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回 雪尽江清

妖眼看西游 作者:穆鸿逸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性地回忆一下,天庭借“泾河龙案”叫唐太宗魂游地府后,到底都有哪几个部门得到了好处:

第一个最明显的获益者不用说,当然是阎王们!他们成功地向广大的人间世界透露了重要的消息:地狱里是要银钱的,大家千万不要以为烧银钱锭子是没事找事,这和冬病夏治或是夏天储存冬天粮是一个道理,地府里你不开个户头,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也没辙,而拥有十三库金银的相良,则是搞长期储备最成功的一个例子,连皇上都要向他借钱,十足是个地府储蓄大户的典型。不光如此,他们还借唐太宗魂游地府这一机会,开展了一场很大的地府宣传工作:您想想看,其实修改《 生死簿 》这样的事情,破绽其实很明显,要把唐太宗的在位时间由一十三年改为三十三年,在“一”字上突然添加两横,不但字形不好看,恐怕连墨色也未干哩!阎王们在这件事情上始终保持了难得糊涂的心态,这的确很难得——我有个感觉,阎王们既定不了人出生( 因为这个是南斗星君的工作 ),也定不了人的死亡( 这个是北斗星君的工作 ),他们简直就是个管理人事档案的!无论是天上还是人间,估计地位实在有限得很。

在地狱的历史上,把这几个阎王不放在眼里的人和妖怪实在很多,为了地狱的长治久安,他们逐渐养成了欺善怕恶的坏毛病:比如猴子下了地狱,由于本事实在太大,阎王们根本惹不起,于是明明没有抓错,硬说自己抓错了。而在第九十七回中,寇员外身死入地狱,猴子跟着就进来找,把个阎王们吓得连连哆嗦道:“我们没抓他啊!是他自己来的,不关我们的事情啊!”而地藏王菩萨更是看猴子难缠,硬给寇员外加上十二年的阳寿,你说这帮孙子窝囊不窝囊吧!

而那可怜的泾河龙王下了地狱,这帮阎王可算是找到了一个软柿子,加上又是天庭内定的冤魂,于是就是明知抓错了,也说抓对了!阴司的弊政可见一斑也!还是《 后西游记 》中的孙小圣一边丢掉《 生死簿 》,一边指教阎王说得好:“这等说起来,生死为赏罚之私囊,则北斗非春秋之铁笔矣!阴司道理,如斯而已,看他何用?”

执法者犯错不认账,甚至将错就错的例子实在不少,除非冤鬼有更大的后台,否则很难翻身也!《 夷坚志 》又有“黄十一娘”一文记得明白:故事发生在福州,说有个阴差拘拿了黄十一娘的真魂往阴间办事处跑,突然觉得不对,于是一验看阴间公文,发现自己将传票上的“王十一娘”错看成了“黄十一娘”,阴差害怕上司责罚,于是威胁黄十一娘,要她自认“王十一娘”,否则就干掉她( 这是“明知抓错了也说抓对了”的典型 )——这当然是个冤假错案,好在黄小姐福泽深厚,阴间办事处的三个审判长中,竟有自己死去多年的父亲,于是立刻平反还阳。(《 夷坚甲志 》卷十三 )黄小姐可谓命大也!可是那些在阴间无权无势、无亲无朋的冤鬼们,又该如何是好?

由于阴司存在这样的混乱违规操作,所以阎王们也就乐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把唐太宗放回了阳间,并反复叮嘱他要好好地宣传一下地府的好人好事以及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俗话说“响鼓不用重槌敲”,唐太宗既然得了命,自然领会精神,开展的宣传也实在是成功,我简直怀疑他是个做广告出身的——给相良送钱未果,就当机立断地叫人把银钱修建了寺院,这就进一步地扩大了阴间在人间的影响力,这个“烧纸钱阴间开户”的消息成功地流传下来了。

难道阴间只是号召大家在冥行开户吗?阎王们当然不傻,阴间又不从事生产工作,所有的收入和物资都是从人间得来的,如果大家都往阴间焚烧物资和金银,那么十殿阎罗的收入自然大得惊人,你存进来十两银子,估计在阴间交纳完各类税务后,能剩下一两也就不容易了——至于相良两口子的十三库金银,我深深地怀疑这是“冥界广告有限公司”所做的一次地狱形象策划中的一部分,一个人哪能烧出这样多的储蓄啊!

