤百姓,这是平阳县众乡亲永远不会忘记的。”说罢,转身而出,众乡民也跟着退了出去。

黄梅等人待众人走得很远了,才从地上坐起。冯万行一下子瘫倒在椅子之上,连连叹气。许文成嘿嘿冷笑道:“黄大人,黄兄!这就是你治下之民么?我们兄弟二人正好遇到此事,你说当不当上报?”但凡县中出了事情,县官或多或少都要承担一些责任的,许文成这么说,意思是他不会给黄梅打小报告,让黄梅自己选择是否上报。

“报!一定要报!”黄梅从嘴中哼着冷气,朝门外大喊道:“石先生!石先生!”石先生是黄梅很看重的一个师爷。

衙役徐三进来道:“大老爷,夫子院里人都跑的精光了!小的们正在找呢!”

黄梅气呼呼的喘了一口气道:“这些师爷老夫子,亏我平时待他们不薄。”

冯万行劝道:“都是文弱之人,初临大变,如何能不想法自保。”

黄梅指着徐三道:“叫王亮立刻过来,再在六房书吏里随便找个人过来,代我写个禀帖。叫王亮带两个人骑快马立刻送到温州府上,不得耽误,再叫捕头李堂来。”话还没有说完,外面急匆匆走进几个人,走在最前面的一个人穿着五蟒四爪袍服,外罩鹌鹑补服,起花金顶,是平阳县县丞孟卫礼,后面跟着两个穿练雀补服的典史。再后面跟着七八个杂役。孟卫礼一进来就急忙道:“黄大人,我刚从钱仓过来,眼见外面乱哄哄的,是乡民闹事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