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人的常识处境(1)

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 作者:王千马


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梁文道

本章观点导读

常识没有之后,我们老摸着石头过河?

我们生活和生命品质的提升,与活在一个是否常识健全的社会和时代息息相关

信息≠知识≠常识≠文化

懂得理财的一堆常识,但在更基本的做人的常识上却未必及格

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想到《魔戒》常识是我们接受惩罚前的最后一道防线

常识没有之后,我们老摸着石头过河?

常识是社会的柱石,公民社会的空气。

从最基本的社会生活而言,常识就是我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普遍认知,是你知我知大家知的人类基本符码;社会生活的常识系统愈完善,我们的废话和纯属无聊的争辩就可以大大减少。除了因此提高效率之外,我们的私人生活就有时间可资经营--从废话和无聊的争辩里省下时光去喝茶、品酒、赏花、听音乐、读好书、会良友,一旦你“中产”了,还可以朝辞上海滩的Office,暮在马尔代夫享受海岛如翠玉在掌的宁静华美--不就是幸福吗?你能不拜常识所赐?换言之,我们生活和生命品质的提升,与活在一个是否常识健全的社会和时代息息相关。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似乎喋喋不休地纠缠住了你的生命。我们留给讨论基础问题的时间太多,我们留给抱怨和愤怒的时间太多,而更糟糕的是,我们的这种“留给”依旧没有解决多少常识问题。有很多与时代的常识系统建立有关的东西,一会儿是被遮蔽了不能说,一会儿是被腐败了没法讲,还有一些问题大家不知道前因后果就七嘴八舌,听上去实在囧,更有一些问题被专家大叔们牛刀杀鸡搞得很复杂很寒人--举个例子,比如梁文道在《企业责任:不下毒是做人责任,而非企业责任》一文里说到“毒奶粉”事件的时候,他发现上到领导人、下到专家教授,都在说企业责任,而不能在食品里下毒是个基础道德问题,不是说做企业才有责任不下毒,做人都有责任不下毒--“原来我们连站都还站不稳,居然就想飞了”。“道不远人”,简单的道理往往就在身边却丢了不用,喜欢搞复杂的、世故的,甚至歪门邪道的,这似乎成了所谓中国社会“转型期”中特别明显的现象。所以,恐怕一言可蔽之,我们生活在“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不是我说的,语出那个头型很正的梁文道。其实,类似的说法在他2009年《常识》一书风靡大陆之前,我也看到、听到过国内各路头型很正的人都说过这个意思。比如我日常做文学评论,就见到过作家格非先生写过一篇挺有意思的《我们缺乏文学的常识》,文章不长,发在2004年的《文汇读书周报》,节录于此:我在学校教书跟学生有很多的交流,我突然发现这个社会经过这么多年的变化以后,一些做专业文学研究的人,对文学的常识十分缺乏。这使我一直非常困惑。我觉得在我们当年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课程,知识储备,都需要一个严格的训练。那么现在呢,因为大学的课程非常多,非常杂,实际上也不可能给大学生一个基础知识的训练。所以慢慢地我就发现,不管是普通读者,还是专业人士,甚至是一些非常著名的学者、评论家,大家一方面缺乏常识,一方面不在一个以常识为基础的层面上来讨论问题。

……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