当然同样有作秀成分的当然是“刘全进瓜”事件——刘全为了送两个南瓜,直接服毒自尽,这个做法是不是有点儿太极端了?当然,阎王们在这一事件的处理上做得相当的亲善,先是收下南瓜,然后给了刘全莫大的好处:先是叫他还魂,然后又拿出他老婆的魂魄放在唐太宗的妹妹的尸身上复活,从此这对夫妻过着幸福甜蜜的美好生活,而据阎王们翻看《 生死簿 》后的说法,这对夫妻都有“登仙之寿”,这简直就是炒作嘛!有寿就别死,要死就没寿,要么就是《 生死簿 》错了,要么就是《 生死簿 》没错,而阎王们计划给修改了,反正这个又是一个稀奇的事情。不过,阴司通过“刘全进瓜”这一亲善事件,起到了“美化阴曹,和谐地府”的重大作用,至少表面上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第二个获益者却是西天的那帮佛爷们儿。俗话说得好“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西天佛国也不是靠搞生产致富的,在《 西游记 》中有相当多的“西天财经报道”:第七十七回如来收大鹏中,如来佛祖有言:“我管四大部洲,无数众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第一百回中,如来对猪八戒说道:“因汝口壮身慵,食肠宽大。盖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第九十八回中,如来对猴子言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 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由此看来,西天佛国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和阴间没有区别,也是由人间进献而来的,而收入的多少,明显是由信徒的多少来决定的——如来佛祖的势力范围说是说“四大部洲”,但明眼人都知道,其实他只是在西牛贺洲影响最大,而对其他部洲的影响,最多也不过一两成而已。但对人间的敬献物的接受,却不是单单只有他佛爷一户,所知的就还有天庭和地府两处,而这点生活物资却又不是三等份的,天庭势力范围最大,所以拿的是大头;西天的佛爷们儿都是吃素的,但香油等高级物品也是大宗耗材,拿的东西也不会少;而地府名归天庭管辖,却又是西天的地藏王菩萨做主,估计名义上为天庭工作,背地里给西天炒更,这其中的利益可谓是错综复杂!以“水陆道场”为例:和尚先念经烧纸,以“特殊频率”通知地狱物资管理处前来接收人间敬献的黄白货,地狱里得到这批物资之后,拿出一小部分改善冤魂们的生活,而大部分则归到地狱的收入里去,再拿出一部分以纳税的形式上缴天庭税务局,再拿出一部分以回扣的形式送到西方雷音寺……反正百分比很混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时间也算不清楚。但自五百天前,也就是人间的五百年前,如来佛祖前往天庭“抗猴抢险”之后,西天佛国的西风就赫然压倒了以天庭为代表的东风,可当时并没有看见如来佛祖觍着脸去问玉皇大帝要什么“出兵费”之类,熟悉《 西游记 》的朋友们应该知道,这完全不像是佛爷们儿的一贯作风——如来佛祖从来不做赔本的买卖,估计连利润低的也不做,又怎么可能白白施舍给玉皇大帝一个人情呢?

唯一的解释只有一个,如来佛祖在前来镇压猴子的时候,不光考虑到了和太上老君的约定,而且也同时盘算了自己的利益:他老人家一掌将猴子打到五行山下,不光是阻止了太上老君和东天教主的叛逆阴谋,而且也考虑了其他的好东西,这样东西和东天教主所要的一样——那就是其他三大部洲特别是大唐国所在的南赡部洲的宗教权以及思想领袖权。要知道,在《 西游记 》中的贞观十三年的大唐帝国,还不是佛教的势力范围,在第八回中,如来佛祖对当时的“天下大势”有过详细地分析:“我见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俱芦洲者,虽好亲生,只因糊口,性拙情流,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

可见,如来佛祖的眼光,早就盯上了“南赡部洲”,而在第九十八回中,如来佛祖有过更明确的表示:“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有那许多披毛顶角之形,将身还债,将肉饲人。其永堕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

这片无主的土地和物资,的确是惹人眼红的一大块肥肉。东天教主想要取得这些东西,他的计划是先扶助太上老君上台,成为玉皇大帝,然后再借助他的天庭力量,得到人间三大部洲特别是大唐国所在的南赡部洲的宗教领袖权,他可以自己新开一个教派,自己做圣做祖。但至于如何借助天庭的力量取得他想要的一切,很遗憾,我们永远也不能知道了,因为他的行动已经随着太上老君的失败而失败了。

而如来佛祖的计划是什么,虽然暂时还不是很明显,但我们可以利用结果从后往前推理一下——大唐王国全民信佛是因为什么?因为取到了三藏真经,而为什么要取经呢?是因为观音菩萨长安显圣,可菩萨为什么要显圣呢?是因为陈玄奘法师在主持水陆道场,那么为什么要开水陆道场呢?是因为唐太宗魂游地府,那么他为什么会魂游地府呢?是因为“泾河龙案”的牵扯,那么是谁制造了这场冤案呢?是天庭政权,那么天庭政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亮眼人应该已经看出来了,这是因为如来佛祖要求玉皇大帝这样做。

