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学者们看“冬天”(2)

过冬:中国企业何去何从 作者:周永亮


尽管徐教授意识到了危机的险恶,但还是给人留下了对形势评估很固执的印象。

另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是著名经济学家樊纲。

樊纲在2007年底的一次会议上表示,促进过去30年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在今后10年到20年“基本还是会存在的”,这决定着中国繁荣至少还能再持续10到20年。但樊纲同时提醒说,企业应在繁荣期思考“繁荣期之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一切的危机都是过剩生产能力的危机,这些过剩生产能力都是在繁荣期创造出来的。”樊纲建议,如果企业在繁荣期不把资金链绷得很紧,到了低潮期就还有富余的资金,可以做到低成本扩张。

他强调说:“我不同意把目前的经济形势想得过于严峻,中国经济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应该不成问题。”

客观地说,樊钢教授的说法从理论和逻辑上都是无懈可击的。确实,从长期的角度看,我们的企业家根本无需大惊小怪于现在的情势,根本的大趋势是没有问题的,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没有错的。问题在于,目前的危机是怎么来的、目前危机的性质是什么、如何应对目前的危机。因为目前的这种危机不能看透、不能应对,即使长期的趋势再有利,不少企业也看不到。

而且,对于企业而言,将形势判断得严峻一些,准备“过冬”的能力就会增强一些;如果判断得轻松一些,一旦形势更加严峻,就一命呜呼了!

看来是旁观者清!

吴敬琏教授倒是有些感同身受,他在2008年7月亲赴浙江调研的时候,坦然认为目前的中小企业确实遇到了困境。

他认为,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困境其实在几年前就已预料到。“中国经济的转型迟早要到来,浙商应该要筑好‘围墙’,首先慎重对待扩张,同时还要抵制高利贷等的诱惑。”

吴敬琏教授曾经在2005年参观过飞跃集团,用他的话来说,当时企业正以超常规的速度在增长着。飞跃作为全球最大的缝纫机制造商,采取以出口为主导的模式发展壮大。由于飞跃急于在国际市场上拓展市场份额,片面追求扩张速度,却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导致产品滞压,资金无法正常运转。“中国是服装出口大国,也是缝纫机出口大国,显然这两者是矛盾的。”

吴敬琏教授说,飞跃作为浙江的一个大企业,他相信企业家会主动反思因为没有计划的盲目扩张而导致资金危机;政府也不要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而应该引导企业稳健发展。“浙商是有胆识的,希望能够反思自己的过去,冷静下来,渡过这个难关。这个时候不能跨,不能倒,倒了就起不来了。浙商一定要努力,要熬过这个难关。”

当有人问及目前的困难会持续多久时,吴敬琏教授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在短期内解决是不可能的,可能2年、5年也解决不了,日本10多年了还没有完全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所以企业家要做好长远的战略准备。

郎咸平教授显然是其中最为悲观、观点也最为激烈的一个学者,他在2008年9月5日接受《新京报》记者的采访时说:

“去年,我告诉一个企业家,如果2007年你觉得日子难过的话,2008年日子一定是痛苦。2009年呢?我认为会更差!因为我们的制造业,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从未经历过的萧条期。”

这是郎咸平教授在受邀作演讲时反复提及的观点。

为何作出如此悲观的判断?怎么解决制造业遇到的困难?中国的企业又将向何处去?对当前的一些经济事件如何解读?

郎咸平教授认为,中国的GDP每年还维持在10%左右的增长,是靠着二元经济中过热的部分所拉动,也就是地方政府推动GDP工程所拉动,是建高速路、修桥梁、盖建筑物所拉动的。但请注意,这不是由消费拉动的,更不是经济真正好的表现。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他认为:

“我们和美国不同,美国是金融带来的危机,美国政府正在做的就是为企业减税、为其提供融资,帮助金融机构渡过难关,以免让金融机构的问题影响到农业、商业、工业。但我们是制造业危机,以目前制造业的现状,根本就没有能力还钱,让金融机构不断向制造业输血,就会将制造业危机引向金融危机。

“我们制造业最本质的问题,就是企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利润很低。由于不掌握定价权,汇率的上升、成本的上升等无法反映在市场上。增值税改革对企业会有所帮助,但这是宏观的问题,企业现在需要的是微观的帮助。”

甚至,他在香港接受记者采访时作出更加让人深思的判断:“持续恶化现象严重。到2008年7月底为止,浙江、广东相继有大量的企业倒闭,如果不能针对这些情况来解决问题,到2008年底,这个数字增加到50%的话,结果对中国是多么大的冲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