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春小野兽,曾被舆论绑架(1)

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 作者:王千马


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独立。

--费斯克

本章观点导读

80后被骂小史

80后是真的垮了还是惹谁了?

“新时代劣根性”的帽子,80后真的要载上吗

与其说他们对80后不满,不如说他们对当下不满

别急,骄傲一定属于你们

我们应该羡慕他们生而自由的运气

80后被骂小史

独生子女一代(简称“独一代”)前古未有,非议如影随形跟着他们长大了。就“80后劣根性大批判”的缘起我在这里先简要梳理一下。

对80后的舆论关注可以追溯到1993年孙云晓发表的《夏令营中的较量》,因为这篇文章在《黄金时代》杂志上有个敏感的曾用名《我们的孩子是日本人的对手吗?》因而引起《读者》的关注,转载而轰动。当事人关萌萌正是80后。

这的确是开了一个坏头,中国孩子在内蒙草原上中日少年联合夏令营里,怕吃苦、缺乏动手能力等表现一经曝光,人们心目中对独生子女的生存状态和他们受教育的方式打上问号,从此挥之不去,心头难消。此后十年,中国的教育辅导、亲子教育产品受到追捧,从侧面反映了父母们隐隐的紧张和担心。随后几年,80后按部就班,很多人进入大学。

2000~2003年,“70后 小资”概念风起,“×0后”这个提法出现。紧随其后,80后异军突起,始自文学,代表人物是韩寒、春树,因为他们登上了2004年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80后创作,极大程度受到了上海《萌芽》杂志创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推动,他们的另类言论、生活方式和个性张扬,通过小说这种最传统的方式展示出来,文化界受到的震动不断强化。

同年,批判80后开始了。网络论坛里出现“80后批判系列”,年底《十少年作家批判书》出版。开始有媒体批评80后是“啃老族”。“为80年后出生的大学生感到羞耻!”这是针对非典期间私自离京回家的学生的严厉谴责,并且迅速引起网络共鸣。80后几乎成为过街老鼠,缺乏道德是非观念、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责任感、没有追求没信仰、工作能力差,这些标签一阵阵飘飘洒洒。

2007年1月,王朔接受杂志采访,对“80后作家”提出严厉批评,“80后基本是被港台文化洗脑的一代,这帮孙子只知有港台……他们很可笑。我认为80后基本不构成力量,基本是泡沫。他们基本上没有形成战斗力,我们五、六、七一出动就打垮他们。”

2008年4月,《华西都市报》报道,成都市24岁的年轻女护士梁静在自己家里肌肉注射百草枯针剂终经抢救无效死亡。原因是没通过医学检验职称考试而被医院从正式员工降级成实习员工,一直处于极端的压抑与痛苦中的她,一天因为小事故被领导斥责了三次,从而压垮了她内心的最后一棵稻草。这个事件使得80后多了一个标签“尴尬的草莓一代”:外表光鲜,一碰就烂。

2008年7月,王蒙与张悦然在湖南某电视台做对话节目,他说80后的作品“没有昨天”令他很担忧。“现在年轻作家写的生活场景,任何国家的年轻人都能写出来,看不出来是中国特有的……80后作家在躲避历史。”(时隔一年,王蒙在安徽师范大学演讲时似乎一举扭转了对80后的看法,80后作家当选作协副主席这是很自然的事。)

……

调查显示,针对这些批评,656%的公众认为80后确实有很多缺点值得批评;504%的公众认为80后确实存在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引导(据2008年4月18日《中国青年报》)。可见对80后的非议具有很大的覆盖面。

“80后与70后、60后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责任心的缺失!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社会的责任心普遍都不强。对问题理解不深刻,比较自私,同情心差,动手能力差……”这是一位70后的看法,非常具有代表性。80后像个出气筒,标签尽管贴吧:“个性叛逆”高居榜首,有446%的公众选择此项,接下来的是“娇惯懒惰”(409%),“多元”(395%),“有创造力,想象力丰富”(391%),“拜金势利”(366%),“自私冷漠”(33%)。然而,401%的公众认为应该让80后个性、多元地发展;313%的公众认为无须给80后贴标签(据2008年4月18日《中国青年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