如果顺过来,那么就是如来佛祖的计划了!他要天庭想办法把人间的帝王给扯进地狱里去,叫他领略地狱之苦和生死轮?,从而敬畏佛法,再由观音菩萨出面点出三藏真经,从而引出“西天取经”的轰动事件,这样,大唐王国以及周边的大国也都闻佛法一心向佛了!那么,如来佛祖想要得到的宗教权以及思想领袖权就能到手了。而事实上,他的计划进展也是相当成功的:当唐太宗从阴间死里逃生后,第一件事就是选一个高僧举行水陆大会。唐太宗经历了这次生死劫难后,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西天佛教的拥护者,而众位大臣本来就善于察言观色,皇上明着是问,其实就是希望听到赞成的声音,大家官场上混的,岂有不明白的道理?于是佛教在大唐的根基已经稳固了,而且有了“但有毁僧谤佛者,断其臂”的法律依据,可谓固若磐石也!此后的观音显圣,唐太宗为之神往,立刻就派人西天取经去了!

当东天教主的计划和如来佛祖的计划一相比较时,我们发现,这两人做的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要借助天庭来给人间施加压力,只是东天教主没成功,而如来佛祖成功了而已。至于如来佛祖的计划,其实是很久以前就构思好了的,当年他和太上老君签协议的时候,只怕就有所准备了,所以才把他的徒弟金蝉子放到了人间——如来佛祖连取经的人选都选好了,你说他有没有准备吧!

由此看来,其实“泾河龙案”的背后,其实就是西天佛国变相在问天庭政权索要利益:玉皇大帝欠了人家一个人情,必须要还,而天庭上李天王在“大闹天宫”事件中表现欠佳,在这个问题上几乎是没脸进行讨论的;而太白金星是个“鸽派”,说不好听就是“投降派”,自然是支持和西天亲善,这也是他一贯的作风;至于太上老君,虽然清楚内情,但有亏在心,好像吃了一只死苍蝇,什么都说不出。天庭最后的秘密决定是:牺牲一个最没用的公务员来偿还这个人情——也就是那倒霉的泾河龙王。

于是,一份决定了泾河龙王生死的“天庭内参”就这样诞生了,有关人员领了密旨,按照计划设下了圈套叫老龙王跳,直接导致了龙王被处死,在下刀的那一刹那,应该是魏征和它说了一句:“是皇上派我来杀你的!”若是别人说的,老龙王未必就相信,于是老龙的冤魂就被直接带进了皇帝的梦中,将皇帝送进了地府——泾河龙王在这个事件中的作用,只相当于一个药引子。

魏征当然也是个给天庭炒更的人间官员,给太宗皇帝背上牢靠的黑锅之后,他又和崔判官偷偷联系了好几次——既然他魏征可以元神上天,自然也能用法术入地,那么,《 生死簿 》上关于老龙王的那一页,自然也是魏征托崔判篡改的了,并且还计划了“唐太宗还魂”一事的具体操作过程。考虑到这个事情很机密,不宜张扬,于是阎王们得到的上头指示是按《 生死簿 》上办事,尽快处理掉老龙王,然后找广告公司策划“美化地狱”的各类事宜。阎王们一查被篡改过的《 生死簿 》,虽然发现有马脚( 阎王惊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 ),但因上头已有暗示,也就只能“惊”一下,然后就糊里糊涂地把事情办了。

此事一了,魏征马上和其他两位大臣主持了有关“水陆大会”的“超级和尚”的海选,将如来派下的弟子选了出来,推荐给唐太宗,而其他的和尚们都是拉来做背景的,从海选的当时情况就能证实:“三位朝臣,聚众僧,在那山川坛里,逐一从头查选……当日对众举出玄奘法师。这个人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他外公见是当朝一路总管殷开山,他父亲陈光蕊,中状元,官拜文渊殿大学士。一心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

魏征给陈玄奘的评语是:“一心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当然,这样很优秀,但细细看来,颇有纰漏。“一心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是当和尚的必要条件,就和“爱国爱人民”一样,基本上都能做到。而“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一句,显然是夸大,天下的和尚都到了,能达到这样的水平的应该不少吧!更何况作为评审老师的魏征等三位大臣,虽然支持佛教,但未必就通佛经,那么所谓的“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他们又是怎么审核的?大家心知肚明也就是了。

随着圣上亲封的“御弟唐三藏法师”踏上西行之路,“泾河龙案”也就随之落下了帷幕。

只是不知道那无辜的泾河龙王,现在已经托生到了何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