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若塞上雪梨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

笑看云起共潮生 作者:李建峰


雪迹一但出现在岑参的笔下,就和这篇诗文不离不弃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南国温暖的花景,来比这苦寒之地的大雪,原本温暖是寒冷的反义,花开的恬静和暴雪的肆虐也没什么联系。但是诗人仿佛神台点兵一样,把这两个意向牵在了一起。初读来感到惊诧,但细细品来,又感觉非常贴切,无物可出其左。再咀嚼片刻,会发现这句乃是真正的性情之笔、神来之笔、回春之笔。确实不可多得。

岑参得此佳句,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于是追随着雪花的足迹,来到了军营内。“散入珠帘湿罗幕”,这句诗里,是藏有“散入芦花皆不见”的俏皮的。因为有人烟,帐内温度自然足以融化雪花,不过也仅仅是刚巧融化雪花的温度罢了。“狐裘不暖锦衾薄”读起来令人直打寒战。狐裘、锦裘尚不保暖,那么金属质地的兵器拉不开,铠甲裹难眠,就是毋庸置疑的事了。

不过这毕竟是一首送别诗,离别前的饯别宴是少不了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是从单纯的景色描写转入到人事情长的必要铺垫。像是诗人正在思索交接事宜,无意中在宴会开始前抬头看了下天,于是随口拈来,很是自然。瀚海是沙漠,为塞北特殊的地理景观。连浩瀚无边的沙漠和万里飘移的白云都冻住了,这样的场景端的是壮阔非常,气势磅礴。而在这种场景下送别,也只会是忧而不伤。

“中军置酒饮归客”以下八句,岑参采用的是移步移景的转换视角。先是酒宴之上,胡琴、琵琶、羌笛都是胡人乐器,代指音乐。而三个乐器名连用,则写出军中饮宴上别具塞北风情的欢闹。

饮宴结束,岑参和武判官终需一别。送武判官出军营大门时,突然发现虽然外面朔风凌烈,可是军营门口的红旗却一动不动。定睛细看,原来红旗已经被冻住了!风的动衬托旗的静,是用静止来刻画流动;雪的白对上旗的红,是用冷色调衬托暖色调。是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这里岑参写塞上的寒冷,却没有直接写寒物寒气。只用画面铺陈,乃高笔也。

诗人送到轮台东门,或许军务在身,已经不能再送了。也只在这个时候,岑参的惆怅才跃然纸上。雪满天山,本该是拥马不前。如今武判官就要千里走单骑,这路途遥远,会不会一路平安呢?这塞北的苦寒,今日初见感觉新奇,若是过段时日,自己会不会无法忍受呢?是能建功立业呢,还是蹉跎岁月?南国那温暖的家乡,又何时得以回去……

武判官已经消失在山峰的回转处,雪地上,散乱的马蹄印还清晰可见。他或许不知道,在那个早已查不出具体年月的日子里,他这一走,就走到了历史深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