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春小野兽,曾被舆论绑架(2)

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 作者:王千马


经过回顾,60后70后对80后的死缠烂打可见一斑。估计各位不约而同想问,80后是真的垮了还是惹谁了?

这个问题的首要环节,也可以说是药引子,无疑首先是“独生”。不过也有“权威媒体”做过调查,仍有56%以上的80后有兄弟姐妹--我不知道“漏网之鱼”怎么可能出来这么多。“独生”,这是一个跟“溺爱”无法脱开关系的词,因此尤其是作为兄长的70后有嫉妒之心在应有之义,之外还有一个潜台词“对弟弟妹妹施加管教”。

第二个环节,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真的就得变成孺子不可教?显然不是这样。

固然缺少兄弟姐妹在成长的历程中,无疑会强化“自我”,但接近满溢的父母之爱同样也给予这代人丰厚的情感。按照教育心理学来说,儿童时得到充分的家庭关爱的人往往情商更高。所以,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对独生子女那么紧张?

“劣根性”还不够,需要一个崭新的?

“新时代劣根性”的帽子80后真的要戴上吗?这个问题大有说头。1980年之后至今,基本上是中国百年历史上唯一一个长达三十年太平无事稳定繁荣的时期。80后在成长的将近三十年里没有遭遇过社会巨大动荡、全国性饥荒灾害、战争等情况侵扰。所以年长的国人没有一个能跟他们相提并论,这是绝大的一个新鲜事物--这代人是100%的和平新生代,够纯!另一方面,三十年改革开放,是中国数百年来走出封闭贫弱,向世界虚心请教的年代,我们从中迸发出了绝无仅有的巨大活力,从而创造了中国奇迹、中国模式,在国际上打造了全新的国家实力和形象。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转型,同样前无古人。“两个全新”造就的人口就是80后--除了他们和他们之后的生者,你敢说明白他们?这是你从来没有见过、绝对超乎想象的一代人。此外,还不要忘了,他们也是对西方的东西最了解最接近的一代人,这一点也当仁不让地超越了民族的过往。因此,80后之后,我们需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少说点不负责任的话吧,因为--老同志,你OUT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劣根性。不得不说,中国人尤其是近百年来的苦难史使我们成了一个勇于自我批评的民族,任何关于国民劣根性的说法,都会获得支持并推广开去。但是不要忘了,我们还不是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从《药》到《阿Q正传》,从《丑陋的中国人》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从这些义愤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情绪而不是入木三分的理性。中国的文人很有意思,他们易不满,易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纲上线,于是有了60后对80后的诸种唏嘘长叹。一个常见的偏见来自他们的父辈,即建国后出生、在“文革”中度过青春期的那代人。不错,他们确实是经受过道德理想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教育的一代,但在理想破灭、浪漫不再的情况下,随着商业化、市场化大潮的到来,他们便难免陷入复杂多样的情感之中,自身内部也发生了分化。单就这一代中的“文化人”而言,他们就不禁陷入感伤,认为即使拥有无法实现的理想也总比没有理想好,正如德国大哲尼采所言,“追求虚无胜于一无所求”,但不可思议的是,仅仅因为自己曾经拥有的理想在新环境下破灭了,他们就认为新环境下生长的一代人已不再有任何理想。这种偏见又得到了沾染过年代“文化热”余热的更年轻一辈的支持,他们介于80后与其父辈之间,大致出生在60年代后期与70年代早期。总之,因从事文教工作而掌握话语权、从而得以为80后命名的这些人,总是在过去的道德理想主义与文化贵族主义的视域中打量80后,常常因其不符合自己的意想而对其感到失望。贴在80后一代身上的种种标签,比如“物质的一代”“享乐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游戏的一代”“大话的一代”“卡通的一代”等等,无不出于道德或文化上的优越感。但其实,与其说他们对80后不满,不如说他们对当下不满,而“不满”却并未妨碍他们投入争逐名利的现实人生。他们真正不满的是文化以及文化人的地位在新时期的失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