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泽东为工商联定位:长期共存,互相监督(3)

中国民营经济史纪事本末 作者:黄孟复


在会议上,他坚持倡导实行“三自”、“三不”方针,即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1960年1月,刘少奇会见民建、工商联领导人,指出:“党对工商业者采取负责到底、照顾到底的方针,在定息、高薪、退职退休、病假工资等问题上要进一步明确和解决。希望工商业者顾一头、一边倒,一心一意奔改造和服务的一面,奔社会主义的一面;要求民建和工商联包一头,协助党做好推动和帮助工商业者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工作”。

1960年2月19日,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正式召开。在大会上,陈叔通作了《全国工商业者,坚决响应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的伟大号召,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提高自觉,鼓足干劲,更好地投入增产节约运动,更好地进行政治思想改造,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的报告。报告认为,工商界应当按照党在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中继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指示,在坚持劳动实践的基础上认真地逐步地进行政治立场和思想的改造。报告呼吁出席两会的代表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同全国工商业者一道,坚决响应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的号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的照耀下,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提高自觉,鼓足干劲,更好地投入到增产节约运动,更好地进行政治思想改造,在大跃进中贡献力量,做出成绩。

3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工商业者应当下决心“顾一头”、“一边倒”》的社论,指出:目前工商业者的两面性仍然存在,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资本主义的一切残余,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思想上以及其他一切领域,将最后地彻底地被扫除。工商业者必须“一心顾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这一头,倒向社会主义这一边”。  

工商联组织在创建初期,其定位是各类工商业者组成的人民团体,是工商业者的代表。但是在其筹建时就遇到三反和五反运动,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后来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使工商联很难发挥原来所设想的作用。到公私合营完成后,资本家只能拿到部分定息,已经不是工商业者了,工商联进一步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和作用。此时毛泽东提出“工商联将来怎么办”的问题。不过,他认为仍然可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杨乙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