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代译序/和梭罗一起采野果(2)

野果 作者:(美)亨利·大卫·梭罗


1851年春天,对梭罗将兴趣转向自然科学来说这是一个重要时刻,可谓推波助澜。当时他已经开始读一些自然史的著作,并买了一个笔记本(他自称为“普通笔记”Common Plain Book)做读书笔记。虽然这时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心中的那个“成熟想法”是什么,也不知道实际上这将是一个多么宏大的项目,仍着手从自己日记中整理出一篇演讲稿,即《行走,或者去野外》(Walking, or the Wild),并于当年四月23号在家乡对大家进行了演讲(“演讲结束时,掌声大作,经久不息”__ 据他日记记载)。后来的几个月里,他着手画了表格,列出目录,标出每一季要注意观察的植物和自然现象。正好这年春天,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e)向全国发出公开信,号召“所有能记录下不同季节自然现象的人记录时令观察结果。”这个信中列了127种植物,即标出了它们的拉丁名字,也标出了英文名字,要求观察它们的开花日期等等。

史密斯学会列的目录和梭罗自己列的惊人相似。这极大鼓舞了梭罗,也为《野果》的写作奠定了基础。为此,他还阅读了许多植物学家的著作,学习植物学者的观察记录方法。就这样开始了为期近十年的观察记录,为后来《野果》成书准备了翔实丰富的素材。而这一准备工作也使梭罗的思想产生了变化___ 近十年间认真观察和仔细记录,梭罗对自然的认识也深化并升华。1951年,在一次演讲中他介绍自己对大自然的观点是:“整个世界都在大自然中得到保存养护(in Wildness id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world)。”十年后,他进一步意识到大自然促使我们改变了对自身和生存环境的看法,并因此促使我们动手保存养护这个世界。在《野果》的“欧洲酸蔓桔”一章里,他写道:“于我,大自然就像位圣女。落下的流星陨石或别的坠落天体世世代代都受人膜拜,是啊,跳出日常生活束缚,放开目光,就会把整个地球也看作一块巨大陨石,就会虔诚地跋山涉水去朝拜它,供奉它。”他在本书“冬天”一章还提出应当尽可能保持原生态森林,这不仅有利于教育人们认识自然,还能进行有益身心的休闲娱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