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暑天无君子(1)

母亲词典 作者:李建永


〖时令·风俗〗

◆暑天无君子

谚云:“热不过大小暑,冷不过大小寒。”又云:“小暑交大暑,热得没钻处。”小暑一般是每年阳历的7月7日或8日。今年是阳历7月7日(即农历五月廿三日)20时46分交小暑。《说文》讲:“暑,热也。从日者声。”《释名》讲:“暑,煮也,如煮物也。”又讲:“热,爇也,如火所爇也。”《逸周书·时训解》:“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壁,又五日鹰乃学习(牧马按:习,拍翅也,练习飞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但有的年份到小暑前后就大热起来了。今年小暑之前,全国就有不少地区气温高达三十八九近四十度,诚如清·方文《张道人园居歌》:“今年暑热何太酷,五月中旬似三伏。”俗话还说:“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但就总的趋势来看,从小暑到大暑进入伏天,是一年里最热的时候。《水浒传》第十六回有一节专写五六月间暑天溽热的文字:“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古人有八句诗道:‘祝融南来鞭火龙,红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红炉中。五岳翠干云彩灭,阳侯海底愁波竭。何当一夕金风起,为我扫除天下热。’……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

老话常说:“热天无君子,赤膊大道理。”暑天里有没有不赤膊的君子呢?当然是有的。据《论语·乡党》记载,孔夫子“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牧马按:袗,读珍,单衣;絺,读持,细麻布;绤,读细,粗麻布)。翻译成白话,大意是:孔子在暑天穿粗的或细的麻布单衣,一定要套在外面,里面还要穿上衬衣。不过,大多数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在酷暑燠热的环境里,人是很容易中暑的。《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在此种情况下,别说是下田劳作的庄户人,就是平日里讲究礼数的君子,只要不是正规场合,也不再“履道方正”,而是能少穿衣尽量少穿,能不穿衣尽量不穿。据我观察,在夏日的傍晚,肩上搭一块毛巾,手里摇一把扇子,光膀子,大裤衩,一家或几家人坐在树阴下谈天纳凉,成为“首善之区”北京城四合院门前的一道独特风景。这也是俗谚“暑天无君子”的最真实的图景。唐·戴叔伦有句:“暑夜宿城南,怀人梦不成。”天太热,睡不稳,连个好梦都作不成。杜子美《夏夜叹》亦有句:“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苏东坡也在夏夜落下一场透雨之后舒心地感叹:“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人情·物理〗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一直以为,“比”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说文》:“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清·段玉裁注:“比,要密义足以括之,其本义谓相亲密也。余义俌也、及也、次也、校也、例也、类也、频也、择善而从之也、阿党也,皆其所引申。”比的本义是亲密的意思,但同时也有比较之意。如《玉篇·比部》:“比,校也。”校,读jiào,音义皆如较,乃比较、较量之意。比的意思从“亲比”到“比较”,发展的脉络既清晰又合理--比,从来都是与亲近的人相比,而且是从就近处比起。记得二十多年前一个大年三十的下午,我从太原转车,乘坐一辆私人承包的长途汽车回老家过年。车主是我的一位朋友的亲戚。朋友把我介绍给车主,说:“这是个秀才,照顾好他。”车主用皮袄和军大衣给我“制造”了一个临时“卧铺”,我躺在上面,他靠在旁边跟我聊天。他说:“秀才,我问你一个问题: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你能用一个字总结一下吗?”我望着这个中年汉子,心里好不诧异!他慢悠悠地点燃一支烟,眯起眼睛吸一口,吐出一个烟圈儿,然后慢悠悠地说:“人活着就为了一个字:比!”他把“比”字咬得很重。然后就从人的吃饭、穿衣、娶媳妇、盖房子一路说开去,以证明人的奋斗或曰人生的意义,无不是为了一个“比”。他说:“我今天送完客人回到家,也就快到‘接神’(除夕子夜)了。这个大年,我给我妈三十块钱,我弟给我妈五百块,你说我妈会觉得谁孝顺?”我笑着说,哪会是谁呢?他说:“我拿三十块,我妈知道我是背着媳妇给的,钱来得不容易。我弟有钱呀,尽管他拿出五百块给我妈,但前不久他小舅子结婚,一次就摔出一万块!这么一比,我妈觉得还是我孝顺。”这位“土哲学家”,一路上跟我讲的全是“比”的例子。我虽然不认为“比”构成了人生的全部意义,但也不否认“比”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人生若没有比,也就无所谓价值和意义。法国的卢梭讲过:“比较就是判断。”毛泽东也说过:“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既有积极的意义(如“比学赶帮超”),也有消极的意义(如“同行是冤家”)。《尚书·秦誓》有言:“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即是通过对比,学人之长,爱人之好,见贤而思齐,这是积极的比较。然而《秦誓》还说:“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也是通过对比,看到别人有长处,则心生嫉妒;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就千方百计为之设置障碍,使之无法达致目标,这是消极的比较。英国的培根讲过:“没有比较,就没有嫉妒。”英国的约·利德盖特也说:“比较常常使人变得牢骚满腹。”所以日本的池田大作才说:“不要一味将自己与他人比较,这种价值观太狭隘了。”在我国的谚语中,关于“比”的词条也有很多。如:“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人比人,比死了,骆驼钻孔儿挤死了”,“人比人,不能活,马比骡子不能驮”,等等。这是教人不要去盲目攀比,以免心态失衡。又如:“强我者天下半,我强者半天下”,“比我强的千千万,不如我的万万千”。这是一种“中游心态”,就像隋·王梵志打油诗:“别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看担柴汉,心下较些子。”我的家乡亦流传着一首类似的民谣:“别人骑马我骑驴,心头好像那刀子逼。回头一看,还有驮炭的黑汉!”虽然这类人的心态居于“中游”,但仍然有些勉强,有些无奈,既不够自然,也欠些豁达。人生的最佳心态,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能在不足中知足,在有余中知不足,恒足矣!《墨子·亲士》云:“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所谓不安,是心不静;所谓不满,是心不足。心中有余裕,哪还有不足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