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寒热左右健康(3)

阴阳一调百病消 作者:罗大伦


我稍微诊断了一下,心里就有数了,这是个寒证,就是说他身体内某个地方属阴的能量多了,处在寒的状态。我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主要是通过鼻涕。鼻涕如果是像水一样清,这就说明身体内有寒,人们常说冷得流清鼻涕就是这个道理。倘若鼻涕是黄色的,而且比较浓稠,这就说明身体内有热。可是这个小伙子的寒在哪里呢?是在胃上、肝上还是在肺上呢?通过他的咳嗽,我判断寒在他的肺上。道理何在呢?《医学三字经》说“肺如钟,撞则鸣”,意思是说,人的肺就像一口悬挂着的钟一样,外邪轻轻一碰,它就会鸣响,这个鸣响的声音就是咳嗽和哮喘。知道了体内有寒,又知道了寒在肺上,调理起来就简单了,此时,只要稍微用一些温热的宣肺药把寒邪宣出就可以了。

于是我就开了方子,大致是:防风三克、荆芥三克、紫菀六克、款冬花六克、白前六克、百部三克。大家看,这个方子里防风是温性的、荆芥是温性的、紫菀是温性的、款冬花是温性的、白前是温性的、百部是温性的,中医的思路就这么简单——用自然界中温热的东西来驱散身体里的寒。

然后我还特别告诉他们,熬药的时候放入鲜橘子皮。为什么要用鲜橘子皮呢?因为橘子皮味辛。剥橘子皮的时候,用手一挤,里面的汁会发出一股十分呛鼻子的味道,如果飞进了眼睛,眼睛会非常难受。我这里用橘子皮就是借它的辛味,将寒邪从肺上宣散出去,况且橘子皮也是温性的。

没想到他们家人性急,说:“我们现在就去买药吧!”

于是一家人马上开车去药店。回来熬药的时候,他们还特意让我看看橘子的个头,并且当着我的面煮了药。

调理肺部寒热的药,有个秘诀,那就是量不能大。有的医生开方子时喜欢每味药都开三十克,实际上有老中医传授过我,说肺经药,分量要轻,如果过重,则药过病所。的确有过这样的例子,有的医生开几十克一味的药,治疗肺经的病,毫无效果,结果老中医原方不动,只是每味药都换成了三五克,结果病人服后病立愈。

另外就是治疗肺经病的药(尤其是宣肺解表的药),通常要泡一下,浸透,再者是熬的时间要短,一般十分钟就可以了,熬时间长了,则味厚入中下焦了。这也是一个诀窍。

孩子喝下药后,我就走了,自己也忙。等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在和平街北口的一个饺子馆吃饭,当时很晚了,人也很疲惫,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Z领导打来的。他说孩子服药一天后,咳嗽立刻减轻,第二天就基本痊愈了,还说:“看来剩下的药不用吃了,留着下次咳嗽再服用吧。”我忙解释,下次咳嗽一定要开新的药,因为这次是他身体内有寒,下次就不一定是了。我们一定要根据身体的寒热情况来调理,否则就会出麻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