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人的常识处境(2)

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 作者:王千马


我记得前年我在法国边境的一个农村,这个农村是一个很小的山村,村长有一天跟我说,你能不能给我们的农民讲一堂课?我当时很犯愁,给农民讲什么呢?他说你爱讲什么就讲什么,你根本不用管他们,他们也不是希望你说一些他们能懂的,你说的他们不懂也没关系。后来我就讲到法国文学的问题,讲到福楼拜、巴尔扎克、普鲁斯特,我觉得可能他们不懂,结果我非常惊讶,他们那些农民还真读过这些作家的作品。我倒不是说外国的农民一定比咱中国的强,但有一点,对待知识,包括专业知识,他们不像我们那么神秘。你想成为普鲁斯特专家,前提是你必须首先读他的书。

有一个法国老太,60岁了,有一天突然心血来潮,想做一个汉学家,可是她一个中国字都不认识,她跑到尼斯大学跟我的一个朋友黄晓敏教授学汉语。五六年之后,她已经在翻译中国小说了。我跟她聊天时问她怎么这么快就学会了汉语?她说,五六年不算短了,你只要想做,什么事做不成?

钱穆先生也说过,你花四五年时间去读史学名著,就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有专门学问的人。我想,一个人不上大学没关系,老老实实在家里读两年书,如果这两年认真去读某一个方面的,比如说现代文学,读两年就够了,你差不多就是专家。所以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很神秘的问题。要成为一个专家,一个有常识的人,只要花时间在你喜欢的知识领域里面尽可能地建立起你的储备。我觉得格非这篇文章还是很有价值。虽然他是从专家要有常识立论的,但他用几件所见所闻的平常事得出的结论就是,常识就是脑子正常的人谁都能学习和领悟的事儿,然后我们用常识就能判断出不少事物的对错、利弊、善恶、美丑。然而,中国目前的情况是,不但普通百姓而且专家学者都挺没常识的,而要有点常识不就花点时间的边角料,持之以恒地增广见闻、了解知识、稍做思考和辨别吗?我们真的就这么不屑?这么忙?这么疲惫?

依我之见,我们哪里就这么不屑了呢?大家都很勤奋,所以才有《奋斗》,所以才有《赢在执行》……可是一切问题都可能是:一、我们真的没站稳,都在想飞的事;二、我们的常识世界至少很不均衡。比如你懂得一堆理财的常识,因为你认为财富、经济在这个时代最重要,但你在更基本的做人的常识上却未必及格--我们经常会惊讶或者说看不懂别人甚至自己怎么总有稀奇古怪的事降临到头上,其实这多半是因为你在做人的常识上有缺陷,想不明白“人祸”的因果循环、报应不爽。而以前哪怕最朴素的老人都会跟你说“做事先做人”,而“做人”,中国人适应旧环境原有一套常识体系,从“四书五经”到“蒙学”“家训”,都在说差不多同一些东西。

这个“家训”,我想说两句。2009年10月31日,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先生逝世,大家祖述门庭,讲浙江临安发源的钱氏(五代吴越王钱镠之后)有著名的《钱氏家训》世代为宝,《南方人物周刊》辛苦爬梳出一篇《钱氏家族家教源头为〈钱氏家训〉》,介绍了近代钱家人才“井喷”的光荣与梦想:“除了已编成绕口令的‘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父子档人物,如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穆、钱逊父子……还有杭州钱家钱学榘的儿子:2008年10月8日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而这个《钱氏家训》,除了国家、公义之类的训诫以外,还有有关个人修身的,比如“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关于家庭的,比如“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忠厚传家,乃能长久”;交友和公德的,比如:“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怎么挑老婆,怎么选女婿,都有说法,常识得很。中国旧时的“家训”像知名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也都有近似的内容,实在是一堆中国社会应对生活实用的基础知识和人伦常识,但就这些琐屑、清浅的言语汇编,在孕育人才、不空耗人生上,可谓功德圆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