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玲 新医改回归公益性(5)

中国的困惑 作者:王鲁湘


医疗服务信息化

新医改强调公益性,公益性就是如何用最低的成本保障老百姓的健康。对社会上一般的行业和领域,其实是不需要特别强调公益性的,因为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是相一致的。比如制衣业,每个厂商都会想办法用最低的成本做衣服,然后老百姓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用最低的成本买到合适的衣服,所以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是一致的。

但医疗领域不是,如果让医疗机构追求效益最大化,它就会多开药、多检查、多治疗,它的微观效率就高了;但是对社会来说,宏观效率很低,因为多吃药不光费用高了,还损害健康,是药三分毒。医改的公益性导向更强调的是宏观效率,医疗机构的微观效率应该让位于宏观效率。微观效率应该通过如何控制成本和改善服务质量来获得,而不是靠过度地提供服务来挣钱。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医疗机构是一个高资本、高技术、知识分子扎堆的领域,它最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医院和医生几乎拥有所有的信息优势,与之相比患者是地地道道的弱势群体。好在这次医改赶上一个好机遇,就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为解决医疗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

所谓信息化,就是将病人的信息、医生的信息、财务的信息、医院物流的信息整合为一个大的信息管理平台,管理人员可以时时监控医生的行为、医院的行为,以及病人的健康状态。这是一个解决医疗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全新的模式。国外已经有成功案例,比如英国、日本,以及美国的退伍军人医疗体系等,在这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我个人认为信息化可能不仅是解决医疗改革问题的良方,也是探索中国模式的一个最佳机遇。

中国文化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综合性的、和谐的认知文化,具有非常高的智慧。而我们过去很长时间是用西方那一套概念,用所谓的科学技术来衡量中国文化。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医,很多人都觉得它不科学,那是因为你是站在一个静态、片面、局部的“点”上,所以你才会说它不科学。信息化,我觉得给中国文化的崛起,包括中医的崛起以及医疗系统的发展都带来了一个最好的契机。

除了拥有文化优势和信息技术以外,我们还有制度优势。美国有那么好的退伍军人医疗体系,但是很难在全美推广,就因为它是一个分散的机构,很难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综合信息、分享信息。而中国的文化是大一统的,制度也是大一统的,一种好的医疗制度可以有效、全面地加以推行。另外,我们还有国情的优势,我们是人口大国,人越多规模效用越大,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话来说,边际成本非常低。

信息化在施行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是简单地把纸板变成电子板就是信息化了。医疗服务信息化是全新的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交流模式,需要信息的互享共通。信息要真正流动起来,而不能是一个一个的信息孤岛。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在建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顶层的制度设计。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制度体系,然后分步实施,信息才能在整个系统里充分流动起来,起到信息化的作用。

未来中国的医疗模式应该利用人口规模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低成本、集约化的医疗服务体制。我把它简单总结为:以公立医院为龙头的“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一体化”就是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一体化,大医院和基层医院一体化,从出生到儿童期,再到成年、老年,老百姓都能始终如一地享有健康服务。只有建立起这种“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才可能创造我所说的中国医保模式。而实现这个模式,信息化应该是最佳的一种手段。所以,我总结的医改模式就是“公立医院一体化 信息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